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砂岩储层油水倒置成因分析

2015-12-28宋洪亮陈建波张占女韩雪芳祝晓林

关键词:油组运移油水

宋洪亮 陈建波 张占女 韩雪芳 祝晓林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经典的油气成藏理论认为,油气总是聚集在圈闭的高部位。而油田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水倒置现象时有发生。从目前来看,引起油水倒置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当储层为低渗-超低渗储层时,可形成油水倒置[1];另外由于原油为稠油,密度大,易形成油水倒置[2]。

锦州25-1油田沙二段为中孔中渗储层,原油为中质低黏原油。但根据目前测井资料以及储层对比和动态认识,存在油水倒置现象。此种油水分布模式的确立对于丰富油气成藏及分布理论,提高油藏的勘探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油田概况

锦州25-1油田处于辽西低凸起北部倾末端,辽西凹陷北洼东侧。辽西1号断层将该构造分为东西两盘,油田位于辽西1号断层西盘,整体构造形态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北东走向的半背斜。沙二段为油田的主要含油层系,沉积类型为辫状三角洲沉积。沙二段Ⅳ油组平均孔隙度为24.5%,平均渗透率为267.9×10-3μm2,为中孔中渗储层。地面原油密度为0.760 ~0.853 g/m3,地层原油黏度为 0.76 mPa·s,属于轻质低黏原油。沙二段Ⅳ油组开发井位图见图1。

图1 沙二段Ⅳ油组开发井位图(局部)

2 地层对比

从地层对比上看,沙二段顶部有一明显高伽马段标志层,底部为大套泥岩段。同时,依据沉积特征和油水关系将沙二段划分为4个油组。Ⅰ、Ⅱ和Ⅲ油组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其中Ⅰ油组和Ⅱ油组砂体较薄,分布局限,Ⅲ油组砂体相对较厚,分布范围相对较大,仅5井区域不发育。探井和开发井沙二段油组对比见图2。Ⅳ油组砂体横向分布稳定,砂体主要由2个旋回组成,各开发井测井曲线特征相近。

图2 探井和开发井沙二段油组对比图

3 气油水特征

A17井在沙二段Ⅳ油组实钻气水界面为海拔-2 046 m,而探井5井油顶为海拔-2 066 m,较A17井Ⅳ油组气水界面低20 m。油田开发初期将5井区域作为一岩性体,含油范围很小,如果砂体连通5井区域整体上将升级为一油环,含油面积将大大增加。分析砂体连通性:首先从物源方向上看,5井更靠近物源;另外,从测井曲线特征上看,5井与A17井在Ⅳ油组曲线特征相近,因此2口井在Ⅳ油组砂体应是同物源同期砂体;从剖面上看,该油组5井与A17井间不发育断层,砂体不会因为断层因素而分隔;从动态上看,调整井A32井(图1)在沙二段Ⅳ油组钻遇的储层均为油层,投产一个月后,地层压力基本不变,但气油比已由原始的128 m3/m3变为目前的406 m3/m3,说明该井已经发生气蹿,高部位存在天然气。因此,5井与A17井在沙二段Ⅳ油组砂体应是连通的。

4 井区油水倒置原因分析

从沙二段Ⅳ油组物性上看,5井、A17井与周边开发井物性基本一致,属中孔中渗储层,不存在由于物性差异导致遮挡的可能[3];同时,从目前开发井实钻结果上看,开发井均钻遇该油组砂体,砂体没有出现岩性上倾尖灭[4];从断层角度上分析,构造高部位为气层,边界断层封闭性较好,并非是边界断层封闭性导致油水倒置[1];原油为轻质低黏原油,不会因为原油密度大导致油水倒置。

通过以上分析,该井区油水倒置应与油气成藏相关。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沿地层分量[2],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g和Fo— 分别为油和气所受的浮力;Zg和Zo— 分别为气柱高度和油柱高度;ρw、ρg和 ρo— 分别为水、气、油的密度;α—地层倾角。

运移的阻力为毛细管力,毛细管力是油气经过孔隙系统时,在变形油滴(气泡)的两端形成的毛细管压力差,它实质上是一种压强,而不是压力,方向与运移方向相反,可用式(3)和式(4)表示:

式中:Pgw和Pow— 分别为油和气所受的毛细管力;σgw和 σow— 分别为气水和油水的界面张力;θgw和θow—分别为气水润湿角和油水润湿角;rp—孔隙半径;rt—吼道半径。

在成藏过程中,与天然气相比,油所受的浮力小,而所受的阻力大,因此,对于同期油气来说,气先于油成藏,气成藏时先充满构造高部位[5]。油气所受浮力与烃柱高度和地层倾角密切相关,沿层方向的动力为净浮力沿倾向的分量。在净浮力为定值的情况下,地层倾角越大,则油气顺层运移的动力也较大;反之,地层倾角越小,则油气顺层运移的动力越小。当顺层运移的动力减小到不能克服毛细管阻力时,油气充填在烃柱高度上固定。油气在顺层运移的同时,油气垂向上也向下排驱水体,最终受油气资源量的大小、各层位物性好坏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气—油—水界面。

对于沙二段Ⅳ油组来说,该井区整体上为一半背斜构造,A17井局部为一小的向斜构造(图1)。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天然气首先在构造高部位充注成藏(图3(a)),当天然气充注从储层顶部到向斜的最大“圈闭线”(A17井气水界面)时,由于排驱A17井区域下部水体所需排驱压力大(外部为泥岩),并且向斜区域倾角为负角,没有浮力作用。因此,天然气选择沿着倾向方向充注A17井向斜区域外的储集空间,排驱该区域水体,直至达到平衡(图3(b)),接着原油进行充注成藏,最终受到断层封闭性、浮力、毛细管力的多重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形成A17井区域的油水倒置(图3(c))。

图3 沙二段Ⅳ油组油气成藏模式图

5 结语

油气运移成藏主要的动力为浮力,运移的方向为顺层和由砂体上部向下,当背斜构造内有小的向斜构造时,油气排驱到向斜最大“圈闭线”时,由于排驱向斜构造内的水较排驱低部位背斜构造内的水所需的力大,因此,向斜构造内的水被保留。如果开发井部署在小的向斜区域内,该区域的油水关系与周边不一致;如果探井部署在该区域,应考虑低部位含油的可能性。

[1]张小莉,查明,王鹏.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J].沉积学报,2006,24(1):148-151.

[2]严科,仁怀强.稠油油藏油水倒置现象探讨: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5):635-640.

[3]余成林,林承焰,王正允.准噶尔盆地夏9井区八道湾组油水倒置型油藏特征及成因[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5):32-36.

[4]尚建林,王勇,王正允.夏9井区克下组成岩相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5):23-27.

[5]张洪,何顺利,庞雄奇,等.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的物理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23-26.

猜你喜欢

油组运移油水
水平井油水两相中的RAT流体成像分析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奈曼油田九上段分层系开发效果分析
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
油水混合
油水两相流超声波衰减测试方法
开采过程中上覆急倾斜岩层运移规律模拟与研究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及运移特征
文昌19-1油田珠江组二段I油组沉积相研究
误区:维生素K需补充,但要远离“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