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小觑的“活化石”
2015-12-25本刊综合
本刊综合
现身了,终于现身了,时隔30年,动物界的“老前辈”鹦鹉螺再次来到人类面前,着实让人又惊又喜。在它出现前,仙女虾、龙虾花分别现身河北、湖南。
这几种生物看似不相干,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活化石”,又称“孑遗生物”,虽然是“老古董”,但我们不要小瞧它们了哦。要知道,它们经历了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大风大浪,都不是省油的灯。
鹦鹉螺和它的小伙伴
所谓物以类聚,作为有名的“活化石”,鹦鹉螺朋友圈里的小伙伴们也都是“活化石”的典型代表。它们时常调侃,看谁能成为最后一个灭绝的物种呢。
鹦鹉螺:载沉载浮5亿年
30年未见的老朋友鹦鹉螺备受人们关注,因为这资深“活化石”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一种动物,而且萌萌哒。
鹦鹉螺虽然名字是“螺”,但跟鱿鱼、墨鱼是远方表亲,同属头足纲。不过其他同门身上传承自软体动物门祖先的螺壳都已经退化了,唯有它们依然背着美丽的等角螺线外壳。
说起它们的历史,那可就长了。它们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就出现了,之后虽历经多次大起大落,但仍顽强撑到了现代。
鹦鹉螺因像鹦鹉嘴而得名,外壳光滑轻薄,表面是白色或乳白色的,随着生长不断形成充气的小空腔。通过调节这些空腔的气密性,鹦鹉螺控制自己上浮下潜,可谓现代潜水艇的祖师爷。
通过研究鹦鹉螺化石的螺壳生长,人们还原了不少古代月相的资料。可以说,鹦鹉螺是在用起落无常的生命记录着地球历史的风雨变迁。
5亿多年来,人们只见过它们两次。第一次是在1984年,第二次就是在今年7月份。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Peter Ward通过食物引诱,在Ndrova海岛海平面下152.4米~396.24米的水域进行摄影,才发现了鹦鹉螺。
Ward说:“我们想知道鹦鹉螺是否还生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但是除非我们亲自去查看,否则不知道答案。”
鹦鹉螺的生存条件很严苛,确实很难被发现,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小朋友们,现在你们认识了鹦鹉螺,如果见到了它们,一定要记得告诉我们哦。
矛尾鱼:陆生脊椎动物的师叔
要说陆生动物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泥盆纪时期一类极其奇葩的鱼。
这类被唤作“总鳍鱼”的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鱼鳍相当发达,有着强健的肌肉,而且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有管状的骨骼。这些鱼鳍最后演变成了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本来大家都以为总鳍鱼早就灭绝了,却没想到在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科学家偶然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发现了属于总鳍亚纲的活的矛尾鱼。后来人们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了矛尾鱼,20世纪80年代,矛尾鱼还从非洲被运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看来,这矛尾鱼不像鹦鹉螺那么低调,喜欢出来露露面,混个眼熟呢。
矛尾鱼呈长梭形,体表粗糙,头大,口宽,牙齿锐利,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食量小得惊人。按一般鱼算,一条重量约95千克的鱼每昼夜至少要吃几千克食料,而同样重量的矛尾鱼只要吃10~20克鱼肉就够了。
它们还是有名的夜猫子,白天安静地躺在海底洞穴中,一旦日落西山,便纷纷爬出来。
矛尾鱼虽然没有走上进军陆地的征途,却在海里熬过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基本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堪称“活化石”的典范。
如果说当年进化为两栖类的那一类总鳍鱼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山祖师,那么蛰伏至今的矛尾鱼就是师叔长老,在大海深处默默见证着脊椎动物门派的兴衰。
仙女虾:两亿年前来的“仙女”
史前强大的物种在忙着征服地球的时候被灭绝了,而看起来瘦小羸弱的仙女虾却从恐龙时代一直活到了现在。
仙女虾是小型淡水甲壳类生物的统称,因外形优美而得名。它们双眼呈黑色,浑身是褐色或浅黄色、浅绿色的,尾部像一把红色的小剪刀,腹部有十几对足,体长两厘米左右,习惯在水中仰泳。虽然其世代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多年,但个体寿命只有两三个月。
既然寿命这么短,它们是如何生存至今的?
这完全得益于它们异常强大的耐受能力。这些小家伙在干涸的湖底可以忍受长时间的高温烘烤与冰冻考验,是世界上已知唯一能被沸水煮而不死的动物。
而且,它们比沙粒还小的卵生存能力更惊人,能存活上万年,直到环境适合的那一天才孵化。有人做过实验,用100℃的热水煮沸仙女虾的卵,当水冷下来后,卵竟然还可以孵化。这是因为卵的外面有一层坚硬的保护壳,能隔热。
看来,仙女虾才是自然界打不死的“小强”!
目前,仙女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分布,在水田里比较多见。山东胶州湾地区的人们常把它们做成虾酱食用,因为其体内氨基酸含量很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甚至有海上“冬虫夏草”的美誉。
熊猫:萌萌哒“国宝”
熊猫有着圆圆的脸蛋、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爪子如刀般锋利,四肢发达有力,行走方式是典型的内八字。
它们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哪怕气温在-4℃~14℃之间,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每天除去进食的时间,熊猫剩下的时间多数在睡梦中度过。即使睡觉的时候,它们也很可爱。
别看熊猫很萌很文艺,却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数得上的“老资格”。它们家族的祖先始熊猫在距今800万年的中新世晚期就已有化石记录,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在50万~70万年前迎来了鼎盛时期。
经过几十万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和熊猫一同纵横华夏大地的剑齿象、剑齿虎和巨猿等伙伴们,如今都只剩下冰冷的化石,唯有熊猫依然在山林里任性地吃着竹子,淡定地卖着萌,颇有些桃源隐士的风范。
桃花水母:“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活在温带淡水中,通体透明,柔软如绸,无头无尾,外形像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中间长着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多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出现。
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你要是见到了,一定会被萌化的。
这可爱的家伙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尤其对水质要求极高,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其消失。可即便这样,它们这一类古老的腔肠动物还是从5.5亿年前艰难地活到了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它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过程记录着生物的发展历程,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了解和研究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目前,已记录的桃花水母有11种,中国有9种,都是世界级濒危物种。
古菌:真正的“旧日支配者”
古菌可能是最古老的生命体,在几十亿年前的太古代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是真正的“旧日支配者”。
这家伙虽然名字里带“菌”字,但和细菌除了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外,就没太多瓜葛了。
古菌有着极其独特的生化代谢系统,可以适应早期地球极为恶劣的环境。
今天,它们虽然实力不如细菌和真核细胞生物,丢失了大片领地,但在某些极端的自然环境下,比如类似早期地球的隐秘角落中,我们仍然可以一睹它们的尊荣。其中,一些嗜热、嗜盐、嗜酸、嗜碱的奇葩从容自若地躺在环境足以直接杀死其他生物的地方颐养天年。
古菌们这些独特的生化机制,使其成为了实验室里的大明星。科学家们如火如荼地对它们展开研究,古菌也走出过去,焕发新生。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它们可能会成为地球上最后消失的生物。
植物“活化石”来凑热闹
“活化石”俱乐部中的动物们相继露面了,植物们怎么还好意思躲着大家?它们都要来凑热闹呢。
龙虾花:形如龙虾
龙虾花这种古老的花形如龙虾,是湖南凤仙花、滇南凤仙花、黄金凤等十余种凤仙花的总称,一般生长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的山林灌木林下及水沟旁,分布较广,湖南的湘桂山脉和武陵源地区比较多见。
它们植株高约30厘米,花茎脆嫩,叶片呈锯齿状对生,夏日开花,有紫红、黄、白3种颜色。花朵一端有根卷须,花身上有不规则的花纹,柔嫩细长的花柄仿佛一根丝线穿插在绿叶下面。
早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龙虾花就在地球上蓬勃地生长着。后来,大部分地区的龙虾花灭绝了,一些存活至今的依然保持着原先的形态,潇洒地活着。
银杏:最后的贵族
银杏,是裸子植物门、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仅存的物种——这一串“银杏”是不是把你绕晕了?就是这一连串分类级别,揭示了银杏家族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寂寞。
想当年,银杏也是占了整整一个纲的大户。要知道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家族全绑在一起,也不过一个纲。
银杏家族最早出现在两亿多年前,在中生代时和恐龙繁荣一时,种类非常丰富,地理分布也广。后来家族逐渐凋敝,到了今天,就只剩银杏这一个独苗了。
虽然现在银杏只能茕茕孑立、孤芳自赏,但它优美的二歧状分叉叶脉在二叠纪以来的地层中留下了一路的美丽。
水杉:多才树
水杉存在的时间也不短了。早在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就纵横地球,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后,绝大多数已经灭绝,仅在中国湖北、四川和湖南交界地区残留少量至今,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主干笔直,树冠呈塔形,树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小枝下垂,叶呈条形,交互对生并排成两列,冬季与枝一同脱落。
它们喜欢在海拔1000米左右、土壤深厚、潮湿或稍有积水的山地安家,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0年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制造船舶、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
目前除原有林被保护外,国内外已广为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
桫椤:“蕨类植物之王”
桫椤又名“恐龙草”,跟恐龙是一个年代的哦,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多数桫椤被深埋在地层中变为煤炭,少数种类幸免于难。
如今,地球上的桫椤大多较矮小,从外观上看,有些像椰子树,茎直立、中空,似笔筒,顶端向四面飘垂着许多大且长的羽状复叶,婆娑可爱。把它们的叶片反转过来,我们可以在上面发现许多星星点点的孢子囊群。孢子囊产孢子,孢子成熟后如果落在适宜的地方,会萌发成一个很小的、片状的原叶体,然后在原叶体上长出一棵桫椤。
桫椤生性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在我国,只生长在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其中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桫椤比较集中,它们成片生长着,尤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