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卡帕镜头中的台儿庄大战
2015-12-29□霍猛
□ 霍 猛
罗伯特·卡帕镜头中的台儿庄大战
□ 霍 猛
台儿庄城墙上正在望的中国士兵。
1938年4月7日,由国民党著名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第5战区广大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精锐部队2万余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当时,有个叫罗伯特·卡帕的摄影记者,用相机记录了战争最真实的一面,用他的摄影镜头把1938年之春的台儿庄定格在历史的光影之中。
1938年3月,大地开始吐翠,春天正在艰难地到来。方圆不足50公里的台儿庄周围地面上,10万武器装备落后的国民党军队在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顽强地与装备精良的3万日军展开激战。在炮火连天的台儿庄,有一个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外国摄影师非常引人注目,他就是著名的战地摄影家罗伯特·卡帕。卡帕前往中国是因为要拍摄一部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他的工作是拍静止画面,并充当助理摄影师。摄制组的人员还包括导演里斯·伊文斯和摄影师约翰·费恩豪特。
1938年4月3日,卡帕随摄制组到达徐州。一下火车,他们首先看到的是站台上躺着的4具尸体。死亡宣告着战场已经近在眼前了,伊文斯的摄影机对着这些尸体,拍摄了到达中国后的第一段胶片。他们还听到了从台儿庄方面传来的炮火声,看到了标有“津浦”字样的火车正运来大批兵员。火车上,官兵们打伞而坐,说明当时已有点骄阳似火的味道;车站周围满是衣衫褴褛、精神萎靡的难民;汽车在驶向台儿庄的路上,军队正在布防。台儿庄外围,是决战到来前的匆忙和安静:畜力车在运送弹药,工兵在小河上搭起浮桥,军队在身边跑步进入阵地;前线指挥所里,指挥员们有的在研究地图,有的在打电话……卡帕将这些战争场景一一收入镜头。
也就是这一天下午,徐州会战总指挥、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徐州接见了摄制组。大战正在进行,李宗仁只给了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他在桌子上勾画了一幅草图,为摄制组介绍战局。在《四万万人民》中,可以看到李宗仁斜着身子对着地图给伊文斯介绍战斗部署的情况,拍下这些镜头的正是卡帕。伊文斯说卡帕拍下了这场战争中难得的镜头,“很显然,我们到的正是时候,中国军队包围了日本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她的军队是团结的”。卡帕向李宗仁提出上前线拍摄的请求,遭到了拒绝,因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
当晚,摄制组再次乘上火车,继续向前线进发。沿途皆是源源不断开往前线的中国军队。为防止日军轰炸,火车灯光全部关闭,在一片漆黑中隆隆行进。次日清晨,他们到达了设在杨家楼村的前敌指挥部,中国军队的前线指挥官孙连仲接待了他们。伊文斯记载,孙连仲对这场战役的胜利充满信心,尽管此前中国军队一直被失败打击着,但孙连仲已有对付日军的方法。孙连仲对他们说,日军的装备和训练都强于中国军队,但到了巷战,大炮不如手榴弹有效,手榴弹没有大刀有效。中国军队的制胜之法只有贴身肉搏。伊文斯记录了一句中国军人的决绝之语:我们必须在这里一战,不然连死的地方都没有了。事实也正如孙连仲所说,中国军队是用贴身肉搏、用大刀拼刺刀的勇气,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直到4月5日,摄制组才有了和一线士兵直接接触的机会。这时,卡帕的本领显示出来了。总是追着枪炮跑在前面的卡帕,即便语言不通也能在第一时间就和士兵们打成一片。在一处火炮阵地,中国火炮观察手把瞄准望远镜借给卡帕,让他看到了几公里外的日本战线。为了让他们拍到战斗场面,陪同他们的军官命令炮手瞄准一个日军观察点打了12发炮弹,将这个观察哨所摧毁。突然之间,炮兵观察所却在这时招致了日军的报复性炮击,卡帕等人赶忙转移,躲进一个旧谷仓。可能是这次近在咫尺的炮击,让现场陪同摄制组的将军心有余悸,本来就对拍摄有诸多限制,从此更是一直阻拦摄制组对火炮的拍摄,这让卡帕很郁闷。
4月7日早晨6点,卡帕醒来的时候发现,一位中国军官兴高采烈地来到摄制组的驻地,告诉他们:“我们把台儿庄打下来了!”中国人已经占领了台儿庄。伊文斯等人对这条好消息的反应却是“我们几乎要疯了”!卡帕很生气,几乎是懊恼地看着手舞足蹈的中国军官,因为他还没有拍到一个真正的战斗场面,战斗却结束了。军队不准他靠得太近,不准拍摄火炮的镜头,使他错过了日本人的挫败,也错过了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情景。卡帕能做的只有尽快赶到台儿庄去。可是搭载他们的卡车直到中午才被派来,摄制组成员们只能用多数人听不懂的法语发一顿牢骚。下午,当他们进入台儿庄时,呈现在眼前的已经是一片废墟。城墙上满是炸坑和弹孔,墙根处的树木没有一片叶子,树皮也被弹片剥落,光秃秃的枝丫伸向天空,像一双双死人的手。城内没有一间房子是完整的,一座教堂的门上挂着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教堂,请勿骚扰”,而门后的建筑已经变成了一地的碎砖。虽然卡帕没有拍到中国军人与日军巷战肉搏的一幕,但他没有放过战后的场面和各种细节。
台儿庄战场上的中国士兵。
从指挥所进入台儿庄的路上,卡帕拍摄了台儿庄城头上站岗的士兵和士兵身边飘扬的军旗,以此标志中国军队的胜利,但更多的画面上,记录的是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城墙下阵亡的士兵,运送伤员的民工,倒毙在村边的平民,在炮火中被击伤或因过度惊吓而死去的马和鸡。一位妇女独自在一片瓦砾和碎木板旁沉默地枯坐着,伊文斯的纪录片也拍了这幅画面。随后摄制组询问她为什么会在这里,她的答复“本来我们也应该想到,那是她的房子,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卡帕还拍摄到了一名老妇在被炸得只剩下一盘石磨的院子里寻找最后一点生活中的可用之物;三个老人在一个墙角挤成一团,呆呆地注视着眼前一个孩子的尸体,那可能是他们的亲人。当摄影机对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忽然捂着脸惊叫起来,以为摄影机是火炮……
原先大运河那个可经商、可水运、渔农兼作、房舍整洁的台儿庄,战后一片废墟。卡帕还拍摄了前来慰问士兵的学生,他们穿上缴获的日军军服和头盔,在残垣碎瓦中拍摄纪念照。中国军队共缴获了日军9辆坦克,伊文斯、卡帕和费恩豪特在缴获的坦克上拍了合影。卡帕还坐在坦克上,手里捏着康泰克斯相机,让人们用仰拍的角度拍了一张留念照,这张照片成为他有名的工作照之一。
夜里,摄制组返回杨家楼驻地。卡帕冲出了他的底片,通过中国的特快客机送往美国的《生活》杂志。卡帕通过自己的镜头,让美国人和欧洲人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了解了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真实情绪和真实生活。
一位中国士兵在同伴的帮助下,正将12颗集束手榴弹往身上绑,他要以自己的血肉身躯钻到敌人的坦克下,引爆炸弹。
链接:
罗伯特·卡帕,匈牙利裔美国人,20世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在他41年的短暂生命中,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台儿庄大战、诺曼底登陆战等5次深刻影响世界的战事,留下大量令人难忘的照片。1954年,他在法越战争中死于越南战场。卡帕的主要作品有《镜头里的中国·1938》、《越南的悲剧》、自叙体散文《我——安德烈·弗列德曼》等。罗伯特·卡帕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的作品震撼人心,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但并不意味着他喜欢战争。卡帕是一个彻头彻尾“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自由记者,他对不同国籍、种族、贫富、党派、信仰的人一视同仁;摄影成为他批判战争的武器,就像他所说的:“照相机并不能直接阻止战争,但它能阻碍战争的发展。”他以忘我的热情,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拍摄,他用一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去捕捉生与死的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