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欢、符合个人审美作为脉络
2015-12-26宗龙
宗龙
无论是“80后、70后、60后”藏家,首先每一代收藏的脉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80后更愿意收藏当代艺术,这与我们的父辈喜欢周春芽、曾梵志等艺术家作品不同。我们每年都会去画廊、博览会、拍卖场等,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和“70后、60后”藏家有差异。一方面我们在购买力、经济实力上与父辈有差距;另一方面我们的留学背景、人生经历、对当代艺术理解以及审美喜好的不同,这些对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上都会有所迥异。比如在我们人生体验中,在大的消费时代格局中,我们去理解抽象艺术的冲动更强烈,我们更关注视觉冲击力强的影像、Video、装置等作品。当我们购买这些艺术品时,的确是受西方话语体系引领,从全方位的艺术格局出发而作出的选择与判断。
我认为收藏的哲学或价值观体系应该是由美术馆来做的事情。作为我个人来讲,喜欢是放在第一位的,购买艺术品也离不开学识、人生经历等等因素。其次,我也关注投资价值,具有投资意义也是我收藏的关键因素。第三点,好的藏家是需要有收藏脉络的。我曾经看过不少藏家展,他们的收藏脉络是很清晰的。我与“70后、60后”藏家不同的是收藏更多元化,无论是抽象、观念的绘画,还是影像与Video都是我喜欢收藏的。
近年在艺术界中,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喜欢随波逐流,去追随市场热点让自己作品呈现某些特质,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艺术最首要的是需要触动感,其次艺术家的状态与作品要保持统一。有时候艺术家生活状态已经改变,但他作品还延续以前的风格,很少变化,前后两种生活状态已经改变却没有在作品上反映出来,那么这样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的。有时候看一些老艺术家的作品时,这种现象是最明显的,我能感受到他们无法超越自我的困顿。就像今年在佩斯空间看到的大卫·霍克尼的展览,他的作品与个人态度完全不一致。虽然作品采用新的模式,如果不是他这样有名气的艺术家,单从作品来说我认为是没有灵魂和触动感的。
再提到臧坤坤的作品,我和他认识比较早,最早接触他绘画中是有隐匿的追索气息的,这是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他的作品细节与他本人钻牛角尖的劲头是一致的,真的能看出他在用心去创作,而根本不在乎卖得好与不好。
我也收了很多上世纪90年代的行为艺术摄影,比如张桓,邱志杰、张大力的很多行为艺术,他们的创作是在当时格局下,表达出所发生时代背景与环境相吻合的观点,这是收藏作品的关键。
我个人收藏的脉络仍然是喜欢,符合我审美的作品,也是在我生活学习领域所涉及我人生阅历与情节相呼应的艺术作品。其次收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元的,只要是我认为好的作品,无论是传统水墨、书法都有涉猎,近期我对民国时期的印章也很感兴趣,我认为存在艺术价值的藏品就是好的。
比如早期传统领域中,石鲁先生的作品是在我喜欢的艺术家中排名前三的。他的作品是有时代前卫性与大胆性的,完全不受当时政局的影响,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创作的并敢于创作,纯粹地抒发自己、表达自己的作品。那些对观者讨喜的作品,一味追求符合藏家眼光而不是艺术家自己情感抒发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很多好的艺术家在创作时,从不考虑别人,完全的自我性。艺术品是个性化的代表,艺术定是拒绝千篇一律,拒绝平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