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解读
2015-12-28周宗江
周宗江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小说围绕风筝展开了两个少年之间的故事,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背叛与救赎内涵。其中的“风筝”意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象征,本文就来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胡塞尼;追风筝;阿富汗;作家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揭示人性背叛与救赎的作品,在当代畅销书中广受好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人,《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成为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追风筝的人》讲述了围绕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展看,以阿米尔的心灵成长为主线,展示人性深处自私与背叛、忏悔与救赎。
一、《追风筝的人》故事梗概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居美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少年成长的故事。这两个少年分别是阿米尔和哈桑,阿米尔生长在一个富裕家庭里,哈桑是这个富裕家庭仆人阿里的儿子,阿米尔的爷爷是一名法官,阿米尔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参加风筝比赛,哈桑为了让阿米尔赢得比赛,成了阿米尔的风筝追逐者。在一次冲突中,哈桑为了拿到风筝给阿米尔,而不肯将风筝交给别人而遭受强暴,阿米尔亲眼目睹这一切却懦弱的不敢站出来。后来阿米尔在愧疚中要求辞退哈桑,并陷害哈桑偷走了自己的东西,是阿米尔人性劣性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高度,此时的哈桑为了阿米尔毅然承认了并不是自己所为的盗窃。后来阿米尔一家到了美国,在美国大学毕业的阿米尔成了一名作家,此时的哈桑和他的妻子已经在阿富汗去世,他们的孩子在孤儿院过着非人的生活,当被告知孤儿院里的孩子索拉博是他的侄子,也就是说哈桑是他父亲的私生子的时候,阿米尔内心的煎熬与愧疚再次升起,在经历了一些列的挣扎后,他选择去救出自己的侄子,并将他带到了美国。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微笑。故事就这样以阿米尔的成功的救赎结束了。
阿米尔从小就和哈桑是比较好的玩伴,哈桑对阿米尔一直保持着忠贞的友谊,心甘情愿为阿米尔做很多事,哈桑有一句尤其经典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成了哈桑的性格特征的最大表现,这句话成为整部小说中最感人,最让人难忘的话。而阿米尔在故事中拥有着复杂的一面,他有着怯懦、自私的一面,随着年纪的增长,内心又充满了内疚,但当再一次遇到重要的抉择时,阿米尔还是会纠结,好在最终阿米尔实现了救赎。阿米尔的形象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现实,面对欲望,我们或多或少会做出自己的艰难抉择,但是最终让我们成为怎样的人的还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正念有多少。
二、《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
《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的意象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象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其在不同时期所象征的是什么。
在阿米尔童年时候,这个“风筝”就隐喻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包含一个少年内心的自责,这种自责是源自于父亲对自己的爱与期望,因为总是不能像父亲那样,而且父亲不理解自己,导致阿米尔小时候内心充满了怯懦,不敢英勇而正直的站出来捍卫自己,以及捍卫自己的好朋友哈桑,甚至在遇到难事的时候还产生了邪恶的等级观念。
在阿米尔少年的时候,这个“风筝”升华成了一种自私、懦弱与背叛的人性特征,这就集中表现在哈桑在为阿米尔争取风筝斗士冠军时候的遇难,阿米尔的人性抉择,他选择默默旁观,而没有选择挺身而出,事后的愧疚是直接不愿面对哈桑,甚至陷害哈桑,这是少年时期的阿米尔人性中背叛的最为显著的一次显现。
在阿米尔而立之年以后,这个“风筝”就象征了心灵的救赎。在得知了哈桑和阿米尔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阿米尔最终战胜了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去被塔利班占领的地带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经历了一些磨难以后,阿米尔顺利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并收为养子。这是阿米尔一生中最勇敢而主动的承担起曾经所犯下的错误的后果,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年少时候的阿米尔,没有再逃避,而是真正的对过去进行了最好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通过对风筝的表述,主要象征了主人公经历人生的不同时期的挫折与磨难后,战胜内心的恶魔,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最终得以顿悟,开始变得成熟,人性善得到了升华。风筝这一象征体在促成结构完整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创造出内容上的艺术美感。
所以,总的来说,“风筝”是这部作品的主线,更是最大的引子,作者通过这一条线,展开叙事,以主人公一生的成长经历为描述对象,通过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的内心与行动的抉择,来深刻的揭示人性复杂的一面,寓意深刻。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灵魂救赎的经典之作,是为一部对人性深刻解读大作,是当代畅销书作品。作品中的“风筝”形象成为整部小说的主线,围绕主人公一生心灵的成长成熟来进行阐释,让“风筝”富有了人性层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红敏.背叛与救赎:《追风筝的人》中的种族与亲情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