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十大“科学”谣言你相信了吗?

2015-12-27

计算机与网络 2015年1期
关键词:辟谣流言谣言

2014十大“科学”谣言你相信了吗?

1.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

谣言:网上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称“地暖会造成白血病、引发癌症、诱发心血管疾病,还会造成白内障等视力问题,原因在于供暖辐射”。

真相:地暖其实就是在地板中均匀铺设热媒,利用热辐射的原理,达到取暖的效果。热辐射只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这种辐射中没有化学物质,不会对人造成伤害。至于传言中提到热辐射能引起白血病,这并没有相关数据和研究论文能证实。

2.雾霾不散是因“核雾染”?

谣言:据传,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下发现大型铀矿和煤炭资源,因为两者共存于同一地区,从而形成了所谓铀煤。通过燃烧,煤炭中的铀进入到空气中,空气中含有放射性元素铀,这是目前国内大范围雾霾的原因。

真相:雾霾难散主要影响因素为气象条件。从目前查到的资料来看,我国铀煤的铀含量基本上都在2%以下。铀元素本身是很重的元素,不容易被氧化,不会变成粉尘;再一个电厂对排放物都会进行除尘、脱硫脱硝,就是真的有,也应该是留在燃烧残渣里,进入空气中是很微量的。

3.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

谣言: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

真相:业界一般用食品级聚乙烯(PE)作为方便面纸杯最内层的涂层。聚乙烯耐酸、耐碱、耐侵蚀,低于100摄氏度的聚乙烯不会释放有害物质。方便面中的添加剂含量一般不会太高,正常的人体代谢就能排出。

4.高铁辐射严重致女性“不孕”?

谣言:国产高铁存在严重辐射问题,并且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采用车厢屏蔽技术以解决辐射问题。

真相:高铁的磁场属于非开放磁场,它的感应磁场是封闭的,辐射量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女性“不孕”或“流产”。我国高铁的车皮材料由铝合金和铁板材料构成,对辐射有很好的屏蔽效果。

5.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

谣言:微信圈里流行一个朋友的提醒,不要喝车里晒过的矿泉水。

真相:目前市面上90%的塑料瓶装饮料采用PET材料作为瓶体材料。其实PET的结构相当稳定,其熔化温度超过250℃,要发生化学变化至少要在100℃以上,汽车内显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温度升高后就析出有毒物质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因此总部位于巴登符腾堡州施韦比施哈尔的这家国际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模拟仿真和可视化技术,这种技术让人们认识到洁净室系统中的气流是关键质量因素(避免悬浮颗粒和杂质)并对其进行了优化,由此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错误规划的风险,加快了规划和调试过程,最终节约了成本。

6.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

谣言:一条“无线路由器附近的植物不发芽”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不少网民称“被WiFi害死了还不知道”。

真相:最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其工作功率在几十到上百毫瓦之间,比普通手机的功率小(手机最大辐射功率可达2瓦)。辐射的强度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相比手机,无线路由器等WiFi设备离使用者的距离要远得多,这使人们接受其辐射的功率密度也要小得多。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WiFi辐射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7.感染埃博拉病毒会变“僵尸”?

谣言:多家媒体引用英国镜报的文章称“感染埃博拉病毒后被确诊死亡的妇女,在被送去埋葬的途中突然苏醒,并开始在人群中到处行走”,引发很多网友的恐慌。

真相:医疗队医疗组的王冶主任澄清:“所有感染者身体虚弱乏力,许多坐着或卧倒的患者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坐起来,埃博拉患者死后诈尸、变僵尸的说法毫无依据。”

8.NASA称地球将进入连续数天黑夜?

谣言:“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宣称他们已经确认地球将在2014年12月16日到12月22日的六天内,经历一个完全黑暗的时期。”文章还附带了一个视频,称是NASA负责人发布的紧急演说。

真相:这样的“谣言帖”经常出现,仔细看这段视频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提到任何太阳风暴的内容,而是针对美国政府Eagle Horizon演习行动(每年都会举行的一项应急演习)的一段演说。另外,这个谣言毫无天文常识。最后,我们现在还在正常生活。

9.法国科学家证明转基因玉米可致癌?

真相:消费者当然可以自由选择转基因或非转基因食品。就事论事,该文引用的法国科学家(即塞拉利尼)所做的实验并没有得到科学同行的认可,欧盟食品安全局在调查后,也认为该实验存在设计、统计上的缺陷。该实验论文发表一年后,已被出版它的《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撤稿。

10.儿童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

谣言:最近朋友圈里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声称小孩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不发育”就是指他的五脏六腑,身体的所有部分都不往外长。

真相:抗生素的功能就是破坏细胞某种结构从而抑制细菌繁殖或杀死细菌,它只针对特定的细胞有效果,被筛选出作为药物的抗生素都是专门针对致病菌的,并不伤害人体正常的细胞。

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迷惑性强危害大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认为,科学类谣言大有泛滥之势,人们容易轻信并传播科学类谣言的原因有四:首先,移动互联社交工具是基于信任关系的传播,容易因对方是好友等身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其次,“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有很多专业用语,有专家出场,尤其是一些国外专家出场,也包括引用一些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或者是将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多种意见中的一种拿出来,作为绝对正确的一方面进行传播。再次,“科学”流言的内容一般是养生保健、大气雾霾和食品安全等大众关心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关注。最后,“科学”流言反复传播,即使已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仍会“死灰复燃”,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客观上存在“三人成虎”的效应。

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认为,科学类谣言更容易迷惑人的原因在于:无法靠常识去识破,如果搜索以往的辟谣信息又不容易立即识别。

这类谣言一是有直接危害,引导错误行为,扰乱了生活生产秩序。如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可能直接对一种食品或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造成严重伤害;二是有间接危害,降低了大众的科学素养,这种状态延伸到其他领域,危害更大。

不轻信不轻传,做谣言传播终结者

怎样去识别这些谣言呢?专家建议:一是不轻信,见到看上去似乎很“科学”的流言,先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二是不轻传,珍视手中的“话语权”和亲友的信任,不对流言传播推波助澜;三是对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作必要的求证,最简单的是上网搜索有无辟谣新闻,其次可以查询专业资料和科学类网站,或者请教专家,甚至自己动手实验;四是共同构筑辟谣防线,对于经过求证,有较高可信度的新知识,可以转发,对于求证后发现不实的流言、谣言,自己不转发,并告知上一个传播者,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内辟谣、澄清。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更应该努力做谣言的终结者。

猜你喜欢

辟谣流言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关于拍卖的辟谣
谣言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