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
2015-12-25陈仁华
陈仁华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扬州 225009)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扩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出现了持续增长,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如何解决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出现的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实践能力不衔接等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1.1 根据中职生年龄及物流行业特点,有必要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
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内部相对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中职学生毕业时年龄只有19 岁左右,心理和生理都不够成熟,难以适应企业高强度的劳动,人员流失率比较高。而高职学生毕业时年龄已达到21 岁左右,心理更加成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因此中职学生通过上高职不仅可以推迟就业年龄,使心理和生理更加成熟,同时能够相对稳定地面对社会和工作。
1.2 根据中职生今后个人发展的需要,中、高职教育衔接势在必行
中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薄弱,再加上中职学校培养的重点在技能操作上,导致中职学生进入企业后只能从事具体操作性的工作。而对于统计分析、综合管理等能力明显不足,影响其在企业内进一步提升;而高职生的理论分析、方案设计等方面明显要强于中职生。因此让部分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中职生跨入高职进一步学习,对于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1.3 面对高职生源紧张问题,中、高职衔接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从近三年物流专业高职招生情况看,生源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如果目前在校中职生选择中高职衔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的招生压力。
1.4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减轻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及其子女已不满足于接受中等程度的教育,尤其是劳动人才市场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客观上刺激教育追求层次的上扬。社会教育的增长需求使得构建向上延伸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与大众期待。所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搞好中、高职衔接,可使更多的中职毕业生能顺利升入高职就读,提高职业素质,延缓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2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措施
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不是一两所学校所能完成的,它是需要多方面合作的大工程。课程衔接体系的实施应该放在整个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进行思考,需要国家政策的制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几个主体共同合作,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课程衔接体系。
2.1 加强中、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中、高职物流专业衔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通过高质量教材的使用,保证学生及时地感悟到新知识、新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高职教材的统筹,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学者,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内容是中职必授或选修的单元,哪些是高职必授或选修的单元,然后在全国或各省进行统编及选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发效率。
在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上,应根据物流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适应的技能水平要求,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统一规划并分别建立可衔接的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表1 所示),减少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
表1 物流管理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一览表
2.2 编制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高职教师各自开展教学设计,编制相应的学习单元和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企业,即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及企业评价相结合。针对专业课程中每一个学习单元完成的质量与效率作出评价,侧重技能与态度的评价。
2.3 构建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职业技能等级的全面衔接
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技能的衔接,是职业技术等级的衔接。教育部、人社部应根据物流专业的发展,按照职业标准,确定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物流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很据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这样在职业教育体系内中、高职课程衔接才会成为可能。
2.4 实施学分制管理,中高职专业课程考核全面沟通
课程考核评价的沟通是课程体系衔接表现的一个方面,中职获得的技能资格在高职也应得到认可。教育主管部门要行文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要求,让学科学分成为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和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不仅是完成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职业学校能否办出特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职业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保证中、高职课程的顺利衔接。
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俗话说“师高弟子强”。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学历结构,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
其次要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实践型教育,而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企业实战经脸,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职业学校可以把教师送到对口企业进行短、中期挂职锻炼,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学校还可以从职业教育的特色出发,通过人才引进和学校自身培养等多种途径,造就一支“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对接的顺利实施。
再次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改进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学管理中制定和完善教师工作条例、教师课堂规则等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教学业务档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一个动态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体制,一方面,继续执行现有的教学工作考核方法,另一方面,以教师掌握的技能等级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两者结合,达到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中、高职衔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高职衔接确有拉动中职教育发展的作用,有利于中、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合理构建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可以减少两个层次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使中职毕业生拥有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1]郑蔼娴,朱守锂.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6).
[2]苏琬婷,刘奕.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4).
[3]唐国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59-61.
[4]康莹.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的开发[J].中国市场,2012(4).
[5]赵志群.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2(22).
[6]龚卫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J].职教通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