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12-28周媛

学理论·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创新人才素质教育

周媛

摘 要: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应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不断适应、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化和信息化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培养有别于传统人才,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型的新型人才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响应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新的要求,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27-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是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顺势改革。这是一个呼唤素质教育的时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潮流。因此,改变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方法,导入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育制度成为必然趋势。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的人才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力图从时代潮流和改变传教育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综合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综合素质是信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一个突出要求。素质教育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国从古至今历来主张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明确地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堅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再次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了战略层面。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提出解决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人才培养选拔和教育方式虽然有其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应试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日益显现的诸多问题。例如人才培养选拔色彩过浓,过于急功近利,忽略大多数人的培养而过于注重一小部分精英的培养。特别是把教育等同于了智育,智育等同于“分数”,分数等同于升学水平和质量,升学的水平和质量又等同于命运。结果除了一小部分“分数”精英之外,其他的大部分学生都在“分数”这堵墙面前被一次次挡住前进的步伐,一次次被“分数”淘汰了下来,而本来应该得到重视的学生本身的各项素质潜能没有得到挖掘、拓展,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出来,结果许多学生的天赋被永远埋没,成人之后“泯然众人矣”。教育过度膨胀、过度依赖标准答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所以“应试教育”确实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所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十分重要。为此应该明确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的过于注重“事实性知识与片段技能的评价”的问题。

二、重视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和片段技能的评价

“重视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和片段技能的评价”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年级阶段。因为在我国各年级的知识传授体系中,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已知世界的知识传授,注重文化的传承,并不太注重探索知识过程中前因后果的引导,也不太重视对于未知世界的引导和探究。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重视记忆、模仿、机械地重复、反复强化,缺乏对于整体知识的综合的思考和探索。更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挑错”似的教育。从小到大,从老师到家长都在鼓励少犯错,不犯错。比谁犯得错误少,这样就会有好的成绩,得到社会很高的评价。这种风气助长了学生们不敢张嘴,不敢犯错的胆小气质,结果越来越不敢表达,更谈不上说“不”了。不鼓励质疑精神,否定精神,甚至是反叛行为,只是一味服从和盲目求保险与安全,结果可想而知,培养了一群胆小怕事的人。更何谈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而即使有学生表现出了创造性的表现和思维,但是在评价体系上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些都限制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中主要以“教师指导”为主,而“学术探究”不足。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学中都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上传授知识的方式。在教学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是非常主动甚至是权威的存在,通过布置预习,口授,板书或者如PPT等多种传统和现代的信息传媒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教授方式单一枯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习内容雷同,缺乏挑战,忽视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处于被传授者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动预习,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地成长。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人云亦云。因为只有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整理出新的思路,才有真正的收获。课堂上学生更习惯于努力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在启发和想象中开拓思维、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当前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造成课堂教学效果差,学习效率低。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产品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教师虽然在知识的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的敏感和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诱导则不尽如人意。因此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职能,变教师为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支配地位为配合地位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以知识的记忆量取胜,而是以运用知识转化能力培养为主攻方向。课堂教学应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素质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学思结合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边学习边思考的启发中会提出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连教师都回答不了,需要研究解决,这才是真正地培养优秀人才、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素质教育就可以评价、可以检验了。

2.变“说教型”教育为重,“交互支援型”的教育偏轻的做法。素质教育是也是知行结合的一个过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一刀切”式的教育。学生在被动记忆,被动理解,重复和机械模仿方面投入了主要的精力。这种教育方式在启迪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显现的问题日趋明显。非常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上的间接经验要转化为直接经验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让学生自己组织搜集查找相关资料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这样的效果远远超过在课堂上对现成答案的效果。尤其在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中对于失败的体验要灵活处理。因为失败的体验有时候要比一次性的成功体验更能够启发学生,体验也更为深刻。在实践中大力提倡和实行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交互支援型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受和兴趣。提倡学生参与对社会问题分析和研究。积累自身的各方面的经验,同时把素质和经验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要使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融会贯通。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主体性地位。

3.“单学科的纵向体系”为主,缺乏“交叉学科”横向联系。素质教育往往融会贯通在许多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拓展课中。目前的各学科的内容相互关联性不强,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独立的纵向体系。缺乏横向的有机联系。这就造成了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知识变成了互相割裂的没有密切关系的,狭窄的单科知识的训练培养体系。众所周知,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复合的部分实际是存在的,但是在学术上却很难划清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但是在启迪和开发智慧,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却是有独特效果的。因此教学中应该大力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适当增加与其他学科综合的教学内容,既要坚守专业的学科教学,同时也要研究如何摒除学科间的墙壁,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融,使知识成为一个整体。提高业务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文化素质。在专业方面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通常在艺术、文学等方面同样造诣高深。这样通过提高知识的整体有机的认识和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来更好地认识世界,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就使得我们的大部分的人才培养向平庸化方向和模式化方向发展,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畏首畏尾,形式单一,没有个性化的表现和内容,也就谈不上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改变当前的“事实性知识与片段技能的评价”就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3-10.

[2]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7-11.

[3]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9.

[4]汪家树.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11.

[5]赵渊.高校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学术论坛,2012.(12):211-2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7):3-7.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创新人才素质教育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慕课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