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注
2015-12-30郁喆隽
郁喆隽
“排长,命令是什么?排长,命令是什么?!”在呼啸的子弹声中,士兵握着步枪,紧紧贴住墙,大声向中尉桑德喊着。桑德短暂地丧失了指挥能力。一个士兵继续喊道:“我们没有子弹了!”另一个士兵胸部中弹,倒在他身旁,胸口不断涌出鲜血来。他一边呻吟,一边艰难地呼吸着……那一刻是1940年4月9日下午,日德兰半岛。
桑德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军官。然而此时此刻,他们面对的是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德国国防军。
这是丹麦电影《开战日》中的情节。在历史教科书中,这场代号为“威瑟堡行动”的战争被简化为一句话:“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国突袭丹麦,丹麦旋即投降。”在不少人的记忆中,丹麦甚至没抵抗就投降了。桑德和那些丹麦士兵的战斗和牺牲,大概只能让那些细心的历史学家写入多卷本二战史的脚注中去了。
在内心激烈斗争了几秒钟之后,桑德最终命令他的士兵放下枪,向德军投降。之后他才得知,丹麦政府在开战后一个半小时,也就是当天早上6点就已经宣布投降了。但是因为指挥系统被打乱,他们一直没有收到投降的命令。
电影《开战日》海报
这让我想起另一部战争电影《加里波利》。1915年,澳纽军团面对土耳其军队的马克沁机枪,发起了数轮冲锋,伤亡惨重。此时上级指挥官命令他们再发起一轮冲锋……
“被抛”——海德格尔用这个生造词来描述人的生存境遇——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自主地选择进入一段历史,他被抛入、甩入、卷入其中,身不由己,无力挣脱。绝大多数人亦不想成为历史的脚注,因为他们从未想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只想度过简单的人生。然而在湍急的时代潮流中,人们看不见涡流的方向,听不见整齐的踏步,参不透自己的命运。
《开战日》的结尾处,幸存下来的老兵哽咽着说:“这不是徒劳的,但代价……很大。”每一个脚注都有代价。
(小 方摘自《书城》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