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点想法
2015-12-28谈花香缪学锋
谈花香 缪学锋
【摘 要】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因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水平。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能增强自律意识,这样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质量也就会随着提高。反之,没有坚实的语文教学工作,德育也会失去根基。换一句话说,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德育是空的德育,应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渗透;健康成长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尤其在小学阶段,语文尤为重要。“语文教育是提高我们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性工程。”《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可见“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实践中我感到,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两种倾向:一是强调工具性,其特点是离开语文的思想内容,以大量的,反复的死记硬背为手段,背解词,背造句,背句子的意思,背范文。这种现象在小学毕业班尤为突出,另一种是以配合思想品德教育为目的,其特点是注重形式,搞花架子,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这两种现象都是把语文教学的两个基础任务割裂开来,显然是有悖于大纲精神的,我认为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也是新形势对于我们课堂教学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做得“渗”,而不是“灌”,那种填鸭式地说教同样不会收的预期的效果。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陈先云指出的“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把握渗透的方法,做到巧点妙拨,相机而教。
一、在课文重点段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我是这样设计教法渗透德育的,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读导语,在导语中找到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自读课文,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解决“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问题,她是怎样解决的?”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所揭示的思想意义,最后要求学生分段落,理清结构。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知了思想意义后,直接阅读重点段,通过小组合作,读,议、分层,让学生理清层次,掌握内容。在此基础上,提问:“主人公遇到困难时,她是如何解决的,当时她是怎样想的?”在课文中找到有关的语言,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积极的面对,分析问题,并对自己的学习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通过教学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字词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如在《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中,就其课文题目,开门见山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要争气”和“要为谁争气”、“怎么争气?”这几个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这样有一个好的开端,再进行字词句的语言训练,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孩子的爱国主义热情。比如:在即将学完一篇课文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总结性的对文章的思想进行渗透,就《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来说,通过朗读和字词训练,学生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的景色有了较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可总结性的说:“小兴安岭的景色说不完,看不够!我国像小兴安岭这样的美丽富饶的地方举不胜举……”简单一句话,即使对全文的总结,又是对祖国的赞美,从而使学生感到祖国山河的可爱。认识到自己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智慧把祖国装扮得更加美丽。
又如,学习《桂林山水》等写景文章,老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去阅读课文,就能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我们祖国大好河山是多么的壮观,从而增强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写作是语文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提出自己见解主张的思想表露过程。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往往在指导学生写作是,总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练习写人叙事,丰富多彩的素材,能诱发孩子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的人和事,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随处可见。孩子们从那些勤勤恳恳,大公无私,爱岗敬业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中,受到振奋和鼓舞,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到有目标,有方向,并进而提高明是非,识美丑的能力。
四、点滴渗透形成系统
小学语文教材思想教育的内容很丰富,它的题材包含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包含了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但是就每一篇课文而言,又各有其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我每篇课文的“个性”,从思想教育的整体着眼,对学生进行点点滴滴的思想教育渗透,从而形成较系统的认识。如借助《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通过《古井》的教学,激发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利用《一夜的工作》和《温暖》的教学,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从而激发学生怀念总理,学习总理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比如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置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效果。
六、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能否有效的渗透德育,关键在教师是否有机,有意地引导接受,是否自觉的地做到渗透德育的有心人,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块很好的阵地。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滴渗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逐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