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现状分析——基于社会分层视角
2015-12-25李留东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李留东(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本文将曾在全国大型比赛获前3名、亚洲比赛前6名、奥运会和世界级比赛前8名的专业运动员称为精英运动员。此群体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典型代表,为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对其退役后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一直是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有的退役运动员成为“搓澡工”[1],有的“摆地摊”[2]“街头卖艺”[3]等,但退役运动员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总体就业情况究竟如何?本文从社会分层[4]的视角,调查与分析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退役精英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走访、网络搜索、观看传记与电视访谈节目等途径,对我国退役精英运动员的就业相关情况与资料进行了为期3年的收集与整理,共获得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86名退役精英运动员的相关资料。
在社会学研究中,研究样本精确度(置信区间)允许误差的范围为1%~7%,依据95%置信水平下不同抽样误差所要求的样本规模,当误差为6%时,所需的样本规模为277[5]。本研究的样本量为286(误差小于6%),符合社会学研究的要求。鉴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笔者无法对其进行严格的概率抽样,只能对其进行立意抽样。中国竞技体育历来是“阴盛阳衰”(据统计,在所有奥运会冠军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3.68%与56.32%),因此,所抽取的女性退役精英运动员多于男性。体操类、重竞技、小球与游泳类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故在这些项目中抽取的人数较多,而田径类等弱势项目中的样本量相对较少(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人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Sample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类型与途径目前我国精英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方式主要有两大类(退役后进入高校深造而暂未就业的精英运动员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一类是体制内安置,另一类是体制外自主择业[6]。
2.1.1 退役精英运动员的体制内安置 精英运动员退役后的体制内就业安置(指令性安置),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给予的指令性安置。其通常做法是对曾获得优异成绩(如国际大赛前3名、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个人冠军或集体比赛前3名等)的运动员,退役后由政府指令性安置到有空编的事业单位就业。照此规定,286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大多数符合指令性安置的条件,调查发现,由政府部门指令性安置的有181名,占63.3%。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分析,体制内安置的退役精英运动员的职业地位主要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与办事人员阶层,所占比例分别约为22.1%、69.1%与8.8%。
2.1.2 退役精英运动员的体制外自主择业 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于实行运动员基础和成绩津贴的退役运动员,可选择自主择业,并享受一次性经济补偿。在本研究286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有105名属于体制外自主择业,占36.7%。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其职业地位除农业劳动者以外,其余9大阶层均有分布,其中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41.9%),其次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占 16.2%),而产业工人最少(占1.9%)。
2.2 我国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职业地位在286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地位跨度较大,上至行政官员下至无业、失业者,具体职业有几十种之多。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除农业劳动者阶层外,其职业地位横跨9大阶层。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最大,约为59.09%,其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15.03%)、办 事 人 员 (9.09%)、个 体 工 商 户(3.15%)、私营企业主 (2.80%)、商业服务人员(1.40%),所占比例最少的为产业工人阶层(0.70%)。此外,还有17名(5.94%)退役精英运动员处于无业、失业与半失业状态。
进一步分析发现,已实现再就业的269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在体育行业内就业的有216名,占80.30%,体育行业以外就业的有53名,占19.70%,表明退役精英运动员在体育行业内实现再就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在体育行业内就业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最多,有147名(68.05%);其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有40名(18.52%);再次为办事人员 20名(9.26%)、个体工商户 4 名(1.85%)、私营企业主 3 名(1.39%)、经理2 名(0.93%)、商业服务人员与产业工人0名。147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职业为教练员与大学体育教师,其中教练员有132名(89.80%),大学体育教师有15名(10.20%)。40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均为体育政府部门的行政领导。在53名体育行业以外就业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大多数为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与办事人员(合计比例为73.58%),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最大(41.50%),其具体职业为演员、歌手、电视节目主持人与自由职业者。
2.3 我国不同性别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总体而言,男性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后所获得的职业地位较多地优于女性。在123名男性退役精英运动员中,职业地位在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阶层(社会上层与中上层)的有105名,约占85.4%;在163名女性退役精英运动员中,职业地位属于社会上层与中上层的有123名,约占75.5%。处于无业、失业、半失业状态的男性有4名,约占3.3%;女性有8名,约占8.0%(表2)。
表2 不同性别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一览(n=286)Table 2 Re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etired Elite Athletes in Different Sexes 人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43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中,男性16名(37.21%),女性 27 名(62.79%),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相对于男女总体比例(男43.01%,女56.99%),女性比例仍高于男性,表明女性退役精英运动员从事体育行政领导工作的多于男性。职业地位属于经理人员与私营企业主的男性退役精英运动员比例高于女性,表明男性退役精英运动员较女性具有较好的自主创业能力。在169名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退役精英运动员有80名(47.34%),女性有89名(52.66%),相对于男女总体比例而言,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异并不显著。
2.4 我国不同来源地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表3反映出不同来源地退役精英运动员的再就业情况。从纵向看,来自城市家庭的175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绝大多数(148名)目前的职业地位为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阶层,合计比例为84.57%,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有5名,约占2.86%,相对于总体比例,职业地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相对较多,无业、失业与半失业者相对较少,而其他阶层差异不显著。来自城市郊区家庭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相对于总体比例而言,职业地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高,而无业、失业与半失业者的比例(20.00%)明显偏高。来自小城镇或乡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相对于总体比例而言,职业地位属于产业工人与无失业、半失业者的比例相对较高。来自农村(村落)的53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职业地位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的比例分别为 24.53%、15.09%、9.43%,均高于其在总体中的比例(15.03%、9.09%、5.94%),而职业地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与个体工商户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06%、1.89%)则低于其在总体中的比例(分别为59.09%、3.15%)。
表3 不同来源地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一览(n=286)Table 3 Re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etired Elite Athlete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Residence 人
横向比较而言,最大差别在于职业地位属于经理人员与私营企业主的退役精英运动员全部来自于城市家庭。在职业地位为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阶层的228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来自城市家庭的有148名(64.91%),城市郊区的有 15 名(6.58%),小城镇或乡的有 26名(11.4%),农村(村落)的有 39名(17.11%),与总体城乡比例(城市61.19%,城市郊区6.99%,小城镇或乡 13.29%,农村 18.53%)相比,来自城市的比例仍然偏高,来自其他来源地的比例偏低,而在无业、失业与半失业者中,来自城市家庭的比例最低。此种状况表明,来自城市家庭的退役精英运动员的再就业状况总体优于来自农村家庭者。
2.5 我国不同社会阶层背景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在286名退役精英运动员中,除未发现来自私营企业主阶层外,其社会阶层来源分布情况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占1.75%,经理人员占0.35%,专业技术人员占20.63%,办事人员占6.99%,个体工商户占8.74%,商业服务业员工占 5.24%,产业工人占37.06%,农业劳动者占 18.18%,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占1.05%。总体而言,具有较高社会阶层背景的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职业地位相对优于具有较低社会阶层背景者。在具有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与个体工商户社会阶层背景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其职业地位为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阶层的比例分别为 100.00%、100.00%、94.92%、90.00%、84.00%,而具有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与农业劳动者阶层背景的退役精英运动员获得的职业地位在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阶层的比例分别为 46.67%、74.53%与 73.08%(表 4)。
表4 不同社会阶层背景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一览(n=286)Table 4 Re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etired Elite Athletes with Different Stratum Backgrounds 人
2.6 我国不同运动成绩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表5反映出不同运动成绩退役精英运动员的再就业情况。在曾获奥运会冠军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目前职业地位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最多(占37.7%),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占36.1%)。在曾获其他运动成绩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职业地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奥运会第2~3名)74.1%、(世锦赛冠军)65.6%、(世锦赛第 2 ~4 名)71.4%、(亚运会、亚锦赛冠军)74.2%、(其他国际比赛前8名)60.6%、(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前3名)59.3%。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档次运动成绩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职业地位属于社会上层与中上层(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所占比例最大的为奥运会冠军,占90.2%,其次为奥运会第2~3名获得者,占88.9%;而所占比例最小的为全运会与全国锦标赛前3名获得者,占65.4%,其次为其他国际比赛前8名的获得者,占72.7%。上述现象表明,总体上运动成绩较为优异的退役精英运动员的再就业职业地位相对较为优越。除奥运会冠军以外,在其他各档次运动成绩获得者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处于无业、失业、半失业状态的退役精英运动员,即获得过同档次运动成绩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有的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或经理人员,有的沦为社会底层的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表明即使运动成绩相同,在退役后再就业的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
表5 不同运动成绩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一览Table 5 Re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etired Elite Athletes with Different Sports Achievements 人
研究表明,获得过相对较为突出运动成绩的精英运动员,退役后能够获得较为优越的职业地位,这是符合常理且得到验证的。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比作其再就业的资本,是影响运动员职业地位的首要因素[7]。为何获得同等运动成绩的精英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状况却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呢?经过深入分析后发现,1名奥运会第3名获得者本来是一所业余体校的教练员,因为自己所负责的运动队招收不到队员而目前处于无业、失业、半失业状态。在世锦赛冠军获得者中,再就业职业地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阶层的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阶层背景,或者从事小球类与游泳类项目;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为初中学历),从事体操与重竞技项目,社会阶层背景较低(均为农业劳动者与产业工人)。在世锦赛第2~4名获得者中,2名未就业者均因伤病缠身而无法工作。
在亚运会、亚锦赛冠军获得者中,目前职业地位属于专业技术及以上阶层的以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主,具有较高的社会阶层背景,且大部分人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多为大球类与游泳类;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均为初中文化程度,从事的运动项目为击剑与赛艇,社会阶层背景均为农业劳动者。在其他国际比赛前8名的获得者中,职业地位较高者具有上述档次运动成绩中职业地位较高者相类似的特点,而3名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均为田径类,其中2名仅有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且伤病在身。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前3名的获得者目前处于无业、失业、半失业状态,大部分主要是因为运动损伤导致身体残疾,并且来自农业劳动者家庭。综上所述,获得同档次运动成绩的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的职业地位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是由文化程度、社会阶层背景或者从事的运动项目不同所致。
2.7 我国不同文化程度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文化程度的高低对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大部分(60%)仍未实现再就业而处于无业、失业与半失业状态。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者实现再就业的职业地位普遍较低,大多数属于办事人员及以下的阶层。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状况稍有好转,职业地位较高者(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的比例(57.7%)高于职业地位较低者(办事人员及以下)的比例(42.3%)。在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目前绝大多数人(96.49%)职业地位属于社会上层与中上层(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退役精英运动员职业地位属于社会上层与中上层的约占88.74%,这一比例虽然小于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但在前三阶层(私营企业主及以上)中,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比例,前者(大学本科及以上)均明显高于后者(大专)。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7名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中,具有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者各占5名,而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名,看似与上述观点有所冲突。深入分析后发现,在5名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中,有2名是由于伤病与伤残无法就业,1名是由于无队员可带暂时失业,1名是由于回国后的户籍与家庭等原因而未能就业,表明这并不是文化程度的原因。在10名较低文化程度的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中,除4名有伤病外,其余6名未能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文化程度低;并且无业、失业、半失者在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中的比例(3.31%),远低于较低文化程度者中的比例(35.71%)。
表6 不同文化程度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一览Table 6 Re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etired Elite Athlete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人
2.8 我国不同运动项目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
表7显示,在各类运动项目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目前职业地位属于社会上层与中上层(专业技术人员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田径类65%、大球类83.78%、小球类89.74%、体操类84.09%、游泳类 88.57%、重竞技类69.23%、瞄准类77.78%、击剑类 77.27%、水上类69.57%。从中可以看出,小球类与游泳类项目的退役精英运动员绝大多数能够获得较高的职业地位,而田径类项目的退役精英运动员获得较高职业地位的比例相对最低,其次为重竞技与水上类项目。在各类运动项目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所占比例分别为田径类15.00%、大球类2.70%、小球类2.56%、体操类6.82%、游泳类0%、重竞技类5.13%、瞄准类7.41%、击剑类9.09%、水上类13.04%。可见,在田径类项目的退役精英运动员中,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水上类项目。
表7 不同运动项目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情况一览Table 7 Re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etired Elite Athletes in Different Events 人
2.9 我国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现状的深层原因通过对我国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城乡来源、阶层背景、项目类别、运动成绩、文化程度等是导致退役精英运动员再就业出现较大差异的直接因素。出现这种状况的背后又有着更为深层的社会因素,尤其是体制因素。依据运动成绩设定的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再就业类型与途径是现行竞技体育利益分配体制的直接表现。文化教育的缺失与体育行业内再就业居主导地位,是现行竞技体育培养体制的间接作用,反映出培养目标的单一(拿奖牌),而非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城乡来源与阶层背景导致的再就业职业地位的差异,则是现行社会资源利益分配格局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体现。
3 建议
加强社会体制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尤其是强化精英运动员的伤残、医疗保险体制与精英运动员中“弱势群体”再就业的保障体制改革。
创新精英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供多元化就业渠道。在推行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制度的同时,还要提供其他职业技能培训。具体方案为:相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机制,运动员在完成专业运动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非体育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职业技能。
政府与社会相结合设置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吸纳机构(企业)。具体方案有3种:一是政府扶持各地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体育产业公司,即“校办产业”,为退役精英运动员创造再就业机会;二是政府相关部门与一些大中型企业沟通,使其吸纳一定数量的退役运动员;三是相关政府部门鼓励一些企业(可参照广东省大型企业的做法[8])设立体育产业公司,为本地区的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对企业进行政策扶持。
精英运动员要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要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及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摆正心态,摈弃“等、靠、要”的思想;对再就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可过高,具有从基层做起的务实态度。
[1] 王凤娜.曾夺全国举重冠军女子当搓澡工 生活拮据[EB/OL].[2014-01-10].http:∥news.sohu.com/20060324/n242442948.shtml
[2] 天雨.马拉松冠军摆地摊谋生 运动员退役安置再聚焦[EB/OL].[2013-12-06].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7-04/12/content_782401.htm
[3] 陈小鹰.前体操冠军沦落街头卖艺 张尚武式悲剧症结在哪[EB/OL].[2014-02-03].http:∥sports.sohu.com/20110716/n313645023.shtml
[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5] D de Vaus.Surveys in Social Research[M].Sydney:George Allen & Unwin,1986:63
[6] 《人力资源开发》编辑部.何为体制内外人才[J].人力资源开发,2009(7):14
[7] 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45-49
[8] 薛留成,王亚立,郑文玲,等.大型企业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创新研究——对企业职工体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2006,26(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