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三步走”
2015-12-25
到什么时候你才需要认真地考虑“该不该购买一辆电动车”
最近参与了一个关于新能源交通的研究项目,目标是为新能源汽车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让电动车顺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逐步替代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传统汽车,这是环保大趋势,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领域。
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就曾经跟一位读者朋友仔细讨论过“买一辆电动车的想法是不是有点天真”。当时电动车还是新鲜事物,而且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没开始摇号限购和尾号限行。记得最后我给他的建议是“先买一辆常规动力车用着,保持观望,8年之后再次换车,电动车就应该可以买了。”
现在看来,未来也没有那么远。仅仅5年过去,像宝马i3、特斯拉Model S这样成熟的电动车就已经列入《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车目录》,而且还能够享受免摇号、不限行的政策优待。按当初推测的,再过三年,电动车确实就可以买了。看来我的预测还算靠谱。
像很多新技术一样,我觉得电动车发展过程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作“应该用”,意思就是政府想办法鼓励消费者尝试电动车。这一阶段的氛围就是大家在最近几年感受到的——电动车话题的升温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消费者需要勇于尝鲜的勇气,还要有承受因车辆和设施的不完善带来种种不便的耐心。
第二个阶段是“可以用”,就是指厂商、政府、社会已经针对“尝鲜者”遇到的不便做出了种种改进,尽管技术仍然比较贵,但已经能够进入一部分人的生活场景了。比如经济条件较好的消费者,有可以安装充电桩的固定车位,甚至车库,并且家里还有其它车辆可以用来满足长途出行的需求。对他们来说,添置一辆宝马i3或者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就成为一种可选方案。而他们对这辆电动车的要求也会比较高:至少要在性能方面(加速,刹车,操控)达到大多数传统汽车那样的感觉。
第三个阶段就是“为什么不用”。我认为进入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不仅大型写字楼、商业中心的公共停车场都配有大量的充电桩,而且各个住宅小区里的固定停车位也都已经配上了充电桩。只有具备了这样“端到端”的硬件保障,将人们生活场景中的停车需求和电动车的充电需求完美融合在一起,消费者才能很自然地接受“为什么不用电动车”这样的购车建议。当然,电动车本身的性能提升也很重要,特别是电池,至少要做到1小时的快充能保证80公里的续航,即便不能达到加油站的那种速度,也必须保证人们在聚餐、购物之后不必担心回不了家。
其实即便进入了第三阶段,也还有一个巨大挑战,那就是价格。我觉得要想让人们普遍愿意购买电动车,那么相比同样动力性能的传统汽车,电动车的价格不应该贵过三成。我再次预测一下,汽车工业和电池技术的发展会在未来的8年内实现这个价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