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法刍议
2015-12-28秦建江
秦建江
【摘 要】信息技术是新时期新兴的学科,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学习信息技术就不能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是高中生的必修科目之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高中信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既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比如我让学生交份电子小报作品,他们给我交来的电子小报让我大吃了一惊,除了从网上收集到的一些文字资料外,整个小报几乎没有任何修饰,更不要说体现报纸的基本要求,版面风格了。难道他不会WORD中的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不会使用自选图形?经查证,这些他都会,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知道运用到作品的制作当中来。也就是说,虽然这些学生在当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会了WORD中的操作方法,但他们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没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二、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策略
“教以生为本。”高中新课程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人探索和主体体验,避免将已有知识或经验的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信息意识具有内在性的特征,是一种隐性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不像常规的书面知识便于学习和接受,仅凭教师层面的挖掘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感悟习得,教师的教学应重视过程的设计、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关键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
目前,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课余时间和精力有限,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意识变得非常重要。下面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几种方法与措施:
1.科学的认知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前提
信息意识首先是对信息时代到来的历史必然性的一种自觉认识,在这个新的时代,信息作为最新、最有价值的知识的体现,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必然表现为信息的竞争。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己的信息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从具体的数据出发列举出信息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2011年5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77亿;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所以应选取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及信息意识形成的需要。
2.恰当的案例是开发信息意识的工具
开发和加强学生信息敏感性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关键。而信息敏感性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它不易传授、说教。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意精选案例、创设情境,适时地体验、激发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信息技术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其趣味性,结合学生喜好,采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案例,穿插一些兴奋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积极的活动是形成学生信息意识的载体
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相比于单纯听教师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又具有实践性、工具性等特点,因而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活动,与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其信息意识形成提供智力背景。同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分析、推理、运用、交流、解释、调查等一系列方法活动,获得知识与现象的内在联系,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这样通过不断地活动、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广泛地迁移知识与方法,提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巧妙运用方法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各种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百花齐放。讲授、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最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多种学习方式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学习方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福音。由于学生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因此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笔者的做法是根据前期的电子档案资料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分组,然后组内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组间学生通过竞赛方式完成课堂任务,优胜组可获得一定的平时加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合适的任务并填写详细的任务单。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
(3)网络教学平台按需创设、自由选择。通过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教学指导、教学交流、作品发布、作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积极的评价是激励信息意识的手段
激励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不断前进。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不在于评价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而在于学生观察、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高效课堂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2]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