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欣赏与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

2015-12-28刘剑群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学欣赏主体意识女大学生

【摘 要】女性主体意识是决定女性自我存在的本质要素,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课堂内外的文学欣赏活动,成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建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文学欣赏可以引导女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和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文学欣赏;女大学生;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女大学生能自觉履行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能完成作为女性的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女大学生作为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知识女性,她们是女性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承担着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人们对女大学生寄予厚望。然而由于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差,这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决定女性自我存在的本质要素,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树立女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新女性,成为我们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引导女大学生全面地审视自我

一位西方知识女性曾写道:“我们不知道妇女们的眼光是什么。妇女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呢?她们是怎样雕刻、塑造和解释世界的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男人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种男权文化,在这种文化价值体系里,男性雄霸天下,成为世界的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而女性则被放逐于男权文化之外的边缘位置,成为历史的缺席者并长期处于“沉默”状态,她们很少拥有独立的自主意识。

当下,女大学生们迫切希望凭借着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奋斗去把握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取得社会认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往往囿于“男强女弱”、“男尊女从”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因而大多自卑自弱,自我认可度不高,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涌现出的诸多女性作家,她们走出男权的藩篱,站在女性立场上去书写女性人生、表达女性生命体验,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女大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阅读李清照,无论是其温婉不乏倜傥的词,还是豪迈刚健的诗,我们不难发现,她夺回了被男性剥夺的话语权,以一种主体的自尊来展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内心。纵观李清照的作品,其词中的女主人公,或活泼的少女,或青春的少妇,或多愁善感的思妇,抑或冷冷清清的杞妇,都是她自己。李清照以女性的笔调,书写女性真实的心灵感受,表达对生活和理想的不懈追求。与过去词人们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她们不再是男性形象的附属物和对应物,而是具备了个性、气质、人格的爱情主体、女性主体和个体主体。

现代作家丁玲,她的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她写作的主题就是全面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女性自我。作家用独特的女性语言诉说着对女性生命的思考,还原了女性生命的本真状态,她把对女性生存的关注推入历史深处。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性欲爱念、本能冲动,她绝不把自己视为被动地等待男性赏识、选择的对象,她认为自己在人格上与男性完全平等,也可以主动去检验、评价、选择男人。莎菲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的女性,有情欲的女性,敢于发现自己和承认自己的女性。

只有发现自我,全面审视自我,寻求“与男性不一样”的作为“女性”的特有内涵,认清自我,肯定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

二、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一些女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不深,尚存在恋爱随意轻率、恋爱动机不端正、择偶标准功利化等婚恋误区。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与当代女大学生恋爱有许多可比之处,这些对启发女大学生了解社会,正视人生,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确立高尚的价值观、婚恋观有较大的针对性和借鉴性。

鲁迅先生在他的《伤逝》中塑造了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故事:在“五四”个性解放大潮的感召下,出身封建家庭的子君,不顾一切,冲破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与涓生过起了同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两人的爱情之花经历了短暂的幸福之后迅速枯萎。子君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与涓生在一起的目标实现之后,不久便沉溺在琐碎庸俗的家庭生活中,失去了新的人生动力。涓生开始厌倦这种平庸的生活,再加上社会的重压和经济的拮据,涓生不堪重负,两个人渐行渐远。子君在失去涓生的爱情之后,不久便凄楚地死去。而文本中的哲理警句,如“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以前只知道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时刻都在提醒当代女大学生,只有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彻底摆脱对男子的依附,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争取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和幸福。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女性抒情主人公化身为一棵木棉树,用自己独白的口吻同它所爱的“橡树”对话,“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委婉含蓄地宣告了自己决心抛弃以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作为爱的前提,庸俗的、陈旧的、男尊女卑的、具有封建传统的世俗爱情观;标榜了一种平等独立、相知相依、相互尊重、同甘共苦的爱情理想。

三、培养女大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东西方文化相互冲突与撞击,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美女经济”等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些女大学生沉迷于对物质的追逐,崇尚享受,追求奢侈,无心向学,目标模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很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多年的文学教学,笔者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永恒人格魅力。这些具有独立自尊人格的女性人物对净化女大学生的灵魂,塑造女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简·爱是一位相貌平凡,但对于爱情、对于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的女性。她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面对艰难困苦她没有放弃,她竭力捍卫自己作为女性的尊严,不容许他人半点亵渎与践踏。最终,简·爱以自尊独立的人格魅力赢得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挚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她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汀认为女性要想得到幸福,不仅仅需要婚姻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尊自强,学会独立地思考,进而实现男人的尊重。因此,她笔下的伊丽莎白,虽然在外貌、性格和才艺上不如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但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成为她父亲心中最引以为豪的女儿。伊丽莎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的个性与见解,不会因为财富和等级制度去取悦他人。面对达西的傲慢,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这位富有、英俊并且年轻有为的绅士的求婚。为此,达西改变了傲慢,学会了真诚、尊重,最终收获了幸福。

无论是简·爱还是伊丽莎白,她们身上所表现出来自尊、自强、独立、平等的独特的女性魅力,都是当代女大学生应当学习的地方,更是我们努力前进的伟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文凤.当代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女大学生自身视角探析[J].学园,2013(21):28-29

作者简介:

刘剑群(1979~),女,湖南溆浦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文学欣赏主体意识女大学生
文学欣赏对提高青年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英国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