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娃娃”们的抗争

2015-12-27文_高

廉政瞭望 2015年13期
关键词:瓷娃娃嘉嘉病友

文_高 欣 马 兰

“瓷娃娃”们的抗争

文_高 欣 马 兰

一次,辰辰去家附近的大超市,因为无障碍设施不便,辰辰请求保安推她一把被拒,又折回商场服务台求救再被拒。她选择了向政府部门投诉。最终,超市在每个出口都配备了为顾客提供帮助的服务员。

瓷娃娃绘画作品巡展历时半年,图为活动结束后,爱心认购者领回属于自己的作品并和小作者浩天合影。

嘉嘉第一次见到大海,是在去年的大连海滩上。之前,18岁的她生活在广东东莞,一次都没见过海。

她是一名成骨不全症患者,有着漂亮的大眼睛和瘦小的身材。一种被称为“瓷娃娃”的罕见病,让她在家里和医院度过大部分时光。

去大连看海,是她去年参加的一个“自立生活”项目的毕业旅行。与残障人士及罕见病患者多在家养病不同,如今很多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维护一名残疾人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民政部长“站台”的公益行动

在北京的8个月里,大部分时间,嘉嘉通过做客服赚生活费。在每周末的活动中,她结识了不少病友。她还找到中国人民大学的自考培训机构,考上了两年制新闻学专业。

当老师看见嘉嘉时,惊讶地问:“你可以吗?”“应该没问题。”嘉嘉回答。

但一些问题还是来了。“因为小时候经常被欺负,上学时我还挺怕的。第一周,学校无障碍设施的坡太陡了,我和轮椅摔了个四脚朝天。我就想,要是他们怕负责任,不让我上学怎么办?”

情况并非如此。同学们很快跑过来扶起了她,学校也没因此要嘉嘉退学。她和同学交流多了,也慢慢放开了。”

嘉嘉觉得,自己能走出这一步,得益于在“自立生活”项目中遇到的朋友。“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口’走出自我。”

该项目的承办方是知名公益组织——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2008年5月,该中心就开始为成骨不全症等罕见病群体提供服务,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专门造访“力挺”。

该项目创始人,同样也是“瓷娃娃”患者的王奕鸥渐渐发现,残障及罕见病群体除了身体、医疗等方面需求外,更渴望拥有生活的自主权。

没来北京时,嘉嘉只能“宅”在家里。“我老家在湖南,东莞几乎没有朋友。”在关爱中心的周爽看来,罕见病以及一些先天残障,往往从一开始就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个体长期依赖家人,个人独立自主意识缺乏、独立生活和社交能力较差。

而“自立生活”理念的核心,便是挑战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探索他们能否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

出行体验:“望梯兴叹”

“如果不以自立生活去倡导、去影响罕见病、残障群体,他们可能连与他人平等的机会都没有。”王奕鸥说。

围绕这个中心,他们将体验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和行动。现实中,后两个层面,许多罕见病病友是“缺席”的。

“比如地铁公司的无障碍设施不好,很多病友觉得,是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而看不到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社会造成的,所以他就不出门。”周爽说,

他们决定尝试着倡导改变。2014年5月17日的“助残日”适逢周末。上午,学员们来到北京东直门,准备体验从未体验过的瑜伽课。瑜伽馆位于一栋三层小楼的二层,学员要上楼,唯有依靠楼梯扶手或旁人帮忙。

午饭时,东直门地铁站旁的一家快餐店本是首选。向目标进发时,东直门交通枢纽外一圈的S形栏杆成了障碍。无奈,只能由身强力壮的摄影志愿者将病友抱进入口,再把轮椅从护栏上方运过去。

好不容易进了快餐店,大家却发现一楼没有就餐区,也没有能上二层的电梯。“看着这些写满各类美食的台阶,一个个‘请上二楼’的指示牌,心里涌上深深的无力和荒谬感。”参与活动的郭晓宇事后这样写道。最终,一行人只得选择另选别处。

当日活动完毕后,对于这次“无障碍出行体验”,有学员说:“我们应该经常出行,被听到、被看到,这样社会才会关注我们,知道我们也有娱乐、健身等需要。”

作为活动负责人之一,郭晓宇陷入了自责:“如果我提前走一遍吃午饭的线路,就不会遇到挡路的栏杆;如果我决定绕开老旧的地铁,就不会在地铁站里耽误时间……”

最终,她在活动报告中写下:“自责到深处,突然觉得哪里不对,那些障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选择避开,不等于默认了障碍存在的合理性吗?

“投诉女神”为权益而战

郭晓宇是北京人,心理学研究生毕业。第一期项目最让她心有余悸的,是场地难找。

“每周都要到处找,让学员和志愿者跟着到处跑,很不方便。”她说。

但对嘉嘉和许多其他学员而言,这反倒给了他们体验自立的机会。“满北京跑,从来没有这么跑过。”嘉嘉笑着说。

让嘉嘉更没想到的是,可以跑得更远。年底,一场盛大的毕业旅行在等着大家。从来没和这么多朋友一起出门的嘉嘉,和大伙一起到了大连。

“轮椅在海滩上特别麻烦,我就下来蹦跶着走一走。当时摄影师都惊呆了,说‘你疯了吗?’”

如今,她一边回味二十多分钟的毕业旅行纪念视频,一边评价着每个地方的无障碍设施:哪个特别好,哪个坡道陡很不方便,哪些设施用不了,哪些按钮够不着……

在这次长达10个月的相处中,嘉嘉和来自河北唐山的辰辰成了朋友。在家时,辰辰同样鲜有出门;难得出门,打车时还会被司机问“你都这样了,出来干啥”?

“一方面,罕见病患者及残障群体通常被认为是弱势的,是被救助对象。另一方面,群体中的一些人,又被塑造成身残志坚的高大全形象。使大众对这个群体、甚至群体对自身产生了片面的认知。”周爽分析。

辰辰则是另一种——有独立人格的残障人士代表。她喜欢呆在北京,自己租房、做饭、上班。“在唐山她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在北京,她觉得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郭晓宇说。

一次,她去家附近的大型超市,因为无障碍设施不便,辰辰请求保安帮忙推她一把,被保安拒绝。她又折回商场服务台求救,同样得到了拒绝。

最终,她选择了向政府部门投诉,直指商场服务没有做到位。最终,保安向她道了歉。也正因为她的投诉,超市在每个出口都配备了可以为顾客提供帮助的保安。

从那以后,再遇到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缺失,辰辰都会多次投诉、努力争取。她也因此获封“投诉女神”。另一方面,她也努力锻炼自己,上出租车不用别人抱了。今年6月,她与朋友结伴去了趟香港。

瓷娃娃关怀协会会长王奕鸥和病友冰心。

让周围人不因他们而惊讶

据统计,中国罕见病患者及残障人士总数已达900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尝试“自立”的重要性。

今年5月底,关爱中心专门举办了一期“自立生活”研讨会,请来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业人员交流经验。在这次研讨会上,“个人助理”的理念(即完全尊重残障人士的意愿来提供协助,而非简单的看护)让大家非常兴奋。王奕鸥觉得,这将促进更多病友自立生活。

她说:“有的(学员)回看了自己的家庭,对于家庭的幸福更加笃定;有的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对未来生活更有憧憬;有的成了志愿者,想把支持别人自立延续下去……”

嘉嘉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改变。“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特别是思想上。我选择上学,也算是进入社会后,向正常人过渡的阶段。但房租很贵,因为我只能租有无障碍通道和设施的。”嘉嘉租住在学校旁,小屋只有几平米,房租近3000元。

这些公益经历,给了郭晓宇许多感触。“我在想,怎样才能体现他们的主动权。比如吃饭时,我就会问他们想吃什么,我记下来统一去买。等我买回去,学员告诉我,其实你这样做还是代替我们去做事。”郭晓宇说,“他这么说特别好,说明他们已经有意识了。”

在此后的项目中,学习环节被设计成,学员和志愿者打乱分组,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这些人会凝聚成一种力量,去改变自己。”郭晓宇说。

而所有这些努力,在王奕鸥看来,不过是为了一个这样的愿景:“终有一日,我们能在大街上看到不一样的人,有坐轮椅的、有拄拐杖的……他们可以去上学、去工作、去结婚,这些人真实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周围的人不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惊讶。”

猜你喜欢

瓷娃娃嘉嘉病友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苹果改变了我的命运”——“瓷娃娃”屈万平的电商脱贫路
布娃娃的礼物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神经”病友
病友
泥娃娃和瓷娃娃(下)
布娃娃的礼物
我要我的“钓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