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生代艺术名利场
2015-12-26JennyZhang
Jenny Zhang
关注艺术品市场首先看哪里?引用《圣经》中的一句话,“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纽约,作为艺术品市场最大财富宝地之一,全世界的眼光都紧紧地盯在这里。
2006年,在纽约阿莫瑞展现场,主办方规定了三层准入规则,10CO美元门票当地时间下午5点进入,500美元将晚半个小时,250美元只能7点钟进入。然而到5点的时候,中午就被邀请进入的大批藏家、艺术顾问已经把热门的艺术经纪人团团围住,抢手的艺术品被销售空。当时的《纽约》艺术杂志记者马克·斯皮格勒撰写了长篇报道,面对似乎已经过热的艺术品市场,详细分析了它不可能暴跌的五条理由。
时间很快进入到2015年,正好就是好莱坞大片——斯蒂尔伯格的《回到未来》的这一年,未来已经来临。当年的艺术杂志记者在哪里?艺术市场真如预言所说,依然坚挺?
根基稳固的纽约艺术市场
目前纽约业内较普遍的看法是艺术品市场崩盘的可能性并不高,可以从市场根基开始观察。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资金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如此,更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及完善的市场贮备。
将时间翻回19世纪之前,艺术市场中心在巴黎。17世纪巴黎成立了最早的艺术人才培养院校,逐步形成严格的学院派体系,以展览、沙龙为核心,包括政府资金、赞助等形式的完善资金输出渠道为基础,使艺术家得以生存。于是,各国艺术家蜂拥巴黎学习交流创作——在这里崭露头角等于在整个西方艺术界功成名就。今天,凡是被载入史册有名有姓的优秀艺术家无一不出自这个“生存体系”,而与传统学院派的激烈抗争催生了新生代艺术的发展——现代艺术。艺术进入新的里程碑,艺术市场也在新生代的勃勃生机与社会经济发展中悄悄发生着变异。通俗讲,就是资金大户们热身加入了,这其中还有比美国更强劲的对手吗?早在照相技术被发明之时,当欧洲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利用新技术搞艺术试验创作时,如何平衡绘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时,美国人已经展示出天生的商业天赋,马上把技术应用于开照相馆。感觉就像那句诗:“冬天已吹起预言的号角,春天还会远吗?”注定着美国迟早成为艺术市场的后起之秀。
若说美国资金对视觉艺术的购买,从建筑、雕塑到画作,除去建筑、自由女神、环境雕塑等大件,只小件艺术品项就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著名的室内设计作品——凤凰屋,被美国人连屋子整个买走,如今安置在华盛顿。马蒂斯作品《享受生活》刚一展出即被美国女作家、收藏家葛楚·斯坦购买,今天我们可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巴恩斯基金会见到真迹。葛楚同时也是毕加索的朋友及赞助人,她和哥哥一起在巴黎驻留期间,收藏了包括马蒂斯、毕加索在内的,大量先锋艺术作品。凑巧的是还有一位家境显赫的美国人叫葛楚——葛楚·范德伯尔特·惠特尼女士,她的收藏不必多言,以惠特尼命名的艺术馆矗立在纽约曼哈顿,今年落成开放的新馆离旧址不久,充满工业、机器情结的新建筑,又是件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
继作品之后是人才,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政局动荡,各路先锋艺术家纷纷移民纽约,继续艺术探索之路,这里又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不一一细数了。快速扫描一下历史书,大略即知,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的艺术从之前散落于文本中的小黑体字、个别人,直接变为篇章的大标题、热热闹闹的艺术运动。
人才、文化、产品、资金,加之美国人运营商业的天赋,艺术市场水到渠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经历了10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
世界在变,市场在变
2015真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走入纽约旧旧的脏脏的地铁站,还没来得及狠狠嘲笑一番,抬头看到幅小小的崭新广告板:庆祝纽约地铁100周年,然后是一张从横交错复杂到让外地人几乎迷失的公共交通网络接驳图。一个能被使用100年的系统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它并不曾被毁掉重建,它一直在面对使用需求而不断调整升级。
艺术市场同样。看看世界两大艺术品交易市场数据,2014年5月,纽约市场实现艺术品总成交22亿美元;2015年10月,英国《电讯报》报道在为期一周的伦敦弗里兹艺术展,成交额达232亿英镑。而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从历史数据显示,在股市受到冲击时,资金反而会流向艺术品市场,高品质的艺术品价值稳定,属于中性货币。艺术品市场确实依然稳健,当然,稳健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前文提到的<纽约》艺术杂志记者马克·斯皮格勒,在2015年,已经是巴塞尔艺术展总监。当被问及2006年的报道,马克表示虽然并没有回首过去的文章,但显然他当时没有说错。而针对当今艺术市场,马克强调“世界在变,市场也在变”,他特别提到运作方式,因为曾经和他合作较多的一家纽约画廊前不久关闭,引起关于画廊是否依然具备经济前景的话题,马克认为只是市场变化,对运作提出不同要求而已。就像巴塞尔艺术展一样,随着市场变化调整步调,依然稳健。同时,积极介入艺术市场,以赞助、合作等形式支持艺术创作,以赢取市场更大关注度的商家,已不仅限于知名品牌,美国有些中型广告公司同样加入到此行列,放眼营销市场远景,因为他们能感觉到,未来总是来临得比心理预期快。
留心观察艺术市场,会发现还有几个动态值得留心,资金走向与人才调整。今年10月中旬伦敦弗里兹大师展预展期间,毕加索的孙女很意外地看到了母亲3岁时的画像,当然画并不属于她。这幅由纽约家族委托销售的毕加索作品,售价270万美元。然而,业绩并不理想。另有纽约经销商抱怨2014、2015连续两年参与弗里兹大师展,投资17.5万美元,回报是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相隔步行距离15分钟的弗里兹伦敦展,以销售20世纪末至21世纪作品为主,交易喜人,而类似现象反映在近期许多艺术品交易平台中。《纽约时报》、英国《电讯报》等几家英文报纸几乎同时从不同角度报道了这一现象:曾经是市场主力的传统历史题材画作以及早期现代大师画作交易呈下滑趋势,而战后现当代艺术作品交易在快速攀升,新生代进入市场视野。为发现新的艺术明星,有些经纪人直接进入艺术院校挖掘优秀作品。
艺术市场变化,职业人因时而动
价格飞涨、交易费用高昂,华尔街以及海外财力雄厚的新资金不断涌入,吸引着更多投资跳入艺术品市场。这些纽约艺术市场的快速升级及演变,导致了一些业内人才结构的调整。
专业人才涉及艺术市场环节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仅提一提近两年内表现突出的艺术顾问。一些来自佳士得、苏富比拍卖行以及金融业内的高管、专家,他们放弃之前的职位与高薪,摇身一变,成为藏家顾问,趋势之强劲使得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行都开始担心人才外泄问题。这些艺术顾问已不再是之前藏家和卖家之间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是逐渐参与到拍卖议价环节,成为艺术市场中的新族群。据说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一桩买卖可以将百万元顾问费纳入囊中,堪称新艺术淘金族。
艺术顾问本来是纽约艺术市场中一个很小众的专家群体,如今藏家数量激增,新加入的藏家需要领航者,帮助他们看清并不透明的艺术市场。于是扩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收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哈佛背景的艺术历史学者盖·本奈特拥有25年的艺术顾问经验,他说,“简直就像(淘金时代的)‘狂野西部,这里(艺术顾问领域)就好像一个热门的淘金小镇,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的‘矿工,大批的人现在都进来了。”新加入的艺术顾问都有优秀的学科背景,比如艺术史学,但是他们缺乏艺术市场的操作经验,还需要一个成长期。这其中又会引出一系列的新问题,新人与旧人的冲突,职业操守,行业规范等等。而这只是与整体市场相关的一个小环节的调整。可想而知,纽约艺术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是个多么庞大、复杂的运行体系。
虽然我们不能确切预知新生代作品的成熟,市场职业人的培育,藏家的投入积累是否又将是一个百年历程,但是纽约艺术市场清晰可见的持续不断的更新换血、调整培育是一个螺旋式升级的过程。
据多家媒体综合报道,中国市场的资金容量已经非常可观。根据优秀艺术拍卖行全球拍卖数据显示,中国北京交易量已经排名第三,紧随纽约与伦敦。然而正如前文所言,稳固活跃的市场庞大复杂,是一个可不断造血升级的运转体系。剑走偏锋或投机短视的发展,都会令人生疑,所以法国媒体会有舆论,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暴富族追逐高艺术品市场颇有批判之意。可以造势,却难以造市,良性市场只能基于各个环节积累发展后的水到渠成。越是辉煌的今天,越是隐藏着脚踏实地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