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2015-12-29陈惟杉

中国经济周刊 2015年50期
关键词:企业

陈惟杉

2015年5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此时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无疑可以在实质上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而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相继走出去,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已初见成效。

如何更好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企业作为主体又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国动力”高端对话现场,各方嘉宾现身说法,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

主持人:

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主席团

主席、秘书长 王燕国

对话导师: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 刘兆彬

对话嘉宾: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经济公使 默罕默德·萨利姆

中国电科集团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张明伟

诺远资产董事长 韩学渊

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崔根良

主持人

我想在开头讲两句话。第一句话,我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上演两台大戏。第一台,转型升级。第二台,产能合作。第二句话,我认为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国动力有两个,第一是创新,第二是企业。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有很关键的三句话,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我也认为企业是主体,我注意到今天在台上既有来自国企,也有来自民企的企业家,应该说代表性很强。我们首先欢迎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兆彬先生作引导性的发言。

刘兆彬:

国际产能合作的三大背景

提到中国产能的国际合作这一话题,我想先讲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今年5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是一个战略性、综合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文件。

我理解文件出台有三大背景:第一,我们国家现在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标志是什么?就是过去我们传统的以依靠货物贸易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阶段。去年我们国家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9亿美元,是2002年的38倍,而且连续3年中国对外投资额位列世界第3位。

第二个背景是什么呢?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消息,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日本。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在比重上我们还是占先了。我说的第二个背景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从追赶型的、追求数量扩张的经济转到效益型的经济,然后要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方式、调结构,进行产业升级。

第三个背景是什么呢?我理解就是现在我们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都面临着一波大的调整,调整到现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产能建设都有很大的需求。

不久前召开的东盟会议上,有预测说到2030年,光是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就达到3万多亿美元。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提出产能国际合作这么一个富有创新意义的战略构想,它直接为我们“一带一路”的战略赋予了新的内容,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中国的独特贡献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上进展很快。12月15日刚刚闭幕的上合会议上,推进产能合作、装备走出去,开门红的一个大单就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有52个项目、200多亿美元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另外,中巴、中印、中法,以及中国和拉美国家,可以说是在全方位地开展合作,无论是高铁,还是钢铁、水泥,还是其他的装备制造业。而且在这里我想再强调一点,这种产能的国际合作,绝不仅仅限于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也包括跟发达国家的产能合作。

主持人

下面我们请其他各位对话嘉宾来作观点自述。首先有请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经济公使默罕默德·萨利姆先生发言。

默罕默德·萨利姆:

“一带一路”为中巴电力合作带来机遇

今天的话题是产能合作,我主要从两个角度讲,一个是关于资源,一个是关于资源的定位。如果将资源的定位只局限在全世界的物质资源,我觉得这还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试图挖掘所有资源的潜力,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我们的天空会更加的广阔。

中国革命性地推出 “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为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很多机会。中巴经济走廊就是在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又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其实在巴基斯坦,电力是非常缺乏的,我们对电力的需求达到了2.1万MW,但是我们的产能只达到1.5MW。如果要完全满足我们在电力方面的需求,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的发电量需要达到3.5万MW。因为缺乏电力,我们的经济有2%受到了影响。目前巴基斯坦的GDP总值达到2400亿美元,如果说这2%不受到影响的话,大家也可以算一下我们的产能还能提高多少,我们的经济创造的价值还能够提高多少。

大家也看到我们电力的需求是2.1万MW,但是我们只能产出1.5万,我们有什么其他的资源吗?在巴基斯坦,我们的矿石储量达到1850亿吨,如果我们把这些矿石都用来发电的话,实际上发电量可以供未来300年使用。但是,巴基斯坦也存在着环境的问题,所以我们放弃了将矿石作为燃料。再来看风能,如果把风能利用起来,我们也可以创造13.2万MW的电力。再看看太阳能,如果我们使用太阳能的话,也能创造290万千瓦的电力。而中巴经济走廊可以在两国电力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主持人

萨利姆先生的发言讲到两个字“机会”,巴基斯坦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的20%,农业大概占50%左右,它的通信、资源开发、货物贸易实际上机会相当多。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下面我们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伟先生作观点自述。

张明伟:

不仅输出过硬产品,还要输出标准与规范

作为企业界的代表,我觉得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要考虑。首先是产品要过硬。我们在21世纪初的时候也曾经尝试过走出去,外国人就问我们,中国都不愿意用自己的空管系统,你凭什么说服我用你们的产品?所以那时候走出去很困难。从2006年开始,大概用了10年时间,我国空管系统的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我们也慢慢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接连在几个国家推出了空管产品,包括今年刚中标的安哥拉整个国家的空管系统。因此首先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尤其像空管系统关系到整个国家运输的安全,国外是不会给你机会做尝试的,不像有些产业,如果做不好还有不断改进的机会。

其次,除了产品外,也要重视理念、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输出。我们今年邀请了一些来自非洲国家的人员参与了空中交通管理人员的培训,给他们讲解了空管的理念,介绍我国如何进行空管,也请他们到现场进行参观,他们感到很震撼,因为之前空管方面的培训大多由国际民航组织进行,这次到中国看到我国的空管产业、产品能做得这么好,外方都非常吃惊。我觉得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做规范。规范和标准的输出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同时,我们今年还提出东非国家航空一体化的概念,打破国界空域,设立统一的航空管理中心,统一航空管理的建设、规划、运行标准,这个也得到了外方高度的呼应。

第三,在出口这方面,还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文化有深刻理解。我们今年投了一个标,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通过仲裁推翻了中标的结果。后来我们通过学习,把官司打到了当地的最高法院,后来最高法院还是判定我们获得了这个标,所以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可能需要做一些准备,包括对当地法律法规、文化的准备。

主持人

跨国管理是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要是不了解国外的法律、风俗、习惯,企业可能会处处碰壁。下面我们请诺远资产董事长韩学渊先生作观点自述。

韩学渊:

国际产能合作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诺远资产主要的工作是从事资产管理和跨国投资,这两年我们在境外收购兼并比较多,投资也比较多。国际产能合作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就是投资资金首先得到位,后续才能把其他的技术、装备带过去。从资本的角度来讲,我有几个观点跟大家分享。第一件事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现在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收购兼并,其实是非常被动的。我举一个例子,前年我们在欧洲收购欧洲第三大养老集团,当时收购标的是6亿欧元,这6亿欧元要从国内开始审批,到最后拿到这个标的,大概需要花两个半月的时间,实际给我们报价的时间只有三天,对我们来说就有风险,如果结汇有问题,比如商务部或者发改委不能审批的情况下,我就面临着违约。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的出境通道是国际产能合作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就是关于本土化的问题,我们在收购过程中,发现本土化很重要。从基金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本土化中间最重要的环节是要请到当地最好的投行,当交易额在5亿美金或者10亿美金以上时,一定要请到这样的投行作为企业的财务顾问。因为在全球所有的收购兼并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圈子,比如我们在报价投资一个标的的时候,如果我们的财务顾问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财务顾问时,我们在第一轮、第二轮的时候会大概知道收购标的的价格。为什么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外收购时总是失败的呢?因为他们是一个圈子,你根本不知道在第二轮、第三轮报价过程中底价是多少。如果能请到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投行来作为顾问,在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的时候知道竞标底价是多少,我们大概出多少钱能完成收购。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一个是人民币走出去,这是很大的障碍;再一个是需要当地非常好的投行作为我们收购兼并的顾问。

主持人

关于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金融支持国际产能合作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下面有请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先生来作观点自述。

崔根良:

与其建新厂,不如收购竞争对手

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如何成为制造强国,第一步肯定要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走向国际化。就亨通来说,我们把企业真正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国际化,要成为国际化的公司。亨通是1990年开始成立的,在2010年的时候,我就提出了公司前20年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而亨通往后10年、20年的发展,一定要全球布局,用好国内和国际这两大市场,我们一定要用好国际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而且更要用好国内和国际的资本。就国际化的体会来说,我认为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你的产品要全球化定位,你的公司发展也一定要全球化定位,一定要把公司融入到整个国际市场环境当中,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发展。

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国际化,当时确定了国际化的三步走。第一步是产品的国际化,要把产品销往全球。第二步是资本国际化,当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的比例后,我们就要实行资本国际化,我认为这样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会大大减少风险。我们到一个地区,与其新建厂,还不如收购一个跟行业相关的企业。这样一是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二是新建一个厂,整个地区把这个新建的公司作为一个竞争对手,而收购企业,这个企业本身在这个地区也有一定的市场,而且我也不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这样对我们的发展是更有利的。第三步必须要品牌国际化。前10年、20年有不同的中国企业的很多产品也走向了国际化,但是有的企业的产品就是昙花一现,原因在哪里?因为不注意品牌,不注意品质,人家到最后通过比较,就不买你的产品了,所以一定推进品牌国际化。

主持人

我想问张明伟先生。你刚才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本土化经营的问题。企业如果不入乡随俗,根如果不扎到投资国那片热土中,是很难做成事、做好事的。作为国企,你们在坚持本土化经营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张明伟:

本土化经营可分两步走

我觉得本土化是我们走出去的必然选择。先不说扩大产品产能的问题,很多地方对于投资者都有一些要求。尤其像我们所处的行业,空管行业,很多国家都有相应的要求。对于本土化经营我觉得有两步,第一步就是在初期和当地的企业进行一些合作,就像我们现在在印尼做的一些项目,我们提供一些产品,同时在当地会找一个合作伙伴,假如产品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是服务上的需求,当地公司就可以去解决。第二步是做一些本土的企业。这个企业初期可能以争取项目、做市场为主。慢慢地把技术也转换过去,让他们可以在当地进行服务,或者完成一些简单的技术开发。

主持人

学渊,关于金融如何支持国际产能合作的问题,你刚才和大家分享了一些例子,关于这点希望你能再捋出几点进行回答。

韩学渊:

企业走出去要学会利用境外资金杠杆

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利用境外资金的杠杆。境外收购相对的资金成本是非常低的,我们最好的国有企业,在资本金部分的杠杆可以做到1:5,这是什么概念?比如我们要收购5亿美元的标的,只需要拿1亿美元就够,剩下的4亿美元可以由财团来提供杠杆,而且成本很低,大概在3%左右,比国内的资金成本低很多。在这个过程中,资本项下要学会应用境外的杠杆贷款、并购贷款。另外,资本金项下贷款之外还有一部分叫经营贷款,就是我们在收购完一家企业之后,这家企业的经营、发展,我们仍然还可以从银行拿到另外一笔贷款,这是企业向外走的时候,杠杆的效力和效果。

另外,我想提醒大家的就是,我们在境外收购的过程中,要利用境外的财团,因为收购的时候,我刚才举的例子,比如说一个5亿美元的标的,我们自己出1亿美元,还可以获得4亿美元的杠杆贷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与当地的财团来合作收购。因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很多区域,包括在很多发达国家,有很多专业的投资机构愿意和中国企业共同收购某一个资产标的。这些机构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包括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这有助于解决在境外收购时面临的文化融入问题,比如我们在欧洲收购的时候,在法国碰到的问题来自工会。中国人在收购过程中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工会和法国的工会不太一样,法国工会时常会组织罢工,在收购的过程中,如果你没有关注到这些问题,将很难驾驭。

王燕国

这场对话时间很短,但分量很重,因为大家讨论的是中国的现状、中国的战略、中国的发展。我们是否看到,我们有进步,但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有长处,但我们短板还很多;我们有前景,但我们面前的阻碍重重。在这强手如林的世界,中国的经济不能指望中低端产能的扩张,中国制造需要更上一层楼,要靠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要依靠苦练内功确保自身优势,要依靠产能合作打开一片天地。国际市场的大门徐徐敞开,中国制造任重而道远。政府政策推动,企业主体操盘,市场导向指引,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际产能合作一定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中国在不远的未来,尤其到那第二个一百年,一定会登上世界屋脊、群山之巅。

导师点评

刘兆彬:政府应为国际产能合作保驾护航

我的体会的第一点就是,深度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确实是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正确性有三个支撑:一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经济史的实践上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二是国际市场与中国自身双方有强烈的需求。萨利姆公使讲到中巴经济走廊,我看到一个材料,建设这个走廊大约需要460多亿美元的投资,这会带来很多的投资机会。三是中国的动力可以归结为“三利三惠”,利益合作,惠全国;利产业,惠民生;利当前,惠长远。

第二个体会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必须要坚持四个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民营企业也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力军,因为我们国家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已占据半壁江山。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把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市场运作作为基本的规则。

第三个体会,产能的国际合作,必须要有制度保障,多方支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核心的制度就是产权制度、契约制度。当然这里面还有我们国内一系列的制度。首先是投资、金融、信贷,包括财税制度的支持、行政审批制度的支持、进出口贸易监管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还有法律制度的支持。必须得有法律的保障,而且法律保障,还不仅仅是中国单方的,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治理环境。

除了制度保障外,还要有多方支持。首先,政府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后,用什么样的技术标准?是国际标准,还是中国标准,还是当地的地方标准?怎么来保障?还有计量,你用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差一毫米,可能会损失几百万、几千万美元。比如说我们进口石油、天然气时装船,你在测量的时候,真的就是差一个厘米,几千万美元就没了。因此,质检部门在这些方面,当然我们还负责中国进出口的商品的检验、动物植物的检疫、人员进出境的检疫,在方方面面都应当为产能的国际合作提供政府应有的、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除了政府,还有社会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协会,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成立的时间不长,刚刚四年,但是现在的地位、作用、影响力是很大的。协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重要。此外,还有一个主力军,就是媒体。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还有各种论坛,舆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了解、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我国24个产业中,有19个产业的产能是富余的,有200多种产品在全球是领先的,我们有这种内在的动力与需求,国际也有需求,又符合规律,我觉得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有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我觉得这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个体会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必须要认真地防范风险。我们国家对外投资这么多,我们在海外的资产总量已经是巨大了。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且我们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意识,就是要强化我们的风险意识。我们要防范政治风险,要用法治的思维去和别人打交道,不要老是瞄着其他国家的某些高官,没准明天他就下台了,那个合同可能就不算数了。要防范经济的风险,要有市场预测,要有需求评估,要有量本利的分析。还要防范社会风险,包括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风险。所以走出去,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还是觉得应该有信心。我觉得国际产能合作,潜力很大、前景光明,需要我们各方积极努力、扎实推进,我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