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
——挖掘传统村落优势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2015-12-27胡琳菁
◇文/胡琳菁(本刊记者)
“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
——挖掘传统村落优势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文/胡琳菁(本刊记者)
如今的农业,早已不是原始的刀耕火种,也不是简简单单的种水稻、种蔬菜、种水果、养鸡鸭鱼、养猪牛羊等。从农产品加工,到乡村旅游开发、农技推广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应运而生,它囊括了绿色、物理、休闲、工厂、特色、观光、立体、订单等多种门类的农业类别。而近些年,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等类似的评选出炉,也说明了如今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新时代乡村的活力。
传统村落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在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事实上,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2011年,中国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28个省共646个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2013年,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出炉;2014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评审认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七部委联合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有994个村落榜上有名。
全国加起来数以千计的村落,被冠以“传统”之名,并非仅仅是为了好听。一方面,这些历史遗留资源如果不被保护,他们面临的结局就是“被消失”;另一方面,这些传统村落的出现能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乡村旅游。无论是将其理解成休闲农业,还是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我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我们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能够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
比如,西湖龙井等成千上万的地方名品,就是我国优质农副产品的代表,而这些优质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国际上通行的地域商标也证明了与传统村落密切结合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农业发展模式。
要发展我国传统的优质农副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必须重视保护和整治传统村落。
江西共有125个传统村落
良田美池,鸡鸣犬吠,阡陌交通,松竹涛涛。江西长期以来,被冠以革命老区之名,殊不知这青山绿水之间,掩映了多少古老的村落。2015年3月,江西又有23个中国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内,这些村落分布在进贤县、安义县、浮梁县、乐平市、龙南县、于都县、兴国县、青原区、吉安县、吉水县、安福县、丰城市、樟树市、乐安县、广昌县等地。
据了解,早在今年年初,中央财政就下达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其中我省有18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第一批支持保护专项资金2700万元。
而在2014年11月出炉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中,江西有36个村落入选,加上此前第一批入选的33个、第二批入选的56个,江西共有125个中国传统村落。按照评选条件,入选的村落多数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历经多年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这些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但在专家看来,如何让这些江西古村换发生机,借助“传统村落”之名,发展当地农业经济,这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如今现代农业更强调的是融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样一个大农业的概念,其实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和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着眼点,其实是在农民增收,无论是私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农户农家乐的发展,目的都是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其次,也有利于乡村特色农产品的推荐和地域文化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当地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和这些传统符号的价值所在。”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峰刚还提到,由于传统村落在保护的过程中,不能进行工业开发,各项指标的考核也会受到限制,因此相应的经济和政策补偿也是必须的。
保护传统村落,以农家乐推动农村发展
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乡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内容,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保护好传统村落。事实上,无论是四川、浙江还是福建,凡是坚持保护传统村落、发展农家乐的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都快于其他地区。这些地方甚至已经可以超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初级阶段,直接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来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随相伴,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发展新道路。这些致富新道路的开辟都必须基于传统村落,没有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创新发展道路无从谈起。
在赣州崇义县西部边陲赣湘两省交界处有一乡名为“上堡”。如今的上堡因其梯田而闻名省内外,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风景区。这些梯田以南流村为中心,共有1.2万多亩,散落在全乡12个村高高低低的山岭上。可在上堡梯田未曾闻名之前,这里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如今,上堡许多农户开始办起了农家乐,据记者从江西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局了解到,农家乐的兴起,让当地的农户收入普遍翻了数倍,最多的一户,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当地很多农户自打开办农家乐以后,就再没有出去打工过。
在江西,农家乐的流行,可不止上堡一处。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江西已形成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600余处,休闲农庄630余家,农家旅馆3000余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和农家餐馆1.2万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江西农家乐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不少农户已经实现了“有车、有房、有存款”的幸福生活。
江西只是中国诸多农村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的一个缩影。2013年中国农家乐多达170多万家,营业收入超过2800亿元,3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实际上,传统村落的开发和挖掘,并不仅仅是带动农家乐,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这么简单。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一部分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缓解“空巢化”对中国村落的巨大威胁。同时,从旅游经济中获益的农民也能意识到村落文化及保护的重要性。很多传统村落在未被开发之前,农耕仍然是村民谋生的主要手段,导致村中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贫穷、空心化的问题随之而来。
“今年春节期间,山庄就接待了1200多名游客。”永修县云山企业集团新民村村民姚远满脸笑容地说。兴办了一农家山庄的他打算今年再扩大经营规模,争取多挣些钱,让日子过得更红火。
姚伟是新民村一名普通的青年创业者,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上海打工。2011年夏天,姚伟外出务工回家时,发现来新民村的游客找不到吃住场所,让他看到了商机,产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在和父亲商量后,2012年6月,姚伟筹资30多万元,兴建了新民村第一家农家乐,搞起了乡村旅游。
为吸引更多游客留宿,他修建了鱼塘和果园,为游客提供摘果子、吃农家饭、野外垂钓、住农家屋等农家乐休闲旅游服务。据了解,2014年,新民村接待游客达5万多人次,仅兴农山庄就接待了1.1万人次,成为该村发展乡村游的主力军。
传统村落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兴起,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姚伟”。
传统村落挖掘,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
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在赣鄱大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大多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可好东西要卖出好价钱,关键是销售渠道。在江西125个传统村落中,汇集了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如单纯针对某种产品进行推广的话,其人力、物力、财力都要耗费巨大。而在传统村落开发的过程中,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可以作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其销售渠道及品牌效益出现后,还能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
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广昌白莲、万载百合、瑞昌山药、庐山云雾、龙须茶、大鄣山云雾细茶、泰和乌鸡、安福火腿等,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遍布在赣鄱大地的各个角落。它们因地域而闻名,而地域也因它们而名声大噪。
事实上,传统村落的挖掘和发展,一方面能拓宽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当地的特色产业,而当这些农产品一旦名声在外并形成规模时,不仅能提升村落的知名度,带动当地的旅游,还能促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俭认为:“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有发展旅游的条件,而且旅游发展的模式也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村落普遍的观光模式。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挖掘,并不仅仅是观光那么简单。”周俭说,关键是农村资源的挖掘,虽然农村的发展资源十分有限,可正因为资源的有限,它们才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发展
位于乐安县牛田镇乌江之畔的流坑村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余处,被称为“千古第一村”。当地村民介绍,10多年前,这里与许多古村落一样,面临着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系列问题: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风雨飘摇;各种新式建筑频频出现,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许多村民外出打工,老房子人去楼空、日渐破败。
2013年,乐安县设立了“流坑古村保护专项基金”,对存仁堂、状元楼、怀德堂、藏恕堂、大宾第建筑组群进行了维修;2014年又争取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2031万元,对19处国保单位古建筑进行维修。
乐安县流坑文物管理局陈主任说:“去年流坑村全年游客量较上年增1.37倍,超过5万人,目前正着手在外围统一规划600多亩土地建设流坑新村,分期分批将400余户1000多名村民从古村内迁往新村居住。”
随着村民古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流坑村集遗产保护、居住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古村旅游示范区正在加速形成。而近年来,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再有一些传统村落无序地新建与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
据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南方古村镇发展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梁洪生介绍,江西有15万多个自然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总数还不到200个。这既有江西的先天条件,更在于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在经济飞速发展中被蚕食。因此,保护江西传统村落,形势紧迫。
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多的还要考虑到出路。如果村落不发展而仅仅维持现状的话,未来也必然面临着“被消失”的威胁。这些出路,并不仅仅是观光旅游,看看老房子那么简单,而是如何通过“古老”的东西,让农民致富,让整个村落形成独树一帜的农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