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画讲史的新探索——评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片第二季《肩负着民族的希望》

2015-12-29万乔乔

声屏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红军民族历史

□万乔乔

栏目责编:陈道生

人民的需要,时代的呼唤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 周年前夕,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普天通控集团联合摄制的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片第二季《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即将在江西卫视等台播出。《肩负着民族的希望》20 集,由宋任穷、刘华清、萧克、张震、汪东兴、莫文骅、李真、邓飞、谢象晃、潘开文、王泉媛等老红军口述完成。他们讲红军的历史,内容真切,朴实无华;讲自身的故事,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以文讲史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古老而又优秀的传统,历史使人睿智,也给人精神力量。对于自己历史的关注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的表现。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正确地对待现实,才能正确地把握未来。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渴望了解、熟悉自己的昨天和前天,他们希望了解、熟悉先人们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思想和实践,以便更好地思索未来。因此,反映革命史的电视作品是人民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让红色革命传统和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就必须让党史、国史及其红色经典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江西电视人继承和发扬“以文讲史”的传统,发挥广播电视声画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以画讲史”,表现历史事件更形象、逼真,刻画人物更生动、细腻。《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向人们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多年以来,许多重大事件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表现了一代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精彩华章,不仅具有典藏价值,而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这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结晶,也是敢于探索带来的成果。

怎样评价这种探索精神,评价这种探索精神带来巨大冲击力?我们想借用德国思想家莱辛的名言:“如果上帝在他右手握着全部真理,而在他的左手握着无以伦比的永远活跃的追求真理的动力(即使再加上永远不断使我出错这一点),而对我说:挑选吧!我就会谦恭地握住他的左手。”可以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的创作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她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契合时代精神,打开新局面,打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史料丰富,影像珍贵

综观二十集 《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认为创作人员是站在时代思想高度,为着现实的利益深刻地把握历史的真实、有选择地描绘红军史的。该片史料丰富,影像珍贵,手法多样,风格迥异,蔚为大观,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红军三大主力和红色政权的历史画卷。以宋任穷讲述《送密信不辱使命》为开篇,到谢象晃、黄火青、邓飞回忆《兴国山歌》而结束;从飞鸟不过的雪山、灭绝人烟的草地,到涛恶浪险的大渡河、金沙江;从湘江渡口的血腥战斗,到腊子口的舍命勇夺;从井冈山、瑞金、红安、桑植在革命史上的地位的记述,到这些革命旧址今天的辉煌;从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到赣南三年的艰苦游击战争;从各个苏区的社会风情、民俗,到几代革命者的精神风貌;各个历史“断层”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几乎都被创作者摄进了作品。

萧克的《八一功在第一枪》、张震的《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莫文骅的《从百色风暴到千里转战》、王泉媛的《红军女团长传奇》,描绘了革命先辈面对强敌,英勇奋斗,血染河山的史诗。汪东兴的《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宋任穷的《忆征程“咬牙干部”》、刘华清的《小小黄安 人人好汉》,记叙了革命领袖的“凡人小事”,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王泉媛的《永远是党的人》、刘华清的《北上先锋》,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巨大灾难。李真的《将军的心愿》、张震的《着我工农旧时裳》、邓飞、谢象晃、潘开文的《模范兴国》《兴国山歌》,讲述红军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寄托对后辈的殷切希望。在老红军口述历史中,不仅有革命的火红,也有战争的残酷;有胜利的欢歌,也有挫折的叹息;有成功的辉煌,也有错误造成的失败。胜利、挫折、失败都各呈不同的特色,显示出历史生活丰富的血肉内容。这种历史生活的真实、多样性的展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跟人民一道庄严地思考许多重大的历史课题,既歌颂了真、善、美,又鞭挞了假、恶、丑,以史鉴今,警策现实,从而迸发出时代的精神。

改革开放时代的观众,是带着新鲜的感受和心态来观赏《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的,这就要求创作者放射出比当年革命队伍中的领导者和参加者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眼光来表述这段历史。正因为如此,创作团队在创作中冲破了红军史上的不少“禁区”。面对老红军口述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这是本片的可贵之处。在《小小黄安 人人好汉》里,刘华清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史,展现白雀园“肃反”,对革命的危害。在《忆征程“咬牙干部”》里,宋任穷作为当事人描绘了刘志丹在战场上牺牲的历史细节,纠正了过去多种传说。在《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里,张震讲反“围剿”的战斗故事,展现红军惨遭失败的广昌战场。在《北上先锋》《从百色风暴到千里转战》《红军女团长传奇》之中,七里坪之战、红七军北上之战、西路军高台之战,一次次红军史上败得惨烈、胜得深远的血战的描绘,使“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得到充分展现。

从这历史暗河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悲壮,一种直面历史真实而开掘出来的悲壮。死的惨烈、荒谬和沉重,丝毫没有降低当年那些浴血奋战的红军们的伟大和减轻这段血战史的重要,相反使这伟大和重要获得了新的真实感。历史的真正的壮美、崇高感正是在这里。

史的深邃,诗的意境

口述历史文献片创作,当然不全是由于热爱历史人物,倒是由于更热爱今人,古为今用。但是,由于历史是“死人的王国”,本身头绪纷繁,既不可能开杂货铺似的全列出来,也不可以信手拈来,任意记叙。也就是说,不是任何口述材料都可以“为今用”的。“古”必须有和“今”相通,并值得“今”称道、借鉴的东西。离开现实的“发思古之幽情”,不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鼓舞当代观众的历史文献片。

综观《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笔者认为创作团队是力求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为着现实的利益把握历史的真实,深刻地体现历史精神本质的。《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以全景式、纪实性、史诗性的风格,形象地再现了9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雄伟画卷,有着强烈的历史凝重感、悲壮感、纵深感。

古代史评家刘知几说,良史一定要有学识。一个人的“学”诚然重要,但真正的本钱还在“识”,能见大体谓识,能察根本谓识。历史的意义不在探求外延,而更在探求内涵。史家的可贵在于对平凡的史料能发掘出有益于现实的意义,必须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后足以言史。

写不出红军的艰苦、困难,就反映不出革命历史生活的真实,但是如果只写出艰苦、困难,而写不出红军将士气壮山河的坚贞品格,同样反映不出红军精神。《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有选择地摄取了革命旧址井冈山、瑞金、于都、红安、桑植的环境,同时也摄取了具有红军性格的人。例如《北上先锋》中的吴焕先,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典型;《永远是党的人》中的王泉媛是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典型;《模范兴国》中的红军三个师成立,是苏区人民追随共产党闹革命的典型。

在摄取和开掘上,《模范兴国》最有特色。兴国,这个为共和国诞生牺牲了近两万名优秀儿女,同时走出了54位将军的地方,生之于斯、长之于斯的人民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县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先后成为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慰劳红军的模范、推销公债的模范等10 项模范。当年,全县人口仅有23 万人口的兴国,参军参战的竞多达八万之众,占青壮年的百分之八十。表现了兴国人坚韧不拔和对党对红军的一片赤诚。

《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大风歌》,它融入了诗情。诚然以形式论,作品不象荷马的叙事诗,但以精神论,它是在发挥史诗的本质。它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求知欲,几乎囊括了80年前那场革命的社会全景,浓缩了上个世纪中国大地上的深刻变化。写了历史环境,写了人物性格;写了领袖,写了战士和群众;写了老一辈,也写了新一代人;写了战争,也写了爱情;写了雄奇险峻的山岳江河,也写了清丽隽永的风花雪月;写了古老的民族传统,又写了现代文明中的生活气息。这一切都凝结着创作者的独特警辟的史识,灌注了作者览史阅世而生发来的感慨和诗情。“感情是思想的血肉化”。只有对历史和现实真切地、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迸射出这种诗情。

将史识与诗情融入电视片中,较有特色的是《送密信不辱使命》和《小小黄安 人人好汉》。毛泽东上井冈山本是秋收起义受挫折后的结果,作者没有讳言毛泽东受挫折,但片中又不被失败的压抑气氛所笼罩。它既写了毛泽东上井冈山当中的枪声、炮火、硝烟、血滩、尸体、伤员,又在杀机弥漫、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穿插了河、山、田园、芳草。一实一虚,化景语为情语,大大削弱了失败的沉闷,增加了走向胜利的锐气。这种叙事与抒情相间,刀光剑影与切切情韵交错,张中有弛的艺术表现,既没有违背史实,又渲染了工农革命军的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小小黄安 人人好汉》对于诗境的追求同样充分和自觉。它的笔触立足在鄂豫皖苏区的创建,以一种多线条的放射式的结构,描绘了鄂豫皖苏区与中央苏区的关系,以及受左倾教条主义危害的深刻变化,表现了红军精神在中华大地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主题,深刻地融合了历史感与现实感,较好地摆脱了冗长而沉闷的“史”的束缚,游刃有余地挺进到了“诗”的境地。给观众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意。尽力将诗与史结合,把口述历史文献片当作诗来写,把故事放在诗情中叙述,会给受众带来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意境,也会给口述历史文献片带来更高层次的真实。红军女战士王泉媛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她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委屈,始终不变的是对党的赤诚,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王泉嫒永远是党的人”。看到这样的口述史,这样光彩的性格,谁不动情?

人民喜爱历史,正如他们向往未来一样,或者说人民正是为了未来而喜欢历史的,口述历史文献片有着光辉前途。以马列主义分析历史、揭示历史的本质,加以艺术的再现,必然会使受众得以观今鉴古,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满足他们的艺术欣赏需要,增添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力量。

猜你喜欢

红军民族历史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少寨红军桥
多元民族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