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领土完整为政必先利民
2015-12-28
在晚清名臣左宗棠一生中,最辉煌的功绩是收复新疆———这块占我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国土。综观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往事,他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为首要目标、以民生建设和文化认同为保障、以军事防务为手段的国家安全思想,粮草先行、整军强军的军事理念,积极备战、以战促和的外交策略,为政利民、军政和谐的施政方针,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留给后人诸多启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然而到19世纪中期,随着清朝的衰落,新疆地区出现动荡,外国侵略者乘机扶植代理人或直接入侵,新疆危机爆发。
1865年,新疆以西的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首领阿古柏带兵入侵新疆,到1870年已占领天山南北大片地域。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第二年,俄国和阿古柏签订条约,承认阿古柏政权,换取了在南疆通商的权益。对新疆早就垂涎三尺的英国,也向阿古柏提供武器支援,借此取得了在新疆的各种特权。
新疆危在旦夕。晚清政权放眼大江南北,发现只有督办陕甘军务的名将左宗棠能够挑起收复新疆的重担。
“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就在左宗棠紧锣密鼓准备西征时,北京传来了反对进军新疆的声音,原因是东南沿海又出事了———1874年5月,日本借口所谓的“琉球漂民”事件,出兵台湾。10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承认日本入侵台湾是“保民义举”,赔偿白银50万两。一时间,加强海防的呼声高涨。
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加强海防急需用钱,新疆不过是一块贫瘠无用的土地,用兵新疆得不偿失。而且,新疆靠近俄国和英属印度,两国对新疆觊觎已久,阿古柏又得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册封,即使勉强收复也无法固守。因此,最好放弃新疆,将西北塞防的经费投入东南海防。一场海防与塞防的大争论就此激起。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左宗棠写下了著名的万言书《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指出,对于国家的安危,“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在《遵旨统筹全局折》中,左宗棠又驳斥了放弃新疆的言论。他指出,新疆不稳固,北方安全就无着落,整个国家安全也将随之崩塌。左宗棠还驳斥了李鸿章的论调,指出新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绝非“千里旷地”。
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新疆军务,准备西征收复新疆。
“孤愤填膺,诚不知老之将至”在“按兵不动”“拥兵自重”的攻讦中,在“兵疲、饷绌、粮乏、运艰”的窘境里,左宗棠忍辱负重,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战略准备,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抓紧整编军队。他将原来在疆的金顺、景廉等所部由90营裁至23营,将穆图善、文麟等所属军队全部遣散,自己的嫡系部队也由180余营减至140余营。这不但确保了入疆部队是一支精兵,而且减轻了粮饷供应的负担。
第二,解决粮运问题。左宗棠具体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缩短路程,由蒙古向北疆运送;二是变长途运输为短途转运,提高效率,减少消耗;三是分南北两路,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一带收粮;四是从驻伊犁的俄国人手中购买;五是组织军屯,就地取食。到1876年夏,运抵前线的粮食已达2480万斤,可供西征大军食用半年之久。
第三,积极筹措饷银。1875年,清政府下令东南各省应解征西军协饷820万两,但左宗棠实际收到的仅有160万两。为了筹措军费,左宗棠一方面积极向户部申请拨款,催收各省协饷,另一方面不惜向洋行高息借贷。在三年战争中,左宗棠共筹措饷银2600万两,为收复新疆之战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第四,改善武器装备。除了在西安、兰州机器局大量仿制洋枪洋炮,左宗棠还在上海、汉口、西安等地设立采购机构,积极采购西洋军火。在征西军中,洋枪、七响后膛洋炮、架劈山炮、德国造后膛来福线大炮、开花后膛炮……应有尽有。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所说:“这支中国军队完全不同于所有以前在中亚的中国军队,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
至于怎么打,左宗棠成竹在胸———先北后南,缓进急战。1876年3月,左宗棠挥师移驻肃州(今甘肃张掖);8月至11月,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底定天山北路。尔后,经过长达半年的休整,1877年春,清军进军南下,三路并进,不到半个月即连克阿古柏重兵防守的达坂城、吐鲁番、托克逊三城,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部队。5月,阿古柏兵败自杀。8月,开始收复南疆八城的作战。经过几次大的战役,至1878年1月,收复了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疆土。整个战争进程执行了“先北后南”的次序,也体现了“缓进急战”的特点:进兵之缓,总共用了两年多时间;而战事之急,总计仅六个月左右。
1878年10月,清政府派代表与沙俄谈判,索还伊犁。庸懦无能的谈判代表崇厚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在这个条约中,中国虽然索回伊犁九城,却割让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和穆素尔山口给沙俄,隔断了伊犁与南疆阿克苏等地的联系,此外还要赔款500万卢布(约合银280万两)。消息传出,朝野震惊。左宗棠愤然上书,提出重修条约,如俄人不许,则武力收回伊犁。1880年春,他不顾70岁高龄,强扶病弱之躯,带着棺材,由肃州进驻哈密,誓与沙俄决一死战。在左宗棠大军压境的威慑下,俄国不得不同意改订新约,将特克斯河流域和穆素尔山口等战略要地归还中国。
“为政先求利民”
在驻扎西北期间,左宗棠深刻认识到,只有民族平等,才能真正赢得少数民族民众的拥护。艰苦的收复新疆之战,每到关键时刻,都是靠民族团结获胜的。达坂城的维吾尔族百姓冒死给西征军送情报,库尔勒的蒙古族百姓为西征军带路渡河,库尔勒的维吾尔族百姓告诉西征军藏粮的地点,阿克苏的各族百姓关上城门拒绝叛军,却夹道欢迎西征军……左宗棠按照“为政先求利民”的思路治理新疆,发展新疆,得到了各族民众的真心拥护。
首先是推出屯田政策,让军队自给自足。其次是将新疆原来的徭役制改为按亩征赋,减轻民众负担。为鼓励移民兴疆,左宗棠规定新来的移民可以缓交粮税。考虑到维吾尔族百姓不识汉字,左宗棠要求所有粮税清单都要同时使用汉维两种文体,极大激发了维吾尔族民众的生产热情。1879年,新疆共征粮税26万余石,较之原来增长了10万余石。
左宗棠将修浚河渠作为建设新疆的头等大事,不仅命驻军帮民众修建了多条大型干渠,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发动各族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待秋收后发放粮食作为补偿。到清朝末年,新疆共修建或疏浚干渠944条、支渠2330条,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左宗棠下令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他还下令刊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提升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画久安长治之策”
此前,清政府在新疆所设的官职都是军职,民生和社会发展并不是重点。左宗棠上奏朝廷,“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必须“设行省,改郡县”。
1884年11月,清政府正式设立新疆省,除了不设总督,其他基本按照左宗棠的提议办。此时,左宗棠已回北京担任军机大臣,他的得力助手刘锦棠成为首任新疆巡抚,其诸多治理措施都参照了左宗棠的建议。
新疆设省,使得新疆从一个单纯的军事据点,变成了祖国西北的大后方,极大地促进了其与内地的交流,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关系。新疆从此与内地行政相统一,政令与军令相和谐,行政效率有了迅速提升,迎来了一个管理顺畅的发展时机。
新疆的经济基础也需要夯实。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左宗棠有过兴办福州船政局、兰州机器局的丰富经验。从桑蚕种植到畜牧业发展,从矿产开发到经商办厂,他力促新疆与内地互动,带来了新疆经济的发展。1877年,他让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从浙江湖州招收了60名熟悉蚕桑业的人,赶赴哈密、吐鲁番、阿克苏等地,开办制丝局,教新疆各族人采桑制丝。后来,他又让人两次从湖州运桑树秧苗过来,改良新疆的桑树品种。在兴办这些手工业和商业时,左宗棠特别注意“民力可用,商力可用”,主张商人自己运作、自己管理,官吏不插手,以免从中牟利。
在植树造林、改造环境方面,左宗棠也贡献甚多。他根据西北土壤环境,栽种了大量柳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左公柳”,闻名天山南北。
回顾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丰功伟绩,他矢志报国的爱国热情令人敬佩,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令人感动,泽被后世的远见卓识令人深思。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