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5-12-25甄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81
□ 甄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 100081)
1、前言
艺术体操项目在我国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培养模式。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集体项目获得了银牌,实现了第一次亚洲艺术体操运动员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的零突破。辽宁省的运动员身体条件与欧洲优秀运动员相似,在大赛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艺术体操项目引进中国以来,辽宁省先后为国家队输送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辽宁省艺术体操项目后备人才现状。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借助于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等查阅大量有关艺术体操方面的文献、书籍及各类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对辽宁省艺术体操有关部门发放调查问卷。
(3)数理统计法。
本文通Microsoft 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辽宁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竞技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体育天赋,经过系统训练后,可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艺术体操项目早龄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核心是年龄与技术水平的衔接。从我国艺术体操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来看,做好人才选拔的工作,注重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严格按照训练大纲系统培养是今后我国艺术体操项目能够跻身世界艺术体操强队的关键。
3.1、辽宁省参加青少年业余艺术体操训练注册运动员年龄结构
表1 辽宁省青少年业余艺术体操注册运动员年龄结构
由于省队的专业运动员都是从各俱乐部、各级各类体校的运动员中经过全面的测试选送出,所以业余注册运动员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各省竞技艺术体操的兴衰。经统计,我国辽宁省的艺术体操青少年注册运动员(19岁以下)共计70人,11岁以下注册运动员有20人,占总人数的29%;12-13岁有20人,占29%;14-15岁12人, 占17%;16-17岁8人占11%,18-19岁有10人,占14%(见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的后备人才数量并不客观,数量稀少。因此,应全面发展与普及这项运动。中国人口众多,是迅速扩大在训人口的有利优势,将竞技项目推广到大众体育中去。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实现在训人口基数的扩大。
6-8岁是艺术体操项目的启蒙训练阶段,也是学生文化课的启蒙时期,因而凸显出 “学训矛盾”。而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成才率低。所以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走更有保障的学习道路。解决“学训矛盾”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借鉴世界艺术体操强国的成功经验,推行“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2、辽宁省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役人数分布
辽宁省艺术体操注册运动员中,一线注册运动员有17人,二线注册运动员14人,三线注册运动员人数为0。“金字塔”结构的运动员后备人才储备模式是我国输送后备人才的有力保障,而艺术体操项目在辽宁省的省队中并未体现出“金字塔”结构的后备人才输送合理化模式,后备人才面临断层。
3.3、辽宁省艺术体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代表了运动员在本专项中的运动水平,辽宁省的艺术体操人才培养质量则能够侧面反映出该项目的发展情况。辽宁省现役艺术体操运动员中,国际级运动健将有5人,国家级运动健将18人,一级运动员2人,二级运动员0人。可以看出,国家级运动健将的人数最多,代表该省有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体操运动员,但一级运动员只有2人,人才的培养跟不上项目的发展,长此以往,会出现艺术体操人才断层的局面,不利于该项目的长期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辽宁省艺术体操项目后备人才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金字塔”结构。
后备人才梯队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金字塔”结构,全国及某些省市后备梯队出现断层。拥有一批高质量的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是该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必要前提。
(2)普及不广泛制约了艺术体操项目在辽宁省的发展。
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在各省的普及力度不够,辽宁省的艺术体操项目在我国虽然开展较好,但仍呈现不平衡的现象,抑制了我国艺术体操项目跻身向世界高水平强队的进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客观因素如:体育主管部门的政府倾向性、场地器材及经费的投入情况,教练员的技术水平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只有协调好主、客观各类因素,才能使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
(3)成才率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还有待提高。
从年龄上看,艺术体操属于早龄化项目,启蒙年龄为6-7岁,这刚好是孩子的学龄期。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希望其学习优秀,会随着课业的加重而放弃艺术体操的道路,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艺术体操的特点来看,它结合了古典芭蕾与诸多舞蹈元素加上身体技巧与器械配合,虽因“美”而吸引人,但更多的会因为“难”而使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世界艺术体操快速发展,成套动作的技术难度加大、国际赛事评分标准不断更新,在集体项目中更是要求有高质量的配合。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艺术体操成套编排风格为世界所接受,但惊险性与技巧性的缺乏拉开了我国选手与国外选手的差距。
4.2、建议
(1)扩宽生源渠道,提高在训人口基数。
利用新时期带来的机遇与人类对美的追求与艺术体操美的特点相结合,得到家长的支持并吸引少年儿童参加到训练中来。俱乐部、业余体校应当通过传媒、表演等途径宣传艺术体操,以提高促普及,大力宣传推广艺术体操项目,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参与到大众艺术体操训练当中,扩大在训人口基数,从而选出有艺术体操天赋的运动员进一步培养发展。例如借助媒体转播高水平艺术体操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体操项目,吸引她们加入到大众艺术体操的训练当中,培养出一批艺术体操爱好者作为艺术体操项目的传播者。
(2)解决好运动员退役后的深造问题。
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学历、高竞技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运动员的生涯虽然有限,但在有限的运动生涯中获得的训练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发挥自身长处,继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造,学习系统的教学知识、总结自身多年训练经验,为该项目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高校应当将招收优秀运动员的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进易出难”现象。
[1]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
[3]樊莲香,刁在箴.从世界艺术体操强队的成功经验谈中国队整体水平提升[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