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炭行业当保持战略定力

2015-12-29本刊评论员

中国煤炭工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煤炭行业定力煤炭

文/本刊评论员

煤炭行业当保持战略定力

文/本刊评论员

有媒体近期刊发了一篇题为 《保持战略定力安全稳步规模发展核电》的文章,为核电的发展鼓劲打气。

文章大意说,虽然中国能源低碳化、清洁化的路径很多,但天然气因价格和资源禀赋限制,风电、光伏等又运行不稳定,水电丰枯不一,替代煤炭都有一定难度,这决定了在目前能源技术条件下唯一可长期大规模替代煤炭的能源品种是可长期稳定安全运行的核电。因此,在谋划“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时,政府和核电企业都应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考虑安全稳步规模发展核电。

中国能源低碳化、清洁化,是不是非得放弃或暂缓煤电的发展,甚至让煤炭大规模退出历史舞台?个中是与非姑且不论,单说对于核电的发展,在国际上一片“去核”“弃核”叫声下,能发出政府和核电企业保持战略定力的呼吁,让人为之一振。

需要指出的是,不止是核电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煤炭行业更应当保持战略定力。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所谓战略定力,应该是指实施煤炭发展战略的意志和坚定决心。也就是说,煤炭行业面对“去煤”之声、“峰值”之说,要从历史的高度展望未来,冷静沉着地观察分析,既有“长风破浪会有时”——应对复杂局势泰然自若、化解风险挑战胜券在握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追求战略目标矢志不渝,任凭风吹浪打不动摇的坚韧,也有“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认准长期战略目标,经得起诱惑与挫折的专注。

中国煤炭行业保持战略定力的依据何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作了很好的概括:我国“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变化;“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煤炭产量保持适度增长,煤炭行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显而易见,战略定力的依据,来自建立在认清未来、看准大势之上的自信。

从资源赋存情况看,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54.65%,远高于油气资源。我国煤炭储量较为丰富,截至2014年底,全国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53万亿吨,比2010年增长15%,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作为国家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动摇。

从能源消费看,绿色低碳是能源消费的大趋势。但因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供应可靠、价格低廉,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我国,煤炭的生产利用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和18%左右,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能源支撑。据专家披露,综合考虑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价格变化,按同等发热量折算,煤炭的价格是石油的1/10、天然气的1/3左右,优势明显。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和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也使煤炭可以清洁高效利用。未来,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从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看,截至2014年,全国已建成煤炭总产能40亿吨左右,进口煤占国内煤炭消费不到一成。而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和29%,受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变化、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影响制约较大。全球和我国低廉新能源的研发还没有实现突破,我国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也只达到15%左右。这决定了较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供应保障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按GDP保持6.5%的增速计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煤炭保持适度增长。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在44亿吨左右。虽然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总量还要保持适度增加。煤炭行业未来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即便“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到达预测的38亿吨或40亿吨的峰值,只要能够有效控制住产量,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前景也将比较乐观。

从国际经验看,不少发达国家大量使用煤炭,却较少 “负外部性”(即煤炭行业的开采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增加了额外的成本费用,却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2012年,美国、德国煤炭消费量分别为8.2亿吨、2.4亿吨,按人均计算与我国相近。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德国煤炭年消费量曾超过5亿吨,每平方公里煤炭消费强度接近今天的京津冀地区,但环境治理效果却比较好。这表明,如果采取有效措施,煤炭的“负外部性”是可以减少的。

看清这些大势,煤炭行业当有足够的信心,在“十三五”甚至更长的时间保持战略定力。也只有保持战略定力,我们才能有清醒的战略头脑,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紧盯目标,不畏眼前困难,坚持逆风前行。

当然,战略定力不等于战略僵化,毫无变通,固守老套。保持战略定力,应该是在注重长远目标、保持战略重心稳固的前提下,不断调整,积极适应,保持必要的战略动态性和合理弹性。

对于中国煤炭行业,保持战略定力的总体要求,应该是在困难形势下抵制诱惑,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长远的目标和首要挑战上,按照国家确定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源体制改革的未来能源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准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的大方向。

在“十三五”期间,要按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的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运行质量三方面的工作,推动行业由煤炭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推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方面,煤炭行业要对转型的紧迫性和方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一说转型就一窝蜂地跨行发展投资。转型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严格控制煤炭总量,控制煤矿新建规模;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支持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促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支持现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行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方面,煤炭企业要坚定实施“科技兴煤”战略,以推动煤炭消费、供给和技术革命为目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推进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行业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推动生态文明矿山建设,促进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方面,煤炭企业要认清生态文明矿山建设的大势,在致力推广应用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在煤层气开发利用和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综合利用上获得更大突破的同时,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力度,努力减少煤炭开发的负外部性。

在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促进煤炭产品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方面,煤炭企业要在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科学规划布局下,总结和引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与技术,深入研究煤质的适用性,开展低阶煤提质、煤炭气化、新型催化剂等关键技术攻关,有序建设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项目。

在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煤炭行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方面,煤机企业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关键部件研发,攻克核心技术,提高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和产品的可靠性;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高煤炭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煤机装备的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和远程操作能力。同时积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出路。

在推进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发展由不完全市场化向完全市场化转变方面,煤炭企业要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创新企业商业模式,推动煤炭交易数据平台建设,参与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场体系的构建,实现煤炭企业由单纯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促进煤炭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在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促进行业发展由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为重点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方面,煤炭企业要认清煤炭开采安全面对的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树立起“大安全观”,努力建设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升煤矿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大浪淘沙始见金。面对十三五,在煤炭行业度危求生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战略定力,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煤炭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厉克林伟丽)

猜你喜欢

煤炭行业定力煤炭
何为定力?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全国煤炭行业迎新年摄影作品选
煤炭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纸媒转型要保持战略定力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