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背后的农民担忧
2015-12-27仇志涛
◇文/仇志涛
农地流转背后的农民担忧
◇文/仇志涛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中青年群体纷纷在都市和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农地更多是由留守老人去经营。这种“老人种田”的现况,客观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近3年来,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截至2014年底,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达到3882.5万亩,约占全国农户承包地流转总面积的10%。农民对土地流转抱有很大期望,同时也存在“六怕六担心。
一怕私下流转无协议,担心口头约定引纠纷。一些地方因位置偏僻,没有较大的公司整体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有的只是户与户之间的短期行为,口头约定,流转时间、流转经营范围等没有明确规定。土地流转后,有的擅自改变了土地用途引起对方不满;有的刚刚对土地进行了投入,被流转方又要收回,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数不胜数。
二怕流转公司无实力,担心流转费用无保障。近年,大量资本下乡搞土地流转。一些大的公司有雄厚资金和地方政府支持,农民比较放心。但有的流转方只是近村或本地的农民,他们的实力一般,有些是以合作社形式成立的,其流转土地的目的就是以土地作为资本申报项目以获取贷款。对这样的流转,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流转费用难兑现。
三怕流转土地改用途,担心粮食补贴不发放。有些流转出的土地被种果树或挖鱼池,农民担心不种小麦、玉米、水稻等常规农作物,“粮食直补”不发放怎么办?
四怕土地流转没事干,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这类情况主要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年龄在50至65岁之间,外出打工已经没人要。把田地给别人种,一是心里有一种空落感,二是一年每亩500元左右的流转费太少,自己种每亩也能收入上千元。
五怕流转土地被抵押,担心流转土地遭没收。土地被企业流转后,农户担心这些企业不是以种田为主,而是变相圈地、建农庄,搞养殖场,然后向上级立项并以此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农民担心如果流转企业一旦破产或经营不善,抵押的土地被银行或债务人没收,农民到哪去说理。
六怕流转时间年限长,担心流转到期难回收。流转双方签订合同,一般时间都在10年以上,农民担心流转时间太长,到期后难以收回经营权。一些流转方在流转土地上建有房屋,栽有名贵树木,其价值难以核算。若合同到期,流转方以经营损失、建筑物拆迁补偿、树木迁移补偿等种种理由不愿退出,农民作为弱势群体,难讨说法。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土地流转中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要有序流转。所谓有序流转就是依法、自愿、有偿,最主要的一个是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因为地是农民的,是承包农户的,流转不流转,什么价格流转,流转多少时间应该由他们说了算,流转的主体是农民,不是干部,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韩长赋认为,土地流转也不是越快越好,土地的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土地作为要素需要流转,农民种地要一定的效益,需要一定的规模,所以我们要鼓励土地有序流转,要扶持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为什么说不是越大越好,不是越快越好呢?第一,流转要和当地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出去多少相适应。第二,要和当地的技术装备水平相适应,包括农民的管理水平,第三要和社会化服务的程度相适应,不然的话可能就成为规模不经济。所以,我们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人为垒大户,不能搞强迫命令,我们有序地引导流转,合理地实现它的规模,不要走弯路,如果是求急求大,可能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