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探茶
2015-12-29熊姗姗
熊姗姗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当中,人们大都习惯依靠节气来安排农事。茶叶生产也是如此,在农人们的生活中,那些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依然被虔诚地遵循着。最近几年,云南临沧市镇康县的古树茶后来居上,声名鹊起,甚至吸引了不少日韩茶商前来采买。镇康茶的滋味到底如何?很多人都觉得好奇。于是,赶着清明过后、谷雨之前的节令,我们头一次走进镇康的古老茶林,探寻一场雨前茶的萌生历程。
古老的农历,每隔15天为一种节气,3月5日左右是惊蛰,3月20日前后叫春分,4月5日左右为清明,4月20日前后则被称作谷雨。再往后的5月,就该到立夏了。茶园里,早发品种往往在清明前就开始萌芽,这时的茶叶被称为“明前茶”,谷雨前的茶叶则就是“雨前茶”。
谈到适宜采茶的时节,明代著名的茶人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细嫩,但由于此时气温略高,阳光普照,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更为丰富。一场及时的春雨,对于依赖天地滋养的茶树来说,尤为可贵。初春,雨水清润,加快了土内养分的输送,茶叶变得肥厚、柔韧,这样的叶子制成干茶之后,往往鲜浓而耐泡。
镇康与缅甸接壤,是古西南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今为对外开放的内陆窗口,是中缅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滇西南、临沧西部进入东南岸之一。没来过镇康的人,也许早已听过动人的阿数瑟民歌,但他们或许并不知道,镇康有茶,而且有中国茶叶专家确认的大面积连片古茶林。
今天是谷雨前的日子,春季的第二拨茶芽已经在枝头等待。克春梅邀约了一群爱采茶、爱唱山歌的伙伴,他们换上新做的衣裳,走进勐捧镇岩子头的一片茶园。今年的茶芽应着众人的期盼,发得格外好。亲戚家采茶的人手不够,所以克大姐才请到大伙来帮忙。
克春梅是镇康民族文化工作队的副队长,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位民歌手。克春梅从小与茶相依成长,每一年她都会回到山里摘春茶,也为文化队的创作吸取一些新的灵感。边干活、边唱阿数瑟,让克春梅觉得一切又好像回到了从前。
茶林里 采茶男女对唱阿数瑟山歌:(女)镇康山头你走一走 好茶麽出在岩子头 阿数瑟瞧着哎 罗细瑟甩着 镇康山头百花开 姊妹几个采茶来 阿数瑟瞧着哎 罗细瑟甩着 (男)高山大山青又青 茶叶核桃栽两边 阿数瑟瞧着哎 罗细瑟甩哟 核桃本是摇钱树 茶叶本是聚宝盆 阿数瑟瞧着哎罗细瑟甩哟 (女)泡杯茶水敬贵宾 香在口里甜在心 阿数瑟瞧着哎 罗细瑟甩着(男)茶树叶子青又青 片片茶叶变黄金阿数瑟瞧着哎 罗细瑟甩哟
大伙采茶累了,陆续走到林边稍作歇息。不知是春茶的长势感染了众人,还是唱歌成瘾的边地民族无法抑制劳作的快活,大家就着林边宽敞的新路,围着茶篓就打起歌来。几乎每一个镇康人都爱唱阿数瑟,只要有镇康人的地方,就会有一个打歌场。歌唱自然,歌唱收获,歌唱生活,阿数瑟歌中流淌出的,是一种对茶山感恩的浓情。
茶林边 镇康小伙边弹弦子 边唱阿数瑟茶歌:不是采茶到这方 给是背起茶篮就上茶山 阿数瑟瞧着哎 罗细瑟甩哟 码(堆)作一篮又一篮 麽就晃晃那篓篓回家乡 阿数瑟瞧着哎 罗细瑟甩哟
克春梅告诉我们,她记得小时候,阿婆随时会在火塘边烤茶。她一边泡茶,一边讲给几个娃娃赶马人的故事。阿婆经常说,镇康最好的茶叶就是马鞍山茶。后来,阿婆不在了,但是克大姐已经喝不惯别的茶叶。每次出去演出,她还是要带些家乡的茶叶。从这茶里边,她可以喝得出那种泥巴的气味,还有野橄榄的回甜,想起那些好听的马帮故事。
克春梅口中的马鞍山茶是镇康本地的名茶。“好听不过阿数瑟,好喝不过鞍山茶”,这是当地民间流传至今的阿数瑟唱调。阿数瑟与马鞍山茶,是镇康人走哪儿都忘不了、抹不掉的家乡味道。
为了探寻到那抹茶香的源头,我们驱车赶往镇康北部的忙丙乡。忙丙乡大山深处的马鞍山村,便是出产马鞍山茶的地方。远远望去,那巍峨的大山,还真像是伏在马背上的一座马鞍子。水土丰润,远离污染,与临沧其它的优质茶山一样,这里也有着出色的生态环境,满山满坡的大叶种茶得以在此安家,兴旺至今。
晨气散开的时候,马鞍山的一些佤族村民开始结队上山。我们赶上了一年当中,村民们最为欢喜的时节。今天是这里的山民们颇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所以,乡亲们似乎都有些心急,他们估摸着,山下缅寺里的庆祝活动就快开场了,但这满山鲜嫩的茶芽,又让人舍不得匆匆离开。
马鞍山村有4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地。全村5000多亩茶园当中,古茶园面积就有3800多亩。历经多次人工砍伐,能够留存下来的古茶树,已是虬枝横逸,地衣斑驳。那上了年头的沧桑感,不得不令人叹服。茶叶收入是每一户马鞍山村民最为踏实的生活依靠。对于茶叶,他们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唱不完的阿数瑟。
马鞍山的茶园里热热闹闹,茶市上也是熙来攘往。鲜嫩的茶叶被茶农们自制成干茶出售,完成最初的交易。有茶农说,初制的散茶,一度卖到每公斤300多元的好价钱。在这之后,经过多次的转手交易,马鞍山茶会销往上海、广州、台湾、香港等地,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马鞍山茶外形圆结,色泽青绿油润,叶底嫩绿匀净,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持久而浓郁。与这茶汤一样耐人寻味的,还有马鞍山的长寿村。离开集市,绕着山路,忙丙乡乡长刀兴洲带我们去往大坟山自然村组,据他介绍,比起镇康的其它地方,这里的长寿老人可多了。
大坟山是马鞍山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清溪潺潺,绿树成荫,刚到村口,我们就看到了一幅浓烈的乡村田园画。72岁的尹习姚老人正在溪边打水,浇灌自家的核桃树与茶树,一会还要去修理一段破损的管道。走进村里,我们碰上刚刚砍完芭蕉的老人秧正柱。秧大爷今年87岁,与老伴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我们随老人到了家里,他82岁的老伴林凤秀,正背着一篮新采的茶叶回来。小儿子尚未成婚,家里的不少农活两位老人还在承担着,不干些活,老人们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打发。秧大爷说,比起生活了一个世纪还多的李招娣,他们还只能算是年轻人。
李招娣,如今是马鞍山村乃至整个镇康县最年长的老人,今年已经105岁,家里五代同堂,其乐融融。在儿孙们的悉心照料下,老人身体康健,极少生病。隔壁家96岁的李长英老人,常常过来陪她坐坐,二人的耳语,旁人很难听清,看两位老寿星那副亲热劲儿,应当是满心欢喜的。在李奶奶家里,摆放着一台蓝色的小型制茶机,她的儿媳妇告诉我们,这种机器村里家家都有,马鞍山的老人们喜欢喝自家做的茶叶,个个也都是手制茶叶的好手。
如今,这里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些长寿老人们养生的秘诀,至今没有人说得清楚,可能是这里山好、水好,也可能是他们生活清淡。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马鞍山, 生活当中也离不开马鞍山的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个生活在茶乡的日子都是如此轮回。一杯清茶,一份恬淡,这是心灵愿意归属的山水家园,尤其对于年长的人们来说,能在这片乐土上自在无忧地安享晚年,就是好福气了。
告别长寿村的老人们,我们继续探茶的旅程。马鞍山上的茶叶,除了乡镇集市的零散交易,很大一部分被收进茶厂。忙丙、外贸、惠通、御贡,在镇康的各家茶厂里,采下的鲜叶得以精制加工,并被放入充满设计感的包装之中。在御贡茶厂的初制车间里,李德伟师傅正在调试火温,准备开始炒制今年的雨前春茶。李师傅年纪不大,却是个制茶的行家里手。
御贡茶厂里的茶都是手工制作,这样的话,茶叶的香气会更香。有经验的炒茶师傅,用手掌一试就知道温度怎么样,火候到没到。炒的时候火温过高,会把茶叶炒糊;火温过低,又炒不熟。炒过之后,还要用手工揉。揉茶不能像搓衣服那样,要有些手法才行,有点像练功夫,力气要够,条形、条索,才出得来,才好看。揉好的茶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四五个小时,才算初制好。再经过压饼、包装,这才完成精制。
的确,要想得到一饼好茶,阳光、气候、土壤、制作与储存都有讲究。李师傅说,马鞍山茶经过百年山气滋养,再加上耗费多次人力的纯手工制作,带到外省市去,没有不好卖的道理。
“早茶,晚酒,饭后烟,快乐似神仙”,这话中描述的,特别像马鞍山人过的日子。早一杯、晚一杯,马鞍山茶有回味,尤其是老人们喝了都说好,喝了不会生病。曾经默默无闻的茶叶为何越来越走俏,茶农们可没工夫去想太多。他们只知道,茶叶名气大了,茶价自然水涨船高,家里的收入也就好过从前,这样便已足够。
“要想活到九十九,鞍山茶叶来一口。鞍山茶叶能润喉,活到百岁不消愁。”镇康人把世代相传的喝茶心经,融入一首首阿数瑟之中,原生、朴素、动人。不久以后,这些历经人世沧桑的茶林也将被打造成古茶庄园。更多的人将会走进茶林,亲近茶树,把大山深处的原生味道带到山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