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晏子
2015-12-29陈泰山
陈泰山
近日读《史记·管晏列传》,又翻阅了《晏子春秋》,其人其事生动有趣,充满智慧,其言行思想在今天也非常有镜鉴意义。
晏子生活的时代处在“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齐国自管仲死后,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导致政局长期不稳。晏子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为相,在他辅佐下,内政外交在列国中都处于强势地位,保持了数十年稳定。作为政治家,晏子有很多非凡之处,让后人所景仰。
晏子是民本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商末周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越来越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晏子的言行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民本思想。他在与晋国叔向的交谈中说道:“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因此他主张“先民而后身”。当一个人祝愿齐景公“使君无得罪于民”而引起景公不快时,晏子进谏道,如果君主有罪于百姓,将由谁来治呢?接着,他又问了一句,夏桀、商纣王是被君主杀的呢,还是被百姓杀的呢?向景公揭示了“国君有罪,民众治之”的道理。
晏子把重民爱民的思想很好体现在执政策略上。当时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征役无度是普遍现象。齐国是经济发达地区,奢靡之风尤盛,使百姓不堪重负。晏子经常劝谏景公,减轻百姓负担。齐景公好施刑罚,动辄杀人,他心爱的槐树被人碰伤了,捉的鸟被人吓飞了,工程未能如期完工,都要杀人。晏子则告诫景公应当“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灾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
晏子的政绩观也非常值得称道。晏子被派去治理东阿。三年之后,齐景公听到很多关于晏子的坏话,就召他回来,免去他的职务。晏子说,请再让我去治理东阿,三年后保证你会听到很多好话。景公同意了。三年后,果然听到很多关于晏子的好话。景公又将晏子召回,准备给予奖赏,晏子拒绝了。他说,从前我治理东阿,为民众制定各种政策,结果刁民们憎恶我;提倡勤俭惩治偷盗,懒惰的人憎恶我;办案不庇护权贵,权贵们憎恶我;大王左右的人向我索求,不合法的我一概拒绝,大王左右的人憎恶我。所以里里外外的人都讲我的坏话。后来我改了,各种政策不去执行,刁民们喜悦;不提倡勤俭,不处罚偷盗,懒惰的人喜悦;办案专门庇护权贵,权贵们喜悦;对大王左右的人我有求必应,大王左右的人喜悦。三年后,里里外外的人都讲我的好话。本来我应该得到奖赏的,却得到处罚;本来应该得到处罚的,却要奖赏我。
在修身律己方面,晏子算得上榜样。他的住宅低矮简陋,连齐景公都觉得没面子,要赏他千金并且给他封邑,晏子拒不接受。晏子对国家贡献很大,齐景公要把女儿嫁给他,晏子又拒。有个从事手工的女子想做晏子的小妾,晏子却反省,自己身负治国重任,理应为民做主,却有女人前来投奔,说明自己一定有好色表现,行为上有不检点不端正之处。面对别人的劝说和嘲讽,晏子说道,我只是要以身作则,告诉各级官员凡事多为百姓考虑,如果我做得不好,怎么给其他官员作示范呢?惩治腐败官员怎能有底气呢?
齐景公养了三位勇士,他们勇力无比却不知礼义。晏子认为这种人是国家的祸害,就设计杀了三人。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他劝谏景公要以礼治事,以礼治国。同时,他也在告诫人们要按礼法行事,就是让人们懂规矩、守纪律。
提到晏子,就不能不提到管仲。两人先后在齐国为相,管仲为齐桓公服务四十余年,晏子历经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服务五十余年,都是政坛“常青树”。两人在处理公事上、外交上都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许多错综复杂问题都迎刃而解。在举贤任能方面也都差不多,都能够为国家利益考虑,而不是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但在私人生活方面,两人风格相反。管仲努力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索取相应的报酬,他的富有程度比得上齐桓公。而晏子基本上摒弃物质享受,清廉节俭,克己奉公,在道德上起到了表率作用。
晏子的思想,有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爱”“尚贤”、道家的“少私寡欲”,而他生活的时代,比孔子还略早些,各家思想都尚未成形。晏子讲求实际,善于把思想主张转化为治国安邦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既是思考者,又是实践者,各家各派愿意和他“沾亲带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贤臣名相,晏子的思想言行避免不了历史的局限性,但他爱护百姓,重视民心,洁身自好,任贤用能,即便在今天,也大有可学之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