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的应用探析
2015-12-30张俊勇
张俊勇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 修水332400)
放射CT血管造影技术是近几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测、诊断的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同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相比,它具有扫描速度快、造影范围大、诊断准确性高、应用方便以及费用较低等优点[1]。本研究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分别进行1 mm与3 mm的临床数据重建检测,比较两组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检测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52例。患者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为(48.6±5.2)岁;女性25例,男性27例;心率为49~96次/min,平均心率为(70.2±19.8)次/min。全部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以及过敏史、家族史。
1.2 方法 (1)数据重建:即对52例患者在1 mm和3 mm层厚进行临床数据重建。(2)仪器准备:选择64层的CT血管造影扫描仪,并配备好相应的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分析软件以及图像工作站。(3)检测方法:将扫描仪的电流设置在1 331 A,扫电压设置为120 kV,矩阵选择为512 mm×512 mm。待调试完毕后,要求患者进行屏气,而后自患者的气管隆突水平处一直扫描至患者的心脏隔以下。注意在扫描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心电信号进行同步观察和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1 mm组的检出数据作为参考数值,即:1 mm组的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检出率均为100.00%,3 mm组的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73.68%和71.15%:1 mm组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3 m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钙化斑块检测情况比较[个(%)]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其症状类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临床上对其的诊断标志之一就是冠状动脉的钙化[2]。因此,积极提高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检测准确率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临床检测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可靠、科学的数据信息。但这种方法的检测步骤较为复杂,经济费用较高,且容易导致心律不齐、冠脉离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多是在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进行应用。而放射CT血管造影则克服了这些弊端,使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检测更为方便、准确、可靠[3]。本研究显示,5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经过数据重建,其放射CT血管造影在1 mm组中检测出的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为38个和52个,在mm组中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73.68%(28/38) 和 71.15%(37/52),1 mm 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3 mm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临床检测诊断,其能够有效、准确地检测出血管中的钙化斑块,为医生提供较为准确的临床诊断数据,且不同重建厚度所检测出的斑块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将放射CT血管造影技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检测方法,但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进行不同的重建,以确保临床检查的准确性。
[1]温书泉,李柏振,卢洪波.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2):71-72
[2]徐福厚.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4):974-975
[3]马国林,马恩森,陈敏,等.CT血管成像对成人冠状动脉常见变异与畸形的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4):6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