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期与密度对扬辐麦4号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2015-12-30闵思桂,倪艳云,宋宏梅等
播种期与密度对扬辐麦4号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闵思桂,倪艳云,宋宏梅,宋桂香,郭万胜*
(高邮市农业委员会,江苏高邮225600)
摘要:随播种期的推迟,扬辐麦4号产量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播种期在10月25日—11月1日之间以15万/667m2左右的密度播种,能获实产450.4~477.8kg/667m2;如果适期晚播(播种期在11月8日—11月29日),则提高密度(20万/667m2)才能取得较高产量,产量水平大致可以达到391kg/667m2以上。
关键词:播种期;密度;扬辐麦4号
收稿日期:2015-03-3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基于模型与GIS的高邮市小麦精确管理和诊断调控技术的开发与示范推广,江苏稻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2BAD04B08);江淮东部(江苏)水稻小麦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BAD07B09)。
作者简介:闵思桂(1972-),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工作;E-mail:271570347@qq.com。
通讯作者:*郭万胜(1965-),男,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种植业指导工作。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地点安排在高邮市送桥镇邵庄村,地力中上等,灌排方便。供试品种是扬辐麦4号。采用播种期和播种量二因素裂区设计,以播种期为主区(A),播种期分别为10月25日(A1),11月1日(A2),11月8日(A3),11月15日(A4),11月22日(A5),11月29日(A6),共6个水平;种植密度为副区(B),分别设基本苗为10万/667m2(B1)、15万/667m2(B2)、20万/667m2(B3),共3个水平。3次重复,共54个小区。播种方式采用人工条播,小区面积21m2,行距30cm。
试验肥料用量及运筹比例。总施氮量18kg/667m2,运筹比例为基蘖肥:拔节孕穗肥为6︰4,其中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壮蘖肥于4~5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倒3叶期(叶龄余数2.5左右)施用,孕穗肥于倒1叶期(叶龄余数0.8)施用。施磷量(P2O5)和施钾量(K2O)均为8kg/667m2,基肥︰追肥=6︰4。其他管理措施按高产田进行。
1.2 观察与测定内容
(1)叶龄进程与茎蘖动态:冬前15d观察一次、越冬后按生育期记载。(2)生育期考苗:记载出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时间。(3)成熟期考种:每小区收割计实产,测定产量与产量结构。
2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期和密度对扬辐麦4号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密度及互作效应均对小麦籽粒产量产生影响。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产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11月1日播种期的产量为最高,平均产量达454.5kg/667m2,与其它处理呈显著差异,其次是10月25日播种期的处理。10月25日、11月1日、11月8日播种期的处理产量表现随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再下降趋势,以基本苗15万/667m2的处理产量最高。11月15日、11月22日、11月29日播种期的处理产量表现随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以基本苗20万/667m2的处理产量最高。从播种期和密度对产量影响可以得出,早播应合理降低密度,晚播则应合理增加密度,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2),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都有一定影响,其中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穗数和每穗粒数之间存在负相关。表明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有一定的正效应,但是这种正效应同时也会被穗数所削弱。因此,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取得适宜的穗数是发挥小麦稳产高产潜力的重要方面,但同时要适当协调每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
表1 播种期和密度对扬辐麦4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2 扬辐麦4号产量及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2 播种期和密度对扬辐麦4号生育进程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最早播种期(10月25日)与最晚播种期(11月29日)生育期最大差异达25d,但成熟期仅相差4~10d;同一播种期间不同密度处理的生育状况基本无差异。
进一步分析表明,播种期对生育期的影响体现在小麦的2个生产阶段:播种至出苗阶段和分蘖至拔节阶段。一是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延长,如10月25日播种处理,从播种到出苗天数为7d;而11月29日播种处理,从播种到出苗则经过了50d,延长了43d(表3)。这主要与出苗期间的日积温有密切的关系,播种早,日积温高,有利于种子萌发生长;反之,播种过晚,温度降低,日积温减少,所需天数多。二是分蘖至拔节阶段是小麦发生分蘖成穗阶段,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对穗数和粒数有重要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分蘖至拔节阶段持续时间表现为随播种期推迟而缩短,如10月25日播种处理的分蘖至拔节天数为100d,而最迟11月29日播种处理的分蘖至开花天数仅为36d,缩短了64d,其它处理则缩短了17~52d。拔节至成熟阶段不同播种期处理间差异较小,相差6~14d。
表3 扬辐麦4号不同播种期的各生育期天数
2.3 不同播种期与密度对扬辐麦4号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整个生育期各处理茎蘖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高茎蘖数都是出现在拔节期。茎蘖数在相同密度情况下都是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相同播种时间内不同密度处理间,随着密度的增大,群体茎蘖数增大。由表4还可以看出,早播处理在拔节期以前生长旺盛使分蘖发生较多,而晚播处理由于播种时温度较低,播种到出苗的时间延长,大部分幼苗在越冬期都没有发生分蘖。
表4 扬辐麦4号各生育时期茎蘖数的动态变化
2.4 不同播种期与密度对扬辐麦4号叶龄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扬辐麦4号的叶龄逐渐减少,早播处理与晚播处理的叶龄相差2叶。而相同播种期不同密度处理的叶龄进程一致,密度对叶龄基本无影响。
表5 扬辐麦4号各生育时期叶龄的动态变化
3结论
播种期和密度对扬辐麦4号的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随播种期的推迟,扬辐麦4号产量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对于扬辐麦4号而言,不同的播种期和密度主要是通过对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来提高产量的。在本试验条件下,扬辐麦4号在播种期10月25日—11月1日之间以15万/667m2左右的密度播种,能获实产450.4~477.8kg/667m2;如果适期晚播(播种期在11月8日之后),则是较高密度较容易达到高产,密度宜采用20万/667m2,产量水平可以达到391kg/667m2。
播种期对小麦营养生长期影响较大,对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小。各个播种期处理从播种到出苗的
日积温不同,从而影响出苗、分蘖等生育进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个播种期之间的生育进程差距缩小,最后成熟期仅相差4~10d,但不同的播种期水平下小麦整个生育期相差达27d,其中随播种期推迟,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延长,分蘖至开花的天数缩短,而密度对小麦的生育进程基本无影响。
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叶龄等群体质量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茎蘖数在相同密度情况下都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相同播种期不同密度处理之间,随着密度的增大群体茎蘖数增大;叶龄则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减少,最早播和最晚播处理之间叶龄相差2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