APP下载

闽宁协作的企业篇章—宁夏闽商综述

2015-12-31王西平

新商务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闽商闽宁协作

本刊记者 王西平

宁夏是“富饶的贫困者”,缺技术、缺资金,但并不缺资源。福建虽处沿海,但发展腹地相对狭小。因此闽宁协作是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不是单纯的扶贫,两地都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回报

闽商对于宁夏人民的捐赠和帮助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几个数字来表达,更多的是他们已经深深扎根于这块土地。如今,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与闽宁两地干部群众一道,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深化闽宁协作新机制,为两省区共同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篇章。

政府为“闽宁模式”注入市场因子

闽商,一个全球性的称谓,一个带着古老东方文明商业文化最初胎记的商帮,一个从开始就驾福船、走异邦的卓越海洋族群。自唐以来,在1000 多年的中国海洋曲折发展史上,闽商维系着中华文明和海洋文化的基因、血脉与荣光。

自1997年开始,闽商这个百年传名的称谓,因一次顶层设计而史无前例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1997年,在闽宁互学互助对口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与在宁的11位闽商座谈,提出了“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动员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加强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等具体措施,为“闽宁模式”注入了市场因子,使其由政府主导的单项扶贫走向全方位协作、互融式发展。

之后,闽商们一个个、一群群赴宁投资,栖息在不同产业的链条顶端,引领走向,颠覆了宁夏尤其是西海固地区延续了千年的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尤其是近几年来,福建企业赴宁投资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来宁夏创业发展的福建人已达数万人。2014年,6000余户在宁闽商一年之中为宁夏创造了500亿元以上的产值,提供了10余万个就业岗位。

如今进入不惑之年的宁夏新思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陈舒,无疑是在宁闽商的领军人物。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先前说起宁夏,政府组团我们企业就来看看,有点被动。现在主动上门找项目的特别多,更多是民间的。当时主要集中在商贸、建材,现在五花八门,农业、化肥、医药、煤炭、房地产遍地开花,各行各业都触及到了。西部完全融入了中国经济版图,我们的目光也一直紧紧追随。今后一段时间的投资重点将更加集中在西部地区。闽商在宁夏的投资项目越做越大。成绩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西部投资环境改善,得益于宁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们顺应了这种大好形势。”

以优势产业帮扶宁夏山区脱贫

近几年来,在福建优势产业的带动下,宁夏六盘山区第二、三产业发展很快,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地,同时还涉及轻工、电子、物流、商贸服务等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一些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等企业,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入驻产业园区,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在两省区的重视下,文化旅游合作也迈出了新步伐,固原市与武夷山市开展旅游无障碍合作,形成闽宁两省区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闽商严国圣投资建起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将自己的“薯业帝国”移师西吉,与农户形成土地流转和技术合作互惠互利的模式,成为西海固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样本,带领西吉现代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来自福建的女企业家林水英,用工业化理念在西吉1万多亩只能产谷子的土地上,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稳固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种植的“华林模式”,将几十种高端蔬菜引入西吉,结束了山乡蔬菜种植的“老三样”历史,带动8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身产业工人。

“爱拼才会赢”这句话用在最初来宁夏创业的闽商身上一点都不为过。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轻,年龄大都在40岁左右、有朝气,有一部分是20年前只身带着几千元资金,怀揣梦想来到宁夏创业。更多的是闽宁合作期间“腰缠万贯”来到宁夏。

宁夏皇达公司总经理陈宗平是典型的“80后”,在他的身上,传承了传统的闽商精神。2012年结婚以后,为事业他抛下妻子孤身一人扎根到遥远的大西北。经过数年的发展,2015年11月13日,宁夏皇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成功挂牌,成为固原市首家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企业。

借助宁夏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优势,闽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立机制,已开始筹划西进阿拉伯国家,开拓中东市场。据了解,宁夏康业投资公司董事长林小辉已经盯上了民族服饰这块“蛋糕”,由他创立的宁夏新坐标鞋服实业,其产品已经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快捷而又安全地打通了通往阿拉伯世界的绿色通道。闽商潘文贤2013年在隆德开办当地第一家出口企业—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公司,就在今年年前,“隆德人”将价值18万美元的PE人造花运往马来西亚,“隆德人”造花产业开始正式走出国门,驶向国际市场。

闽宁产业城鸟瞰图

更多民间资本带动宁夏经济发展

从闽宁两省经济发展的经验看,福建善于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值得宁夏借鉴。许多闽商占据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对带动宁夏经济大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黄添进是福建泉州人,1988年到宁夏创业。经过几年打拼,黄添进与家人经营的万利米糕有了一定知名度。闽宁协作开始后,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添进的企业扩规模、上档次,发展很快。目前,黄添进的麦尔乐食品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生产线,生产面包、蛋糕等六大系列近200个品种,成为宁夏首屈一指的清真糕点生产企业。

得益于闽宁协作的天时,2001年,戴云龙开始在宁夏市场做海鲜生意。10年时间,他从小打小闹发展到如今每月近2000万元的销售量。戴云龙的源泰隆鲍翅行在宁夏已小有名气,还打入内蒙古市场。戴云龙告诉记者,目前在宁夏做海鲜生意的闽商有近30家,销售量占到宁夏海鲜市场的50%以上。

银川闽洲农副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的陈建辉,不仅将福建的桂圆、开心果等干鲜果品摆进了新华百货超市等宁夏各大超市,还将宝岛台湾的张高艺、东引、金门高粱酒等品牌白酒引入宁夏市场。如今,陈建辉销售的干鲜果,占到宁夏市场同类食品10%以上份额。

提起茶叶,人们自然会想到福建安溪的铁观音。理想好茶银川京东店总经理孙松茂告诉记者,铁观音茶已融入宁夏百姓的生活,仅他在宁夏的这一家茶叶店每年的销售额就有400多万元。

2007年,原打算在宁夏投资开发房地产的陈德启来宁夏考察后改变了主意,了解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后,对在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酒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年间,他将10万亩荒漠戈壁打造成了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

据统计,目前闽商经营的石材、木材占宁夏市场80%以上的份额,陶瓷占60%,民营医院占90%以上,企业商户有6000余家,宁夏各地的农资城也基本上都由闽商所建。经营范围也由石材等传统优势项目扩大到能源、建筑、化工、房地产、医疗食品等领域。

猜你喜欢

闽商闽宁协作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闽商大事记(2019年7月~12月)
记闽宁教育发展之路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