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5-12-28张德福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兴趣效应游戏

张德福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本文力图就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浅尝辄试,并与广大师生商榷。

【关键词】兴趣;游戏;效应

近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发挥最充分。因此,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尽量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借助游戏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游戏活动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马丁加德纳曾经指出“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一般认为数学中的游戏是指那些具有娱乐和消遣性质的并带有数学因素的游戏和智力难题。数学游戏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奇妙的数学现象,例如北师大版新课程中有关折纸的游戏,折纸的对象是一个正方形的纸张,留在正方形的纸张上的折痕揭示出大量几何的对象和性质:轴对称、中心对称、全等、相似形、比例、以及类似于几何分形结构的迭代。再如中国古代数学书《孙子算经》中有一个著名的问题“物不知数”,在这个简单的数学游戏的背后,实际上是包含着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推求上元积年算法的一个概括,或者说是推算上元积年的一个数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七桥游戏所创设的情景,把游戏者带入一个富有挑战的学习境界,让他们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同时将游戏者感兴趣的大量素材直接整合到游戏中,非常有助于增强游戏者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提供给学生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同学们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中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知识竞赛之所以使人趋之若鹜,并不是它的奖励让人眼红,而是人们愿意得到一种肯定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喜悦,这种情况就是“成功激励兴趣”的典型例子。为此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计算比赛、编题比赛等,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层次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另外要充分利用考试的教育功能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性功能。要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考试,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考试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考试,把自己置于教师的对立面中解脱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分享考试后获得优异成绩的快乐。其次,应把学习过程评价作为学习成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而又有微小进步的学生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用评价的手段,激励后进生的转化。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实现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快乐教学”;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发功能和鼓励性功能。

四、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诱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作用。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更为重要。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是进行情感交流的良好载体,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好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们具备了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志强.《江西教育科研》,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01第四期.

猜你喜欢

兴趣效应游戏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