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千年的瓯江帆船
2015-12-25吴志华
吴志华
瓯江帆船又称木帆船、蚱蜢船、蚱蜢舟。瓯江木帆船的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远在晋代,永嘉(当时永嘉郡辖今丽水、温州等地)太守谢灵运在公元423年春天写《过白岸亭》:“拂衣遂沙垣,缓步入篷屋”。诗里的篷屋极有可能指的就是蚱蜢船。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游至两浙,曾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可见早在宋代或之前,蚱蜢船在江南一带已是常见的水上交通工具。
瓯江航道与水驿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瓯江沿岸的造船业和水上运输业不断发展,日益发达。古代处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和舟楫之便。因而从远古时代起,勤劳勇敢的处州原始居民——瓯越人(百越的一支),便选择这块土地作为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场所,孕育并发展了自己的文化。瓯江干流自龙泉经云和入境,由西南向东北贯穿丽水市中部,折转东南入青田,最后抵达温州。这一航线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通航,是丽水山区得以不断开发的源流。它的支流有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等。过去,这些溪流航道均可通帆船,在各个历史时期均起到过不同的作用。
丽水为古处州,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在漫长的交通发展历史中,瓯江水运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明代,明政府就在处州设立栝苍水驿,负责对瓯江流域通航的船只进行管理,同时也作为官立运营机构。明《栝苍汇纪·秩统纪》有详细记载:“栝苍水驿,驿丞一人,未入流,掌记;驿吏一人,馆夫六人,站船五只,水夫四十人,运夫三十人,马五匹。”文中记载的“站船”即为瓯江最常见的木帆船。至清代,栝苍驿置水夫一十四名,共工食银一百两,遇闰加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八厘,缙云征给。运夫七名, 共工食银五十一两,遇闰加银六两二厘,遂昌县征给。驿皂二名,工食银八两四钱三分,丽水县征给。
瓯江木帆船与航运
瓯江客运发展,瓯江中、上游通航木船,有据可考者,当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溯瓯江而历好溪;永嘉太守谢灵运也曾数度泛舟瓯江,赏游这里的山水,并在石门洞留下了摩崖诗刻。南宋诗人陆游由福州宁德县主簿调任京城临安编修官时,从福州乘海船到温州,然后乘瓯江小船经青田、丽水北上,途中写下了“喷薄三百尺,万珠落珊珊”这样扣人心弦的诗句;相传宋代叶适多次乘船往返龙泉至温州之间,他根据亲身体验,把舴艋船改制成硬篾船篷。从前,乘船的旅客大多是官绅名士和客商,平民百姓很少。抗战时期,浙江省一些省级机关团体、学校、工厂迁来丽水,相关单位的职员以及其家眷,由杭嘉湖地区逃难内迁的数以万计。各地商业及各种公务人等云集丽水, 或转往温州采购物资,水上客运异常繁荣。民国29年(1940)三月,许廑父(原《浙江商报》社长,当时为驻丽水的省建设厅机要秘书)、张天放(原《浙江商报》记者)、章达阉(原《浙江商报》 记者)、阙孔孙、王知毫等创办了丽青温交通船办事处,即丽(水)—青(田)—温(州)快船山公司,并设丽水总站及温州分站。为了适应客运形势,他们将大峃艇货船改装为客船,在两舷开了多扇气窗,设高低铺,限乘12人,随船船员4人,供应茶水膳食。客船每天早晨从丽水、温州两地对开1 次。两个月后,又增设了丽(水)—碧(湖)—松(阳)快船办事处,后改松(阳)—丽(水)—龙(泉)快船,置舴艋船20艘。同时,开行碧湖、大港头区间客班船。大峃艇客船也由原来的12艘增加到20艘。客船还和浙江省邮政局签约,每天为邮局代运邮件。
民国29年(1940)五月,丽水人詹凤友兄弟3人也组办了丽(水)—温(州)客船,置舴艋船60艘。此后有青田人杜某开办丽(水)—青(田)客船,置舴艋船 8 艘;温州人黄智琏开办温(州)—丽(水)客船,置大晰艇8艘;龙泉人刘芸芬开办龙(泉)—丽(水)客船,置舴艋船20艘;邱某开办龙(泉)—温(州)客船,置舴艋船30艘;苏州人贝人俊兄弟开办永(嘉)—丽(水)客船,置舴艋船20艘;松阳人叶某开办松(阳)—丽(水)客船,置舴艋船 8 艘。各线客船总数达200余艘,除松(阳)—丽(水)客船停泊在小水门外,其余均集中在大水门。由于客船太多,客源不足,加上各单位调度欠当,船户纷纷私自揽客承载,秩序混乱。
民国34年(1945)八月抗战胜利,省级机关、工厂纷纷回迁杭州,在丽水开办客船的许廑父、章达庵等先后返杭,客船业务改由丽水当地人办理。民国35年(1946)以后,水上客运萧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丽水仅留十几艘小客船。
1953年10月1日,丽温公路修复通车,大部分旅客改乘汽车,客船组织转为货运。但在瓯江发洪水时,丽温公路水东、船寮等低水位桥梁被淹而不能通车,金华至温州的乘车旅客,需在丽水中转水路。20世纪60年代,管理部门采取“疏浚挖漕为主,筑坝导治为辅”的方法,对中、上游干流河床进行了整治。1969年12月,组成温州港航道整治指挥部,共进行了五期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因河底为中粗沙,沙波经常受潮流影响而摆动,治理成果还不稳定。改革开放后,中、上游地区公路交通发展很快,对航道改造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上山林过伐导致水土流失,造成航道淤塞,碍航、断航屡见不鲜,许多物资被迫弃水走陆。中、上游通航里程已从1949年的900多公里降至344.5公里,除龙泉溪、大溪、小溪外,松阴溪、宣平溪、好溪均已相继断航。
瓯江货运发展丽水最早的货运记载,可见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三月宋太宗“从转运使张齐贤之请,诏处州岁市铅锡六万斤”之条文,该批物品由瓯江漕运至开封。丽水山区土特产丰富,水运出口货物以竹木柴炭、粮食、茶叶、药材、水果等为大宗,进口货物主要是食盐、水产、南货、工业品等。清至民国时期,丽水各县运往温州集转海运的货物以土特产居多。据温州瓯海海关出口运量记载:毛棕盛产于处州,清光绪六年(1880)即有1183担(每担合60.453公斤)出口,价值4000多海关两(每两折合银元1.50元),以后逐年增加。endprint
民国初期,瓯江上航行船只有8000艘,到达永嘉终点的船只日均250艘,民国2年(1913)运量达4323担;光绪六年(1880)牛皮开始列入海关统计,时仅29担,民国五年高达2353担;木炭出口一直持续不断,民国7年(1918)达35721担。在出口的特产中,茶叶名列第一。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许多地方交通阻塞,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被打乱,内地所需物资供应困难,而温州港还可以航行至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和温州港运输密切关联的瓯江水运也保持不衰。“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日本海军对我国沿海实行封锁, 严格禁止中国籍船舶行驶,但是许多外国商船尚可继续航行至温州港。据瓯海关统计,民国27年(1938)行驶至温州港的外籍轮船共达 80 余艘,进口的洋货主要有白糖、石蜡、颜料、皮革、煤油,柴油、橡皮制品和金属及其制品等; 进口的国货主要有棉纱、布匹、针制品、卷烟、药品等。这些进口物品运抵温州后,大部分通过瓯江运输供应抗战后方。其运输线路是:从温州以木帆船运至丽水,再从丽水经公路至金华衔接浙赣铁路。民国31年(1942)日本侵略军占据金华后,浙赣铁路被切断,温州—丽水—龙泉的水运航线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通道。 瓯海海关 《民国三十二年第二季度温州贸易报告》载:“沿瓯江上溯至丽水、龙泉,以后沿公路经福建浦城、建瓯至广东曲江,再沿粤汉铁路至湖南的衡阳、 长沙。”瓯江成为当时我国抗战大后方物资供应的重要运输线。由于丽水具有水水转运、水陆转运的优越条件,城关镇大水门成为浙南商品流通的重要中转商埠, 为水运服务以及与水运密切关联的行业应运而生,大猷街和大众街就有大小运输商行14家。四川、广西、江西、福建、温州等地大批客商纷至沓来,进行贸易活动,大水门溪滩上待运商品堆积如山,木帆船运输盛极一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温州沿海岛屿尚未完全解放,海运因遭到敌方骚扰而不能畅通,丽温公路又未修复,温州、丽水乃至整个浙南地区的土特产不能海运出口,人民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也受到影响。为了打破封锁,运输部门组织了温州—上海间的水陆运输,即温州—丽水线以瓯江木帆船水运, 丽水—金华—上海线辅以陆运。于是丽温间水运货物猛增,瓯江航区木帆船数量(主要是舴艋船)也急剧增加,1951年达到5000多艘,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了l倍左右。丽温运输大军为反封锁斗争的胜利和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瓯江中、上游各县公路尚未修复,水运仍然是本地交通运输主体。瓯江水运有木帆船5000多只,水运高峰季节,丽水大水门靠埠民船上千只。航运部门也加强了对航道的管理与整治。1952年,对龙泉溪的西滩、鸡母滩进行截弯取直,对雷公滩进行淘滩处理。1953年10月1日,丽温公路修复通车,此后温州港海运在武装护航下也逐渐恢复,温州至丽水水运物资减少,“丽水船籍港”木帆船(包括景宁、云和、龙泉、松阳、青田小溪在丽水登记并领取航行证件的木帆船)数量从1952年的1270艘降至1953年底的886艘。船多货少矛盾突出,交通主管部门考虑到船工生活,在货运月度计划平衡时,将部分海运或陆运的托运计划安排给瓯江木帆船运输。 1955年2月,南麂岛解放,海运畅通,温州至丽水上行水运货物除食盐外再度减少。但丽水和温州间的贸易往来,在水运运价低于陆路运价的情况下,木帆船运输仍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1956 年,丽水、云和、龙泉、松阳的船户在丽水成立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共有船只 650 多艘,年运量4万余吨,1958年“大办钢铁”期间年运量达5.7万吨,丽水县的大量砩石都以木帆船运至温州经海运出口各地。“文化大革命”期间,货物运输量显著减少,1967 年和 1968 年年运量分别为1.45万吨、1.76 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百业兴旺,水运货运量也大幅度上升,1984年至1988年的5年间达到28.29万吨。
20世纪60年代,有关管理部门采取“疏浚挖漕为主,筑坝导治为辅”的方法, 对中、上游干流河床进行了整治。1969年12月,组成温州港航道整治指挥部,共进行了五期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因河底为中粗沙,沙波经常受潮流影响而摆动,治理成果还不稳定。1980年后,中、上游地区公路交通发展很快,相比对航道改造的投入较少,加上山林过伐、水土流失,造成航道淤塞,碍航、断航不断,许多物资只得弃水走陆。中、上游通航里程已从1949年的900多公里降至344.5公里,除龙泉溪、大溪、水溪外,松阴溪、宣平溪、好溪均已相继断航。20世纪90年代后,丽水至龙泉、丽水至松阳两条航道均不能通航, 唯丽水—温州航线尚畅通。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动船取代了人力木帆船。
帆船制作技艺
瓯江帆船两头尖,呈木梭形,又称之为麻雀船、舴艋船。制作一条木帆船要经过设计、制材、木工、漆工等多道繁复的工序,精湛的木作技艺渗透在每一道工序中。
瓯江上游滩多水急,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瓯江帆船特殊的结构和造型特点。
一是底部狭小。帆船船体小而轻,适应在瓯江上游特殊的航道和地理环境中航行, 特别是在瓯江上游的浅滩和溯水行舟时更能体现其造型上的优势。遇上浅滩时,其他船型除用人力拉纤外,有时船夫还要下水推行,甚至抬船才能通过,帆船却得益于独特造型,能在瓯江上游自由通行。
二是用料实在,工艺精细。帆船榫卯结构科学合理,牢固耐用。
三是独特的土桐油工艺。船体用木料制作而成,上油后能保持材质的自然美。
四是风帆的设计。为适应瓯江上游较为险劣的行舟环境, 根据舟身大小、 宽窄,定制风帆,做好技术上的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