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案例研究
2015-12-28刘建勋
【摘 要】情景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情景导入”进行教学新课的铺垫,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导入;案例;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的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本文主要通过用案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的策略。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情境导入应以旧带新
(1)案例分享: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新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全球有很多很美的地方,而且有很多发达的交通工具,想了解吗?
生:想。
师: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下。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生:这些数的读写法。
师:我们国家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想了解我国各省、直辖市的人口数据?
生:想。
师:课件出示: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些数很大。
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些数超过了万位。
师:你会读这些数吗?
生:不会。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的数。
(2)反思策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的演变与发展。本节课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情境图片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括,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由于在三年级,就已教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亿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先出示通过出示第一组图片信息,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完后,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再出示第二组图片信息后,让学生试读,学生不会读,这时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么比万大的数,如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还有很多很多,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从而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先复习旧知识,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情境导入应简单明了
(1)案例分享: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新课的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看这些图片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可以叫什么?
生:梯形。
师:为什么?
生: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师:你们想认识梯形的什么呢?
生:定义、特点、作用、画法……
师:好,今天老师就来学习梯形的这些问题。
(2)反思策略:课堂导入不能过于复杂。有些教师担心导入缺乏新意,喜欢找些与上课内容没有多大关联的事物导入新课,转弯抹角,导入的内容很多,看似形式新颖,但是与本节课联系不大,作用不突出,这样往往导入部分兜了很大一个圈子才把学生的思维转回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过渡作用,重点是导入后的教学,所以教师上课的导入力求要做到简单。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因此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本节课,在生活中像梯形这样的图形很多,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导入可以非常简单,了了几句话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梯形中来,通过问题你想认识梯形的什么呢?迅速激起学生想学习梯形有关知识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立刻引到接下去的新课学习中。
三、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情境导入应激活思维
(1)案例分享:在教学《相交与垂直》时,可以这样进行新课的导入:
师:(课件出示画面)同学们,元旦节放假了,小明要去公园玩。他从家里出门,要到公路边去搭车,你们能给他指出一条最近的路吗?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生讨论。应该沿着公路直直地走过去,最近。
师:这样吧,我们把小明所处的这个位置用点A来表示,请你们在作业纸上连线,画出你认为最近的那条路吧。
生:动手操作。
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同时指名提问:为什么你认为这条路最近?
生:因为这是小明从A点沿着公路笔直地走过去,所以这条路最近。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学习的小主人。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相交与垂直的知识,学完了这个知识,我们就更加清楚小明这样走最近的道理了。
(2)反思策略:“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教学《相交与垂直》这一课时,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都能较好的判断:从某一个地点到另外一条线路笔直走过去最近。这个基础正是学习垂直这一知识的重要起点。因此设计了上面的情境,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思考,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原来是这样的有趣。
四、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情境导入应富有趣味性
(1)案例分享:在教学《角的分类》时,可以这样进行新课的导入:
师: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你们能在纸上画一个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吗?
生:能。
师:那么比一比,看哪个同学画得又快又好?
(生画角,教师请动作最快的几名学生把作品拿到讲台上来。)
师:(对着几名学生):请你们举起画好的角,分别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画的是什么角?
(生逐一介绍,让学生评判。)
教师请这几名学生将自己画的角分分类(若只有一类或两类,补充直至三类),画的角,类型一样的同学站在一起,(学生按照锐角、钝角、直角的不同很快站成了三类。)
师:同学们,对于他们的分组你们有不同意见吗?(指着其中一组)这几个同学为什么站在一起?另外这两个组呢?
生:因为他们画的都是锐角。
师:对,生活中的角有很多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分类。
(2)反思策略:“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眼睛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因此,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就是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通过展示、反馈、再展示,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展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紧扣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导入技能,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唐彩斌.怎样教好数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9.
作者简介:
刘建勋(1973~)男,广东广州市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基金项目: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20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