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行为与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5-12-28王娜陈永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王娜 陈永光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社会掀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为大多数人带来便利。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者,网络对其影响意义深刻。但是网络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行为进行了深度剖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行为问题

1.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化,乐于探索新事物、兴趣广泛且善于沟通,是网络世界中极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对知识的渴求与好奇求新心理。互联网以其信息传播快、内容更新及时、信息量大等优势极大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这为大学生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平台。

(3)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由于网络世界信息的复杂性,大学生很有可能沉迷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信息中而不能自拔。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挫折和危机,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渴望通过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

2.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

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求知型的网络行为。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学生对于知识、信息的获取追求简捷、真实、快速与高效。

(2)渴望交流的情感抒发型网络行为。渴望与外界沟通交流、寻求心理安慰,期盼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收获友情与爱情,是大学生普遍而正常的心理需求。

(3)难以自控的诱惑型网络行为。随着网络工具的发展,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沉迷网络游戏、刻意寻求刺激、放弃道德自律等不良的网络行为。

大学生的三种网络行为具有普遍性、频繁性、针对性、娱乐性等特点。但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性,部分大学生存在沉迷网络、放弃现实世界的不良现象。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根据大学生性别、年龄段、受教育水平等不同层次来划分,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收回有效份数为572份,有效比例占95.3%,其中男生302人,占52.7%,女生270人,占47.2%。

1.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如下:

(1)你的性别?A 男生( )B 女生( )

(2)你是否每天都上网?

A 是 B 经常 C偶尔

(3)你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

A 1小时以内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小时以上

(4)你使用网络的多数时间用来?

A 休闲放松B 查阅所需资料

C 网络社交D 学习工作

(5)通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

A上网搜索 B图书查阅C询问老师

(6)你是否已经对网络产生依赖性?

A 有依赖 B 没有依赖

(7)你所在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8)你所学专业是否经常使用网络?

A经常使用B 偶尔使用 C 一般不会使用

(9)你认为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如何?

A非常信B 并不全信,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C 毫无可信度

(10)你是否产生过由网络带来的心理问题? A有过 B 没有

(11)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你经常保持哪种情绪?A放松 愉悦B 心情沉闷C 无聊

(12)如果长时间不接触网络你会?

A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B 对工作学习产生影响 C并无大影响

(13)学校有没有针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过疏导帮助? A 有 B 没有

(14)请为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以及如何培养好的网络习惯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5)请为网络空间的良好发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2.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78.4%的同学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通过书刊杂志获取信息的同学仅有11.6%;在就业指导方面,45.7%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男生每天上网的比例高达48.0%,而女生不到37.0%;在对网络依赖程度上,男生高于女生。低年级学生上网时间少于高年级学生,由大一学生的19.0%逐步增至大四的39.5%。

数据表明,逾85.0%的大学生认为一段时间不接触网络对生活影响不大。只有少部分同学对网络依赖过强,表现为减少使用或长时间未使用网络时出现烦躁不安等现象。

3.结论分析

网络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大学生的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教育的灌输和安排,转为主动的上网查资料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但互联网构建的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同时存在着交错影响的矛盾状况。所以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及时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误入歧途。

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网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网络的发展弥补了教育方式某些领域的缺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信息的即时性,在网络上可以搜集到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高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2)网络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网络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单调模式,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许多国内外优秀教师在线交流,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3)网络领域的宽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平台。网络上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可以温暖、慰藉心灵。迷茫时,网络中积极的文章论坛会使得学生们重燃信心,避免因一时挫折而造成心灵堵塞,思想停滞不前。

2.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网络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能力。网络信息的多面性与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网络在提供便捷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学生们面对面交谈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交往能力。

(2)网络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重挑战。网络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们不再执着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此,会降低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与影响力,使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相对降低,从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3)网络淡薄了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的隐匿性使得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虚拟世界中,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受丝毫约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道德沦陷、法律意识淡薄。

四、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建议

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建议有如下几点:

1.完善校园网络,确保网络绿色安全

采用科学的互联网治理策略和理念,治理互联网出现的各种乱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网络的技术防护。加强对校园内交流网站的监管,开辟网络交流平台,有关部门对校内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管理,管理者中既有网络技术人员,还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

2.加强教育宣传者个人魅力

网络影响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对一些教师来说,对于网络不甚了解,仅仅略知一二,因而也就有可能缺乏大学生所崇拜的人格魅力及亲和力。教育工作绩效不佳,而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有时起了决定性作用。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提升自我素质,从而更好辅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双向互动,摆脱单向灌输弊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模式是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被动选择接受这些信息,其有效性不免受到削弱。教育者深入网络时运用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自由、生动的方式进行。

4.培养大学生敏锐性,积极思考热点问题

在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并没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度不够,缺少灵动性,不能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为此,高校加强对学生思想灵活度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是极其重要的。

5.引导学生开展网上自我教育

在熟人世界(如朋友圈,各类空间)气氛较为平和融洽,发送的观点也多以被人接受,有利于教育者开展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工作。而网上的不同意见与矛盾观点也是社会中矛盾冲突的体现。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网络平等参与、交互性的特点,调动更多学生参加,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加以引导,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合力,营造出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正良,李大立.论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1.

[2]杨兆添.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3]王猛.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分析报告 [J].铜陵学院学报,2008(2).

[4]谢建.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心理调查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猜你喜欢

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