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形式的时间简史
2015-12-25祝成明
祝成明
它们静静地躺着,看苍穹之上云卷云舒,日升月落,风雨变幻;倾听着清风吹过山峦,惊动了那些翠绿的枝叶;感受着季节的更替和嬗变,俗世的喧嚣和繁华。云雾氤氲、香火缭绕的青山绿水中,传来阵阵悠远、清澈的钟声,濯洗着大地上所有感应的心灵。然而,它们依然无声无息,丝毫不为这人间的天籁所感动。
它们,是一群早已消逝了生命状态的遗树。在全国首家古树博物馆——东莞观音山古树博物馆里,横卧着五十余棵古树,它们生长和遗存的年代可谓久远、漫长,最老的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帝时期的青皮树,最“年轻”的为距今200余年鸦片战争时期的古树。陈列的树种丰富多样,既有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特有的水松、青檀、格木等,也有反映我国南方气候冷暖变化的隆兰、青皮、青冈等。这些从岭南地区出土的古树,断断续续地拼接起一段从黄帝时代到尧、舜、禹、夏、商、周、秦、汉、三国、唐、宋、明,直至清末的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间链条,以集体力量展现了一部埋藏在岁月深处的、不为世人所知的岭南秘史,从人类浩渺甚至被掩盖的时间长河里,它们依然忠实的见证、记录并延续着中国几千年地下文明和地表文明的传承。
一场变故,它们在地下静默了几千年;另一场变故,它们从另外一个地方来到东莞观音山。斗转星移几度春秋,在幽暗的地下和苍茫的时间甬道里,它们留下粗壮的黑色躯干,用沧桑的印痕和斑驳的碎片,为“时间的本质和真相”,做了一次穿透性的注释和演示。这样的穿越过于彻底和残忍,5000年的时光顷刻间失去了重量。它们失去了“巍峨的云冠,清凉的华盖”,碳化在时间的长河里,只剩下遒劲、苍老的巨大躯干,沉静的姿态,墨黑的形象,凹凸不平、千疮百孔的皲裂外层。禅定之态,苍劲之美,沧桑之叹,悠远之韵,集于一身,散发着穿越时空之后的独特魅力和幽香,这其中隐含着多少时间的密码和历史的谜底?或许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生命是光阴的道路,肉体是时间的旅程”(袁仕咏的诗句)。面对一棵棵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古树,就是面对一个个生活年代不同、性格迥异的先人。站在它们的身边,低下头颅,凝神静气,屏住呼吸,我似乎能倾听到千年以前大地的心跳和气息,想象千年以前,它们挺立在岭南大地上的勃勃生机,粗壮、高大的身躯,丰缛的枝叶,撑起一片葱茏的绿荫和鸟语。它们经历了苍茫时间的岁月烟尘,见证了黄帝、黄帝的孙子颛顼、黄帝的曾孙帝喾、尧、舜、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诸葛亮、唐太宗、岳飞、成吉思汗、林则徐等伟大历史人物的鲜活事迹和是非曲直。太平盛世,世道昌明,则古树参天,浓荫匝地;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则伐树为车,焚林于烬。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经历者和哺育者,书写了岭南地区一程程筚路褴褛的漫长跋涉——茹毛饮血的贝丘遗址和蚝岗遗址;秦始皇的部将赵佗挥鞭南下,统一岭南;历朝历代珠江泛滥的洪水、席卷的饥荒、流行的瘟疫;远去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海水消退,隆起肥沃的沙田大地;燕岭上传来阵阵坎坎的采石声和“杭唷杭唷”的劳动号子,满载货物的舟楫穿梭在东江的波涛之上;陈益从安南引种的红薯从小捷山发芽,郁郁葱葱地生长,藤蔓渐渐缠满了整个中华大地;东莞可园里关不住的春光,一抹枝桠摇曳在泛黄的宣纸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历历在目;还有风调雨顺、蛙鸣嘹亮的丰年,短暂的盛世时光,和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歌谣和祈祷、幸福和苦难……在它们的每一个纹路、每一个皱痕、每一个节瘤和每一圈年轮里,都可以找到这些消逝的历史记忆和岁月回音。
树木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和兄弟,树木一直在关怀和注视着人类。我国五千年光辉璀璨的华夏文化中,树木用它特有的芳香和恩泽默默地呵护着我们的家园。古有轩辕柏、孔子桧、项王槐、书圣樟、李白杏、东坡棠、朱熹杉之载,今有中山松、主席栗、总理桂、小平榕之传,还有“佛树”“神树”“风水树”“祖宗树”等文化教化之说。一棵称得上古树的树木,往往和一座城市、一个村镇、一座山脉、一个庙观的历史相承载。它们的身上,讲述了一段鲜活的历史、一个地域的沧桑变迁和人居的悲欢离合。东莞观音山古树博物馆收藏的广东惠州罗浮山的水松就是一个例子。此水松为清代雍正五年(1727)酥醪观道长柯善智法师亲手栽植。《浮山志》载:“罗浮山皆山松,惟酥醪观前大池左右有水松二株,高十余丈,樱枝密叶,苍翠下垂若幡幢然,柯善智师手植”。这棵水松就是酥醪观门前右侧的那一株,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了。这是国内目前唯一有史料记载的古松树,见证了罗浮山几百年来的风霜雨雪和人文历史。
“活化石”“活文物”“地域历史的丰碑”和林业历史的“活资料”……这些溢美之词都是属于古树的。它们记录了山川、气候等环境巨变和生物演替的信息,刻下了降水量、地下水的年代变化,目击了当地的丰年、灾年及农民的喜乐和忧愁。每一棵古树都是一座值得研究的基因库,在其复杂的年轮结构中,记录和蕴含着可供我们发掘利用的信息和基因。科学家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树年轮的分析,可获得一部古代气候变化、环境变迁、水文状况、地质运动的编年史,还可以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古今中外,善待保护古树者比比皆是。 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不烧“种树之书”。清朝左宗棠“爱树如命”,所栽柳树,被称为“左公柳”。爱国将领冯玉祥在保护古树上,更是语出惊人:“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在国外,保护古树,更是摆上了重要日程。1984年,罗马俱乐部科学家强烈呼吁: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古树。印地安人警告:“等你把最后一棵树刨出时,你才知道,钱是不能吃的。”马六甲海峡群岛的人将开花树视为“怀孕”,树下禁止喧哗,不准烧火。亚马逊河流域市长办公室两棵古树破屋而出,“爱树如屋”……这些英明的举措非常贴近当今全社会的环保呼声,令人欣慰和尊敬。
人生百年,肉体易枯易朽。面对古树,我感慨万千,获得的岂止是宁静、感动,更是一种透彻和热爱。恍惚中,在东莞观音山古树博物馆,我看见一棵棵躺着的古树慢慢地站起来,抖落身上的烟尘,树皮开始滋润,泛青,冒出芽尖,抽出枝叶,开出花朵和鸟鸣。整个大地上都是一片片葱茏、葳蕤的古老森林,一阵风吹过,发出阵阵汹涌的涛声。
所有的历史都在东莞观音山的风中复活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