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施策略的探究
2015-12-28杜新华
杜新华
【摘 要】实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课前搜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可能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扩大视野;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课后拓展也可以为学生学法的迁移提供一定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施策略
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我想首先应该是实施拓宽阅读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课前拓展感知文本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富裕的生活,一心想回到祖国,为国家作贡献的高尚品格,以及他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钱学森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二、课内拓展感悟文本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二段主要讲了五位壮士在狼牙山上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场面,课文写得比较简略。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拓展材料《舍身跳崖惊敌胆——狼牙山五壮士》,里面具体描写了五壮士英勇斗敌的壮烈场面。两部分内容对照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感受文本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以课内带课外,使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可能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扩大视野。例如: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向学生推荐少儿版《三国演义》,学了《在大熊猫的故乡》,让学生读读《大熊猫为什么爱吃竹叶?》,学了《黄继光》,让学生读读诗歌《永恒――献给黄继光》,从后人对黄继光的赞美之中进一步体会英雄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壮举。这样课文内容与补充教材穿插学习,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很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真可谓是“一课三得”。
四、内外整合感咏文本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课后拓展也可以为学生学法的迁移提供一定的保证。例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学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的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一节课,学生学懂了三首古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课后,老师还布置同学们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拓展阅读的实施,这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在语文拓展阅读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我深信,拓展阅读的实施一定能为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