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2015-12-28代秋红
代秋红
【摘 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之一,同时这也是高考的难点。高中语文阅读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应该以文章的社会、人文背景为出发点,把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根本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内涵。本文主要针对课内外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高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放羊式”阅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
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或蜻蜓点水,刚一展开立即结束的浅薄式讨论。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
2.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
“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3.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国内作品的欣赏
中国具有悠悠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近代的白话文,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中都有涉及。但是高中课本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学生自己课外的选择性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像四大名著的阅读,原著的阅读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可以选择青少年读本。虽然青少年读本没有原著那样的精彩文字,但是学生同样可以领略故事情节的魅力。能够整体性的了解这部作品,这也有助于课文中对名著某一章节的学习与理解。
三、外国文献的阅读
就课标对中外小说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四是尝试把鉴赏和创作结合起来。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于外国文献的阅读存在困难,学生会对外国文学中存在的大段落的环境、心理描写存在恐惧。明明知道文章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情感、心理描写是为了展现人物的性格,可是由于缺乏作品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导致明明知道相应的答题技巧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多接触一些外国文化,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只有接触的文学作品多了,在考试中面对外国文献的阅读才能够更好的把握文章,完成阅读练习。
四、做到粗读和精读相结合
粗读还是精读,取决于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就需要粗读,快速浏览书目、标题,文章内容,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必须教会学生选择性的快速阅读。若阅读的目的是要分析体会,是要探究问题,那么,就需要精读。只有从整体到局部的细细研读,才能明晓文章的主旨;只有字斟句酌的分析,才能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另外,粗读还是精读,还要看是什么文章。有的文章,若是粗读一遍,感觉不仅包含大量信息,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或者一下就出动了你的心弦,那么,一定要再次精读,细细品味,甚至需要反复品读,反复鉴赏。只有这样粗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阅读。
五、多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就是让学生对所读课文的再一次消化和提升,高中阶段,通过多写读后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精髓的把握,对学生自己也是再次的提高。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磨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磨文章”即研读文章,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小到一个标点,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我们都力求研细、磨透。这种方法操作性极强,具体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讲透高考知识点。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让学生了解高考的模式,并适当地给学生讲解一些高考知识点,比如标点知识、病句知识、写作知识、阅读技巧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自主阅读的开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做好“磨”文章的示范。老师的示范在几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教孩子走路,你走得好、走得正,孩子才有可能不走弯路、不走错路。这个示范老师不但要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质上下苦功。首先老师精选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怎么联系高考考点。老师可以磨字音,磨字形,磨用词,磨标点,磨语言,磨选材,磨谋篇布局。“磨”的面越广,“磨”得越精细,给学生的触动就会越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第三步,学生自主“磨”文章。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老师就退到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磨”文章。首先给学生选好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来自语文读本;要求学生每周“磨”一篇文章,并写好读书笔记,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每周安排一节课展示“磨”的成果,老师在课堂上给予中肯的评价,给予适时的指导,给予适度的补充;每个学期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老师把它整理成册,定为班级刊物。
阅读的作用是如此奇妙,它可以使文字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力改变学生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他们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