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进现实
——农机专业的使命与责任
2015-12-29何乐言
○文/何乐言
让梦想照进现实
——农机专业的使命与责任
○文/何乐言
“人才培养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而且是教育问题,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
当中国跨入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国的时候,中国的农机市场就注定要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多少年来形成的国内农机市场竞争状态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打破,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包括一些重工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纷纷涌入农机制造行业。这些企业的进入,使得农机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但同时也给农机行业带来更多高新技术和理念,大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与农机技术日新月异相对应的却是农机专业教育的不断弱化,年轻的专业人才严重断档。不少农机学校为了生存,为了学生就业,纷纷摘掉“农”帽,有的停办,有的转为机械修造。目前,全广东省仅有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仍保留农机专业,每年为农机行业输送100多名毕业生(含研究生),成为广东省农机发展的造血器。
然而企业对这仅存的农机人才培养单位并不十分满意,时有企业向媒体大倒苦水,认为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人。以畜牧机械企业为例,几乎所有的畜牧企业都存在招不到专业对口人才的问题。“全国没有一家高等院校有畜牧机械专业。”一位受访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企业想要的人才学校根本不培养。”
对此,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一位老师说:“不仅是畜牧机械企业,由于广东整体农机制造的落后,广东市场对农机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学校不可能专门设立专业去培养人才。”目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只有研究生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本科并未设立农机专业。该老师介绍说,目前该校机电工程学院的毕业生都可以转到农机行业,其课程设置中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热力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课程都可以应用到农机制造业。但是每年的毕业招聘会中鲜少见到农机企业的身影,也少有农机企业打电话咨询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学生需求量小、学校不可能为此专门开设专业的说法得到华农一位农机专业老师的认同。“以畜牧机械为例,一个企业一年可能就需要二三个人,广东也就这么几家畜牧机械企业,如果我们设立畜牧机械专业,那么多出的毕业生怎么办?”
这其中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也许会有人说,其他的学生完全可以到省外企业去工作。可是在我们的社会调查问卷中发现,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都希望毕业后到本土企业尤其是珠三角企业工作,外省企业则不予考虑。
众多企业认为不仅招不到对口人才,而且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比如理论课不扎实、动手能力弱、好高骛远、不愿从基础工作做起等。“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后,都要老师傅传帮带,学个三五年才能独当一面。”
受访企业一致认为,学校应加强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凡事必须从基础做起才能最终成就大事,加强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缺一不可。同时要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的培养,因为农机是个苦行业,正如罗锡文院士所言,做农机研究要脱了鞋踩到田里感受才能知道土地是什么样的,自己设计的机械是不是适应这种土地。还有不少企业认为,学校应及时更新教材,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社会效应。
同样对教育现状不满意的还有学生本身。调查显示,近乎99%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课时过少。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外实践急需加强,提升动手实操能力。
实际上,华农农机专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着手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当前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正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和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本科4年既要掌握机械学、信息科学、自动化技术、农学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还要掌握农业装备设计、试验、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应用的能力,还要具有农业机械化系统规划设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既要熟悉我国农业机械化标准、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法律和技术法规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具有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上述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的指导下,华农突出以下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是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二是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加工方法,三是掌握机电一体化知识和过程控制技术基础,四是具备机电设备的运用、管理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基本能力。
华农一位农机专业的老师认为,未来10年农业会有大的发展,会有辉煌的未来。农业的发展必然对农机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农机化必然包括管理、制造和应用三个方面的内容,华农的目标是培养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从业者,致力于研究和解决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华农的专业课程正是按产业发展来设计的,内容全面涵盖农机化的管理、制造和应用三个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学生普遍反映喜欢所读专业,大部分希望毕业后能到农机企业中工作。这一调查结果与华农学生组织完成的《2013农业机械化行业的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有一定的出入,这份报告显示农机毕业生选择农机行业的人数比较少,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到机械类企业就业,但是不会到农机企业工作。
与该报告一致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多学生对学校当前的课程设置均表示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不足,希望得到加强。而华农一位老师在提到2015年课程规划时则透露,2015年度的课程规划中,理论课将再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程从原来的60多学时压缩到32学时,包括制图、力学这些专业基础课。这样的调整无疑是有风险的,但是学校同时加重了实践课的比例,从原来占学分的25%增加到30%,相当于通过项目训练来提高理论基础,把一些理论基础课放到实践课里重新学习,这也是符合国际教学潮流,即以项目驱动的自动学习,在教学上尽量和国际接轨。
目前农业的投资主体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大资本开始进入,这些投资主体的意识更先进,理念也更先进,投资主体的变化也必然导致农机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行业发展和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农业院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