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体育活动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与利用

2015-12-25

体育科研 2015年1期
关键词:标准化空间功能

马 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所承载的人口数量急增,自然资源利用强度越来越大,环境承载超载。人口密度过高、住房拥挤直接导致森林覆盖率低、城区绿化覆盖率低、水域面积小和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人们可利用的城市空间相对萎缩。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城市空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指标,如何在现有的城市空间中合理布局和利用体育活动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人们的宜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1 体育活动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

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利用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与内容。“宜居是人们定居城市的追求,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现代城市应该追求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也是城市生态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活方式的社区化、活动范围的区域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社区化、就地就近的体育活动方式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城市居民绝大多数人采取就地就近的方式,在生活社区的周边从事体育活动。人们更多的在街头空地、街道边、树林河边、广场、闲置空地、停车场、废弃厂房等空间进行体育活动,人们日常的体育活动空间更趋向于社区周边的公共空间。这种活动方式多为临时性的、非固定式的,是在城市空间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对空间功能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而正式的、标准化的、大规模的体育场馆所能惠及的体育群体较少。居民周边城市体育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人们多种体育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在相对拥挤的城市空间中开展体育活动难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互补的有效途径。

2 体育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作用

2.1 体育活动空间是宜居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布局与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共空间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人类活动场所和信息交流系统,包括社交、休憩、休闲、健身、购物、饮食等各类社会活动。它是世代城市居民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归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它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生态化宜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与重塑。

体育活动空间是指具有体育运动场地、健身设施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进行各类身体运动、身体锻炼、运动休闲、娱乐和游憩等体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一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可分为标准和非正式的体育公共空间:标准型包括运动场、体育馆、体育健身中心、娱乐休闲综合体、健身公园、健身俱乐部等;非正式的包括社区健身路径、社区花园、人行道、街角空地、闲置厂房、街头花园空地、停车场等。无论是标准还是非正式的体育公共空间均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一部分。标准的体育城市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从事大型、标准化体育活动的场地与设施,可进行大型体育比赛、运动会、专业运动训练和集体运动娱乐休闲活动等;而非正式的体育城市空间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多数居民参与了在社区周边进行的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活动,弥补了标准化体育场地不能提供多种体育需求的不足,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作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体育将纳入到城市生活方式之中,而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体育活动空间将是宜居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优美宜居环境起到极大作用。

2.2 体育活动空间重新整合城市公共空间

体育是一种非生产性、非物质领域的社会文化活动。大众体育活动场馆设施的规划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是健全和完善城市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环节。城市中体育活动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空间多重功能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趋势,通过强化空间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整合空间的主体功能与次级功能,能够使城市空间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城市空间利用的组合化效应在体育活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这种需求具有临时性与潜在性的特点,因此,标准化的体育设施很难满足居民多样的体育需求。而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空间能够围绕居民的生活环境而建立起来,这样的体育活动空间具有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就地就近的特点,能够将体育活动空间与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居民喜闻乐见的非正式体育场地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逐渐被整合进居民的生活环境之中。显然这些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空间扮演了公共服务的角色,重新整合了不具有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为闲置的、非功能化的公共空间提供了二次开发的可能性。

2.3 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二级开发

标准化的体育活动空间为城市提供了大型、集体运动休闲娱乐的场地、设施,但是它所发挥的功能是固定的,一般不会改变。如标准运动场多用来举办竞赛表演、运动训练、集体体育活动等。标准化的体育设施供给是消费群体对体育活动的直接需求,具有极强的目标导向性与功能的趋向性。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直接用于满足不同的体育需求,不具有特定需求的导向性。因此它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一般不高,表现出极强的随机性、模糊性与适应性。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大多是城市中的 “失落的空间”。如人行道、特定时段闲置的停车场、高架桥下周边、废弃的厂房、开阔地、街心花园、河道两岸等。这些空间本来是属于城市的“反空间”的范围,不具有城市空间的功能。但这些“反空间”被用于非正式体育活动之后,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了其他城市空间不具备的功能。标准与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并非泾渭分明,没有交叉与联系,有时可以互换或交叉共存。如正式的大型体育设施可择时对社会开放,其主要的训练、竞赛和展演功能与非正式体育活动功能实现协调共存。由此可见,体育活动空间能够在保证其城市空间原有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功能开发,实现体育对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和再功能化。

3 体育功能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城市公共空间是由不同功能、不同等级、不同形态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构成了庞大的层级网络结构,分布在整个城市系统之中。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可将体育活动分为标准化和非正式两类。标准化的体育活动是以固定体育需求为导向,其服务对象是精英型赛事、专业运动训练及集体体育活动,空间相对固定,发挥着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可利用的功能。非正式的体育活动是人们经常参与的、临时性的,使用的场地与设施通常是与其他人共享的。这些体育活动场地原有功能并不是指向体育,而是人们对原有空间功能的二次开发,理所当然这些空间具有了体育的功能,如绿地、街头空地等。鉴于此,以体育功能为导向可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分为标准化的体育活动空间和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空间(表1)。

表1 体育功能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Table Ⅰ Urban Public Space Form with Sports Function Orientation

标准化的体育活动空间是由固定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组成,能够提供稳定从事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它主要以场地性体育活动场所为主,如体育运动中心、体育馆、运动场、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等。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比赛、训练、大型体育活动等对象,往往此类体育活动空间相对较大,甚至成为城市标志性场所,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等。

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空间是对现有城市公共空间暂时、临时性的改造,具有一定的物质环境条件的体育活动空间,能够提供临时性、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由于非正式的体育活动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只要能够在相对时间内提供一定的体育活动的设施与场地,就能成为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空间。因此,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主要特征就是:空间主要功能和二级功能同时并存,如公园、公共绿地以及经营时间之外的商场广场、停车场等。

那么,根据不同城市空间的类型与功能开发的潜质,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包括:工业闲置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教育用地、农业用地、防护绿地、河流湖泊、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空间等。

4 体育功能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模式

标准化与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空间并不是完全隔离开来,没有任何联系的,对于城市空间的布局来说,两者在功能层面上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以居住地为中心的体育活动空间是重点研究的区域,因为这些是居民们经常从事的空间,可进行自主性或者社会性的体育活动。这些空间提供了适合人们驻足、锻炼、运动、休憩的场所,小憩、玩耍、运动等大量的连锁活动随之展开,赋予城市空间更多的生气和魅力。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由各种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构成,体育活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了再次开发与利用。城市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空间按照不同功能的城市布局模式组合,共同构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区域。具体模式分类如下。

4.1 单核模式

这类体育公共空间集中在城市的某个区域,是大型体育活动场所的集聚地,一般是标志性的体育活动场所。如标准化的体育馆、体育场、健身中心、体育中心、奥体中心、体育休闲广场、运动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此类体育活动空间主要以场地性的单核模式存在,具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器材设施及活动内容。体育活动空间的功能较为单一,服务对象固定,满足的体育需求较为稳定。如城市的体育馆、体育场主要是提供专业的体育赛事、运动训练、竞赛表演服务,服务对象是专业化、标准化的体育赛事与训练队;大型的体育健身中心主要是提供群体活动的场所,面向的人群是特定的数量较大的群体,如大型的健身活动、千人健身舞、万人长跑、万人太极拳等活动;另外在现代城市中新兴了与商业综合体结合在一起的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综合体,此类空间的功能定位于商业的开发与运作,体育活动与商业活动紧密结合,体育活动多定位于商业性、经营性、盈利性的体育服务。此类体育活动空间在城市空间的布局是固定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已经明确了此区域的空间大小、功能定位,在城市的空间中具有标志性、符号性作用。

4.2 多核模式

一个城市中具有多个标志性的体育公共空间,其公共空间的体育功能具有高集聚性和复合性。城市规模越大,标志性的体育活动空间就越多,形成不同区域。如北京就是一个具有多核心体育活动空间的城市,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工人体育场、首都体育馆、东单体育中心、方庄体育中心等,这类体育场馆不仅提供大型的竞技体育服务,而且还面向大众提供不同的体育服务。

4.3 带状模式

这类模式的形成与城市自然环境机密结合,是因地制宜改造而来的体育活动空间,往往与城市空间其他功能同时存在,体育的功能是对此类空间功能的二次开发,如河流、海滨、道路、绿化带、公共绿地、道路等。此类体育活动空间是在现有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线性场地,沿着线性空间开展体育活动空间。带状体育空间能够将相对分离的块状核心体育空间连接起来,起着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因受到核心体育空间的影响,人们被吸引到主要途径的带状体育空间;另一方面,因核心体育空间辐射力度有限,带状体育空间可扩大其影响力的范围。带状空间和场性空间的有机结合,能够将城市的自然环境整合到城市的空间之中,有利于构成完善的城市生态空间。

4.4 网络模式

具有这类模式的城市,其内部体育活动空间没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呈网状分布,一般规模不大,并以居民生活的社区为中心,散落分布,如街头空地、街心花园、闲置空地、小区体育路径、高架桥下、闲置的停车场、商业空地、闲置厂房、仓库等。虽然此类空间的各个活动空间不具有内在的联系,或是其他城市空间规划的一部分,被称为“失落的空间”,但它却是居民们接触最多,体育活动开展最广的空间。由于距离小区与生活环境较近,易于开展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因此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体育需求,如健身、社交、娱乐、休闲、休憩等。往往此类空间布局散落在社区之中,不具有明显的空间功能,但如果将散落的空间点合理地整合到城市带状、核心模式的体育活动空间中,就能激发出网络模式空间不具有的功能,能够激发或产生对“失落空间”的再利用,并整合进城市整体的空间体系之中。如高架桥下,结合休闲步道、绿地等可部分设置体育健身器材供人们从事休闲体育活动。

4.5 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是以体育核心模式为中心,整合散落在各个空间的网络模式,以带状模式空间为纽带,将不同功能的体育活动空间整合进大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的模式。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城市和我国部分特大型城市均已此模式为发展趋势。

5 体育功能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大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城市是一个开放且相对封闭的系统,为了维持城市的运行与发展,它必须与其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是有限的,是与城市所拥有的资源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城市之中的空间必然是有限的,空间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展。城市空间的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空间效益的最大化。体育活动空间恰恰能够有效地开发空间的二级功能,实现空间功能的多元化,提高其利用效率。由于人们的体育活动空间主要分为标准化形态的体育活动空间和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因此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必须首先考虑两者的主要功能,同时要综合考虑体育标准化与非正式空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有限的城市整体空间中整合标准化与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的功能,使之适应各种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空间需要。

标准化形态的体育活动空间属于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它与城市的其他公共空间是相互联系、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宏观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为依托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也是一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空间发展对策。标准化形态的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在城市空间的总体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型体育场地设施或活动中心的建设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类项目如健身中心、体育场馆、商业体育综合体等必须与城市其他空间相协调。作为大型的体育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总系统的其他要素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总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服务体系、城市和区域功能划分等。鉴于此,标准化的体育活动空间必须与城市范围内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分布格局相一致。这就要求标准化的体育活动空间的设计目标必须是统一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框架之中,从总体上将体育活动空间整合进城市的规划之中,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因此,标准化的体育活动空间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过程相结合,设计规划成果以定性为主,多以政策和导向性规划的形式出现,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空间形态。

非正式体育活动空间取决于人们参与该项活动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体育人群的需求来确定活动空间的类型、功能和具体形态。而恰恰这种自发性、需求多样的体育活动方式正是城市居民大部分所喜闻乐见,参与程度最高的。因而此类活动,在时间、空间、类型上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需求。这就要求非正式体育设施的规划依据只能由社会认知和预测来确定?换句话说,政府或社会组织要提供什么样的设施、场地、活动空间等需要进行预见性的规划,并保证实施过程的可达性,必须对规划进行适时的调整与适应,并提供具体使用这些设施和场地的要求、使用范围、操作规范等。那么确定什么场所或空间适合作为非正式体育设施、场地,必须经过缜密的调查、规划与具体实施管理。

6 结语

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将正式与非正式的体育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与利用,能够实现体育空间与自然环境、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创造宜居生活空间的目标。

[1] 陈军,成金华.宜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J].今日浙江,2013,22:52.

[2]黄靖.无设施的体育——非正式体育活动对城市空间的利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08:20-22.

[3] 张鸶鸶.袖珍公园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2-10.

[4] 王家宏,任平,陶玉流,董新光.都市体育圈:背景、条件、意义和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8:1013-1015.

[5]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81-86.

[6] 王茜,苏世亮,苏静.社会地理学视域下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01:65-69.

[7] 常乃军,乔玉成.社会转型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重构[J].体育科学,2011,12:14-20,72.

[8]曲艳丽,杨朝华.城市综合体——商业对城市空间的整合叙事[J].城市建筑,2009,05:17-20.

猜你喜欢

标准化空间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标准化简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