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汉中原战略心态变迁考略

2015-12-28吴朋格

学理论·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原

吴朋格

摘 要:南汉刘氏在中原政局动荡的情势下,通过与中原双向互动建立宗藩关系,确立了统治岭南的合法地位,进而披上赭袍帝制自为。通过对刘氏中原战略心态的变迁历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探讨刘氏在夹缝中生存的政治艺术。

关键词:南汉;中原;朝聘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76-02

自唐末丧乱以来,“礼乐征伐不出于朝廷,山河疆理遂分于土壤”[1]2466,诸藩镇在辖域内署置僚佐,“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曰藩臣,实无臣节”[2]3838。南汉局势正如明人顾祖禹所论,“当中原多故时,进不能以有为,退尤可以自立。及纷纭既定,必难久存矣”[3]4577。中原地区的力量消长和政局变动直接关涉到南汉的生存和发展。南汉作为偏霸一隅的割据者,政治心态的脆弱性及对外政策的适应性在历史变迁中分毫毕现。

一、刘隐“通好中国,以阐霸图”[4]13924

南汉奠基者刘隐出于偏霸岭南的政治需要采取了务实有效的战略布局。刘隐虽出身行阵之间,却颇有一定政治远见,在其谋划的战略布局中,“禀梁正朔,称臣奉贡”的外交方针为其“僭兴师律”[5]106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宗藩关系确立了其统治岭南的合法地位,

刘隐在后梁初期频繁朝聘呈露出谨事中原王朝的政治姿态。朱温倾覆唐家社稷后,王建和杨渥曾“移檄诸道,云欲与岐王、晋王会兵兴复唐室”,但因“卒无应者”[6]8675而作罢。异于淮南和蜀的对抗,经营岭南尚未稳固的刘隐采取了更为稳健的对外政策。早在天■年间,刘隐便敏锐地觉察到朱温必有禅代之志,“遣使持重赂以求保荐,梁祖即表其事,遂降旄节”。[7]1807朱温甫一登极,刘隐便着手落实其中原战略中的核心环节——宗藩关系的确立,考索史籍,“五月,广州进奇宝名药,品类甚多。十月,广州进献助军钱二十万,又进龙脑、腰带、珍珠枕、玳瑁、香药等。十一月,广州进龙形通犀腰带、金托里含■玳瑁器百余副,香药珍巧甚多”[1]2380。同月,“广南管内获白鹿,并图形来献,耳有两缺”[1]2439。后梁则以册封、加官、加爵等反馈方式赋予其法统依据,“迁检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梁祖郊祀,礼毕,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又命兼领安南都护,充清海、静海两军节度使,进封南海王”[7]1807。

南汉中原战略与对内巩固形成互为表里的关系。通过与中朝的双向互动,刘氏对外扮演了一个忠诚、温顺的藩镇臣属角色,对内便着手于藩镇体制向王国体制转化的准备工作。政治上,延揽客居岭表的中朝士人,“皆辟幕府,待以宾客”[8]810。清人梁廷楠对南汉开国功臣评价甚高,认为正是基于他们的规模创制使得南汉“视他国运祚较长”“五岭之南,自李唐以前,声名文物,远不逮夫中原。光化、天复之间,扰攘干戈,事益多故,一旦策以治安,恐非岭表二、三君子所能任,赵光裔、李殷衡之徒皆出中朝华胄,竭其耳目、手足、心腹、肾肠以定规模,以匡庶绩,创乘五十余载,视他国运祚较长,虽曰天实为之,抑微之数人者,不及此”[5]44。军事上,剪除境内之敌对势力,《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记载,“是时,交州曲颢、桂州刘士政、邕州叶广略、容州庞巨昭,分据诸管;卢光稠据虔州以攻岭上,其弟光睦据潮州,子延昌据韶州;高州刺史刘昌鲁、新州刺史刘潜及江东七十余寨,皆不能制”。刘岩“悉平诸寨,遂杀刘昌魯等,更置刺史,卒出兵攻败卢氏,取潮、韶。又西与马殷争容、桂,殷取桂管,虏士政;龚取容管,逐巨昭,又取邕管”[8]811。攻败曲承美之后,刘氏“自是尽有岭表之地”[7]1808,独霸岭南的条件渐臻成熟。

后梁力量的削弱和南汉实力的增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源驿事件后,朱梁便与“世为寇仇”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这也构成了后梁政局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致使后梁末期“连年丧师,疆土日蹙”[6]8823,而弑杀朱温的郢王友■“既得志,遽为荒淫,内外愤怒”[6]8766,均王友贞“疏忌宗室”[6]8797,“上无积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权之臣为辅”,以致“政事日紊”,良史预言“劲敌奄至,大运俄终”[7]152。迨至后梁末帝嗣位,“务行姑息之政,乃尽以隐之官爵授陟”,刘岩愈加轻视中朝,与中朝的臣属关系渐渐淡化,“及闻钱■册封吴越王,陟耻称南海之号,乃叹曰:中原多故,谁为真主,安能万里梯航而事伪庭乎”[7]1808,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岩僭号称帝,国号大汉,改元乾亨。针对刘岩的僭越行径,后梁也未能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仅是“诏削刘岩官爵,命吴越王■讨之”,钱■出于保存实力的考量,“虽受命,竟不行”[6]8849。李煜在劝诫刘■称臣的书信中准确妥当地概括了南汉开国之初的策略:“通好中国,以阐霸图”。

从一个忠诚温顺、谨事中朝的藩镇节度使到披上赭袍而帝制自为,一方面是后梁政局动荡国势式微以致无暇南顾,此为刘氏偏霸岭南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岭南刘氏审时度势、谨事中朝的政治谋略促成了藩镇体制向王国规模的转化。

二、刘岩“询中国虚实”[8]812

北方政治格局的重新调整直接引起南汉对外政策的适应性变化。后唐庄宗入汴,南方诸国对这一政权尚未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战略认识,或遣使以探明虚实,或耐心以静观其变。庄宗“遣使宣谕诸道,梁所除节度使五十余人皆上表入贡”。楚王马殷获悉唐灭梁后,即“遣其子牙内马步都指挥使希范入见,纳洪、鄂行营都统印,上本道将吏籍”[6]8902,庄宗问洞庭广狭,希范对以“车驾南巡,才堪饮马尔”,示弱之态跃然于表,庄宗骄矜之心益盛。及庄宗灭蜀,马殷恐唐军旬日即至,上表称:“臣已营衡麓之间为菟裘之地,愿上印绶以保余龄”[6]8946,尽示忠诚之心。僻处海隅的南汉主刘岩得知庄宗灭梁已是同光三年(925年),一方面是因为南汉与中朝贡使断绝、信息闭塞之故,另一方面,后唐庄宗“遣使以灭梁告吴、蜀”,并没有将南汉视为战略牵制力量,也不认为南汉构成对中朝的潜在军事威胁。刘岩恐庄宗有混一宇内之志,遂“遣宫苑使何词入贡,且觇中国强弱”[6]8931,并云“本国闻陛下新登大宝,抑慕声灵,已发使臣大陈物贡,期以今秋必至,先遣下臣肃将贺悃”,其实刘岩是在等待何词探明虚实后,再做战略抉择。何词回到南汉后,言于高祖曰:“唐主自移梁鼎,满假而骄,近复宠诸伶,荒淫无度,其朝章已紊,行自救不暇,何能以道御远方?固知其无足畏也,高祖大悦,遂不复与唐通”[5]62,“每对北人,自言家本咸秦,耻为蛮夷之主,又呼中国帝王为洛州刺史,其妄自尊大皆此类也”[7]1808。

后唐庄宗“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6]8931,又志骄意满,自矜功伐,卒使朝政紊乱,将士解体,为藩镇所轻视。其后明宗朝,集中于蜀地事务。闵帝从厚“多疑而少断”,“为政者皆胥吏小人”[6]9097,继任的潞王从珂与石敬瑭“素不相悦”[6]9119,最终石敬瑭在契丹的“援立”下,入主中原。此后中原地区晋、汉、周交替,“北辰之帝座频移”[6]9208,南汉亦经历了殇帝到中宗的帝位更换,这一时期,南方诸国局势均较为安定,各国出使中朝的记录也屈指可数,以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为考察时段,楚国朝贡1次,荆南1次,南唐1次。

与中朝长期贡使断绝影响了南汉后继君主的战略抉择,南汉君主的军阀本性暴露无遗。南汉与中朝再次接触,已是后周显德年间。后周世宗即位后,“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6]9524。显德三年,周世宗遣使入南汉报聘,为统一活动奠定基础。中宗刘晟承高祖之基业,对内“尽杀群弟”,对外乘南唐灭楚、马氏兄弟阋墙之际,在西北招讨使吴怀恩的率领下,水陆俱进,先克桂林,又“略定宜、连、梧、严、富、昭、柳、龚、象等州,南汉始尽有岭南之地”[6]9469,拓展了疆域,由此盛气凌人,“世宗遣使入岭,馆接者遗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9]859。世宗亲征淮南,致使南唐丧失了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只得俯首称臣,“乞停薄伐之师,请预外臣之籍”[1]2599。中宗刘晟“闻唐屡败,忧形于色,遣使入贡于周,为湖南所闭”,遣使以探明中国虚实的企图失败,只得“治战舰,修武备”,继而自感难有作为,放纵自我,尽显暮气沉沉之态,“吾身得免,幸矣,何暇虑后世哉”![6]9576

三、后主坐以待毙

后主刘■彻底抛弃了先祖的臣事中朝、伺机而变的中原战略,对北方局势的变动熟视无睹。邵廷涓在“宋受周鼎”的形势下,劝谏后主修兵为备、通好中国时云:“汉承唐乱,居此五十年,幸中国有故,干戈不及,而汉益骄于无事,今兵不识旗鼓,而人主不知存亡。夫天下乱久矣,乱久而治,自然之势也。今闻真主已出,必将尽有海内,其势非一天下不能已。”[8]818“闻诸国悉珠宝奉中国,而陛下未尝遣一介之使,驰咫尺之书。珠、贝、犀、象、玳瑁、翠羽积于府内,岁久而不可较,曾未闻举以修聘,一旦兵至,何以御敌?”[5]82后主“懵然莫以为虑”[8]818。宋太祖“令江南李煜遣使以書谕■使称臣,归湖南旧地”[4]13921,刘■反而囚禁龚慎仪,■年不遣,答书“言甚不逊,煜上其书”[4]13925,最终宋太祖一声令下,“缘边悉举,诸道进攻”[4]13924,南汉刘■在“潘美平贺州,十月平昭州,又平桂州,十月平连州”的军事进攻下,反而喜曰:“昭、桂、连、贺,本属湖南,今北师取之,足矣,其不复南也”,战略眼光的浅鄙及对国土安危的麻木成为刘■的历史标签。在求降失败的情况下,竟听从龚澄枢、李托等人“北师之来,利吾国宝货而,焚为空城,师不能驻,当自还也”的建议,“乃尽焚其府库、宫殿”[8]818,统治集团昏聩自私若此,实在是军阀统治私人占有性淋漓尽致的展现。

岭南刘氏能在诸藩镇“割地以争雄”的背景下偏霸岭南,除了有效的内部政权建设外,谨事中朝是其由藩镇节度使到披上赭袍帝制自为的内在政治谋略,但是在中原政局变动之际,又能遣使窥探中朝虚实以便作为决策参考,由此也可以看出南汉作为偏霸一隅的割据者,政治心态的脆弱性及对外政策的适应性。刘岩之后的刘玢和刘晟大抵都可以延续这一政策,但到了后主刘■彻底抛弃了这一策略。南汉的弱势集权统治在五代中原政局变动的大背景下尚能维系,等到“纷纭既定”“真主已出”,南汉政权的命运便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2][后晋]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清]梁廷楠.南汉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6][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中原智库(2017)》出版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中原名师
中原“水土”论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