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担架连
2015-12-28修雪丽
□修雪丽 马 林
陈毅担架连
□修雪丽 马 林
担架连救援伤员。
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军队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3月,寿光县临湖、泊东两区由27个村的民兵骨干和部分县区干部组成了一个123人的担架连,从寿光开赴桓台县的索镇,接受了渤海区支前委员会的整编,编为渤海子弟兵团担架队2团3连,连长为单连桂。整编后,他们随华东野战军7纵21师转战于山东和苏北26个县,单凭两条腿行程1.7万里,他们忍饥挨饿,跋山涉水,抢救伤员,运输弹药,参加了孟良崮、南麻、临朐、诸城、三户山等大小战斗60次,至1948年1月圆满完成支前任务胜利归来。
经过这次锻炼和考验,3连党员由最初的38人发展到84人,涌现出一等功臣3人,二等功臣7人,三等功臣34人。连队先后荣获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巩固模范”、“钢的担架队”奖旗两面;获得华东野战军7纵19师授予的“陈毅担架连”称号及“陈毅担架队”的锦旗。还有一面锦旗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面有陈毅的题词:“渤海第三连,真正是模范。学习搞得好,生活能改善。从没开小差,飞机打不散。”
火线救伤员
在战斗中抢救伤员,通常分为三道火线:第一道火线是从前沿阵地把伤员抢救下来送到200多米外的战地包扎所,这一任务由部队同志担任;第二道火线是由战地包扎所把伤员抬到前方医院,中间距离不定,有时七八里,有时一二十里;第三道火线是从前方医院向后方医院长途运送伤员。担架连负责第二道火线。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以5个纵队的兵力,将国民党的王牌军整编74师包围在孟良崮一带,打响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5月15日午后,我军发起总攻。敌人的援兵急眼了,发动一次次强大的攻势,企图冲破我阻击部队的阵地,但都没有成功。天黑以后,敌人简直发疯了,炮弹一个劲地向我阵地倾泻,几十架敌机从我阵地上空投下照明弹和重型炸弹。霎时,整个战场成了一片火海。情况紧急,每一个担架队员都为部队的处境焦虑不安。
看着战场的严峻形势,三位排长和几位班长来到单连长跟前,一致要求担任第一道火线的抢救任务,换下部队的同志们以投入战斗。单连长带着全连同志的请战要求,找到师政治部的黄主任,把全连队员心里的话倒了出来。经纵队首长批准,黄主任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敌人开始了新的冲锋,3连副指导员马泮祥和2排长刘玉汝奉命带两个班扛着十几副小担架,第一批上火线抢救伤员。在一位部队同志的引导下,他们向着我军据守的山头阵地爬上去。敌人的炮弹拖着蓝光落在不远的地方,敌机扔下的炸弹时而在同志们面前爆炸,枪弹像流星一样在夜空乱飞。他们冲上前沿阵地,只要接到部队伤员,抬上就跑。可是山坡陡峭,又没有路径,担架没法抬,他们只好背着伤员走。在上坡下岭或背着伤员爬的时候,伤员往往从他们背上滑下来。刘玉汝想了个办法,解下裹腿兜住伤员的屁股,系在自己的腰上。大家都照他的样子做,行动起来方便多了。队员郝道淮背着伤员在乱石和荆棘中爬行,衣服被扯成了碎条条,膝盖磨破了皮,但他一声不吭,一连背了3个伤员都没让人替换。
孟良崮以后的历次战斗,3连一直担任第一道火线的抢救任务。在7月间南麻战斗后,3连又投入临朐战役。一天夜里,战斗非常激烈。马泮祥带着2排背着20多名伤员下来,从前沿到包扎所的路上,必须经过一块像龟盖一样隆起的开阔地。在探照灯的照射下,这块地方被敌人的轻、重机枪严密封锁着,密集的子弹打在石头上,火星乱迸。刘玉汝脱下褂子,摘下军帽,折根树枝子,来到离开阔地较远的一块巨石背后,用树枝子把褂子和军帽挑起来,左右晃动着。敌人马上把探照灯光和所有火力都转移了过去。其他队员乘机背着伤员飞速穿过了开阔地。
临朐战役后,担架连抬着伤员随部队迅速转移。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队员杨森林抬的一位重伤员要小便,杨森林怕伤员翻动身体会加重疼痛,就用自己的茶缸去接伤员的尿。看到这种情形,其他伤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渡河打先锋
山东南部山岭起伏,河道纵横。担架连随部队转战于沂蒙山区,一天就要过几次河。根据战略的需要,我部队要牵着敌人兜圈子。因此,3连背后经常有敌人尾随,头上不时有敌机袭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动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损失。
8月的一天,他们来到临朐县境的弥河边上。一连十几天大雨,河里涨满了水,急流滚滚,河水轰鸣,渡河的困难实在不小。当时,他们跟随的是师部和直属营,还有一个文工团。师部首长拿起望远镜向对岸望,想着渡河的办法。担架队员丁之培从小生长在弥河下游,河水满槽时他常常来回泅渡。看到当时的情形,他想下去试试深浅,为大家开辟渡河的通路。他悄悄脱下衣服跳进急流里,却不料一下子栽倒,被水冲走了。3排排长侯爱华带领十几名队员顺河岸搭救。巧得很,小丁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激流紧紧把他顶在大石头上,让他动弹不得。侯爱华带领队员把胳膊挽在一起,面朝上游,双脚横着移动,渐渐靠近了大石头,把小丁救了上来。原来,小丁下水没走多远,就被水中滚动的石头撞倒了,这是小丁从没遇到过的事。
刘玉汝瞅出了门道,带队下了水。他们三个班,每班排成一行,互相挽着胳膊,面对上游双脚横着移动,集体与急流搏斗着。有的同志被滚石打得身子倾斜,打个趔趄,但在两边同志的搀扶下,又挺起身子前进。2排同志像水上的铜墙铁壁,冲向对岸,又返回来,为渡河开辟了航道。岸上的人们都鼓掌欢呼,大队人马开始渡河。个子小的、师文工团的人员都被夹在个子高的人中间。到了水深的地方,他们都被挽起,脚不着地漂着就过河了。担架连过了三个来回,直到把师部的物资和文件运完,把文工团员渡完为止。师直属营的同志也用同样办法渡河。师部首长一再称赞他们:“到底是老解放区的民兵,有勇有智。”
“陈毅担架连”授旗仪式。
飞机打不散
1947年7月28日,3连渡过沭河,随部队到达沂源县四区大石桥村。部队后勤单位搞来一些面粉,准备让大家饱餐一顿。老乡们听说自己的队伍来了,都从山里回来,找出事先藏好的铁锅,帮他们烧火做饭。
正在吃饭的时候,忽然飞来两架敌机,向村里投下了十几颗炸弹。许多房屋被炸塌,树木被炸断。一会儿,有人来连部报告说,2排出事了!大家都十分震惊,扔下饭碗,急忙向出事地点奔去。原来,同志们正围着锅台吃饭,一颗炸弹穿过屋顶落在锅里爆炸了,房子都坍塌了。经过仔细辨认和查对,担架连的郝道淮、刘兆和、马全保等9名同志牺牲,另有6名同志负伤。一起遇难的还有部队的几位同志和房东的三个孩子。部队首长派人送来一些白布。他们把战友的尸体裹好,借来门板,抬着向村外走去。
在村北一个向阳的山坡上,他们为战友挖好了墓穴,掩埋好战友们的尸体。大家流着眼泪向战友告别,青年队员都放声大哭。常指导员站在一块石头上,大声说道:“同志们,眼泪冲不垮敌人!记下这笔血债,擦干眼泪,为死难的同志们报仇啊!”“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向蒋匪帮讨还血债!”大家齐声怒吼,声音在山间回荡。这时,上级下达了马上出发的命令。他们急忙找来一些石头,放在每个战友的墓前做好标记,然后跑步回村,整队出发。
3连就这样一直英勇战斗到彻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圆满地完成了战斗支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