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兵器时代的暴力美学

2015-12-29路勇

新民周刊 2015年50期
关键词:汪家兵器青铜

路勇

在传统收藏品中,古代兵器是一个偏门小类,收集比较困难。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国有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是冷兵器兴衰的极好见证,被历史风尘掩埋的各类兵器也是不少的,近年来从墓穴中发掘出来的精美兵器也经常让人们惊喜。

中国的青铜兵器是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来一直备受冷落,其价值被严重低估。古代中国的王侯在祭祀时需要青铜礼器,而青铜兵器又是维系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利器。兵器的发达與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与国运的兴衰。同时,一直强调战争美学的中国古人,在青铜兵器上赋予了哲学与神学的思想,凝结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兵器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战事的实物资料,因此我们不应当忽视其重要性。

古代兵器纳入中国人的收藏视野,一开始就体现了暴力美学与王权思想。后来随着文人对金石研究的深入,才开始注重对文学与美术的探讨。据史书记载,在汉武帝时即收藏有齐桓公“柏寝之器”,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研究青铜器的著录,但一般均以考据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即金石学的“金”,认为可以“证经补史”,发展至清代更是达到了鼎盛。但长期来,居于主流社会的中国士大夫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并一直受儒家“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在治国理政时也多强调文治与韬略,故而对青铜兵器的研究比较有限,历代兵器鲜有著录。就连近代容庚先生编著《商周彝器通考》也未将兵器收录,直至1957年才有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稿》问世。近年又有《中国古代兵器论丛》和《中国古代兵器图说》等著作相继出版,对这个门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但与青铜礼器甚至钱币的研究仍无法相比。

日前,《紫电安邦——历代武备文物特展》在韩天衡美术馆开幕,这个展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工作终于面世,三百余件展品可谓是两千余年来的中国历代神兵利器的珍贵标本。其中汉代百炼钢环首大刀、唐代烧直刃刀子、宋代镔铁矛、元代银装凌霄花雕玉柄刀、明代旋锻反刃佩刀、清代骁骑将军甲等赫赫名品都是首次公开亮相。另外此展还展出了亚洲地区的西亚和马来亚与日本的历代传统武备。展会期间,还将安排海峡两岸文物专家来韩馆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会,对古代刀剑的制作和使用进行探讨,对武备文物的保护、复制进行阐述,还从精神层面剖析武备文物所含有的精神力量。

中华武备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便名刃辈出。青铜时代就有轩辕夏禹剑、赤霄剑、泰阿剑、莫邪剑、干将剑、鱼肠剑、承影剑等十大名剑。秦汉之交,铁兵一现,便展开了钢铁武备辉煌篇章。“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尝试在流传下来的秦汉唐宋元明清铁兵中,寻找那些极少数状态极其良好的,进行专业的系统研磨,直观呈现出古代刀剑最初的完工状态,其锻造与热处理的工艺特点也尽显眼前。研磨后的铁兵那超乎寻常的长度,近乎完美的锻打和恰到好处的淬火都令人惊讶,两千多年前的祖先是使用了怎样的炉火,制造出如此犀利的武器。研磨后所展现出的地肌里,可以充分对锻纹进行观察,那些细密的锻纹,有些灿若星河,有些平如止水,有些斑斓绚丽,都给予人一种恬静如斯的美学享受。彼时覆土烧刃已经被广泛地使用,淬火所留下的淬火痕迹如此美丽堪比流星划过星空。

随着中国梦强国梦的逐步实现,维护和平有了更好的手段,做到了历史精彩、现实光荣。“武能安邦,文可兴国”,中华民族尚武不动武,稽古喻今,今集海上诸藏家之武备文物珍藏,汇于一堂,琳琅满目,流传有序,大多是世间尚存之珍品孤品。也借此表达对中华武备文物研究先行者——周纬先生的崇敬之情。

信息

“芳·芳”水墨迎新年——

丁筱芳、汪家芳国画小品展

“芳·芳”水墨迎新年——丁筱芳、汪家芳国画小品展日前在海上艺术馆亮相。丁筱芳与汪家芳两人有八个“相同”:名字里面都有芳;年龄都是50后;出生都在上海滩;两个儿子都在读博士;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都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都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都是被广泛认同的海派重磅画家。两芳也有一个不同,丁筱芳以人物写实为主,题材融合历史风俗、都市语境和当代元素,整体基调雅致浪漫、雄浑素朴,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时代感;汪家芳则以山水画为主,喜以俯视角度描绘崇山峻岭,抒发“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由此形成大气磅礴、云雾缥缈的艺术特色。

猜你喜欢

汪家兵器青铜
书痴范用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老汪家的炒栗子店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感怀我的老板——汪家玉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