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5-12-28刘小勇
刘小勇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求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正因为如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水平、成绩,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表情达意抒怀咏叹变成了我们课堂的乐趣。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对作文的兴趣?高效作文教学呢?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认为老师应在“能”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能”起来。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在作文课中“能”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陶醉其中,乐在其中,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快乐写作。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喜欢写作的学生,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积累素材,为写好作文开好处方。对于作文来讲,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有的人作文,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究其原因,正是材料储备十分丰沛,在积累上下过一番功夫。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首先、要博览群书。课内从语文课本积累到文理各科、做到相互渗透,课外浏览报刊,留心电影、街头文化等,还有根据个人情况,对有积累特性的书刊,进行细致、深入研读,使积累落到实处。其次、要摘记识记。典型的例子,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精彩片断、独到见解等,可用摘抄、或提要、或缩写、记在卡片或专用摘抄本上,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一个个“小仓库”。这样,写起文章来心里有底,也不会再因为满腹空空而无话可说。第三、老舍先生说过:“……身边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人新事,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与事都从他身边溜走了。”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身边人,去熟悉感兴趣的事,实地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让他们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才会有感受,才会写的顺手,有真情实感。
三、在技巧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作文课中“能”起来
靓丽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标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果能起一个好标题,必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拟题时首先要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确切、简洁、新颖。有的能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有的能点明事情的发展或暗示事情发展的结局,还有的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文题靓丽新颖。
靓丽的首尾,写好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结尾的方法有:自然收束式、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名言警句式、抒情议论式。让他们懂得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是千姿百态、风格种种的。学会用各种方法,让开头写得美丽,让结尾写得响亮。
靓丽的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因而,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人物心理情感的象征或外射,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也是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就是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条件,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鲜明的背景,同时,渲染某种特定的气氛。
靓丽的词句,必须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我指导学生作文的前提思想:俗话说:万法皆归自然;历尽沧桑而归淡泊;大智若愚,大勇若钝。这里面包含一个至理:反璞归真。也就是说,道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写作方法的运用就是这样,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看似平易实则内蕴其法,千山万壑皆敛于平淡自然之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既需要语文教师大胆改革,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素质和能力,是否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迫在眉捷。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能”起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