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的绘画性及其发展探讨

2015-12-24司尚林傅晨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发展趋势

司尚林+傅晨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西方当代艺术的绘画性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绘画性发展史进行探寻,进而对当代艺术的绘画性内容进行阐述,从而来探讨当代艺术绘画性的发展和处境等问题,以期能探究出一些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当代艺术的未来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当代艺术;绘画性;发展趋势

“绘画性”是普遍用来描述或是阐述非绘画艺术的艺术门类其创作特征近似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我们通常所要探讨的,则是狭义上的绘画性。学者段炼认为:“所谓绘画性,不仅仅指具象的造型,而主要指作品的制作特性对人的综合感受和思维能力的启发,指艺术客体的制约性和欣赏主体的感受性两点。” 艺术家对待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感受,因此创作的作品就会有着很大的差距。在不同的时期,艺术的绘画性有着不同的内涵,也针对不同的艺术问题,如形式结构、绘画性、平面性以及手工性等。 西方当代艺术 “绘画性”与我国当代艺术的“绘画性”也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对西方当代艺术的“绘画性”的提出、特征和发展进行阐述。

1 西方当代艺术 “绘画性”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绘画的题材大部分服务于教廷或者贵族,绘画内容以神话和肖像画为主,随着贵族对艺术家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画家笔下的作品也越来越真实,渐渐的形成了西方古典主义绘画。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具有“写实”的特点,绘画内容与客观现实相似,人们能够通过绘画作品见到客观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绘画能够表现的也只有内容和题材,绘画的描述性、文学性以及戏剧性都没有得到表现。

摄影术出现之后,西方古典绘画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照片能够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所以绘画不再是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首次提出了“绘画性”的概念,这时的绘画性指的是摄影艺术中类似于绘画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代艺术的出现,对现代主义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生活中,表现为大众性通俗化和商业化文化,有向图像化过渡的趋势。图像化在广义上指的是传统绘画作品所有的形式;在狭义上指的是在现代生活中的绘画,如摄影、电视、电影、平面设计以及商品包装中的图像,这些图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被机器生产出来、被规范、被修改,然后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0世纪40年代之后,当代艺术的绘画性出现了新的变化,格林伯格开始强调艺术的平面性,他认为媒介是抽象艺术的基石,每门艺术都存在着不可替代性,都有自身独特的地方,而媒介就是决定这个独特地方的关键。绘画性已经向艺术性的方向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机械复制作品能够取代手工绘制作品成为发展的主流。有些人认为不应该只关注绘画艺术中绘画的方式和图像内容,应该要利用图像进行艺术创作。图像的诞生存在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它势必会成为发展的趋势,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说,图像资源比手工绘制的图画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人物认为后现代艺术中图像会逐渐取代了手工绘制的图画,图画性也会取代了绘画性。在波普艺术中,存在着绘画性和图像化共同存在的情况,如贾思帕·约翰斯的作品。图像化趋势带动了绘画作品的转型,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逐渐开始向后现代艺术过渡。由此可见,西方当代艺术“绘画性”的内涵是指由注重画面的形式结构到注重手工性的一个过程。

2 中国当代艺术的“绘画性”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同,我国当代艺术中“绘画性”的内涵也发生过巨大的改变。

建国后,我国的绘画形式也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绘画技术,并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国的艺术家们纷纷开始学习前苏联的古典主义写实绘画,作品以真实再现客观事物为目的,将写实作为了判断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当时的艺术家大都具有非常扎实的写实功底,能够重现真实的作品。“写实”既表现了当时社会艺术家对手工绘制图画的喜爱,又显示出他们对“绘画性”的喜爱。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开始重视绘画作品的形式美。当时的艺术家认为绘画性能够通过形式结构的美感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对西方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各个流派进行了模仿,并举办了多次美术画展。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怀斯风等各个艺术流派不再局限于模仿和借用,而开始对绘画风格进行不同的改变,因此引发了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当时中国现代化绘画中的“绘画性”也就成为了艺术家对绘画作品形式美、追求绘画形式结构的现代性或民族性的探讨。中国的前卫艺术不再只重视作品的精神传递,而是开始重视作品的“绘画性”。

80年代,我国人民对当代艺术有着不同的感受,曾就“自我表达”和如何看待“现实社会”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探讨,而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在探讨当代艺术的“绘画性”。90年代,世界向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格局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了向市场经济体之过渡的阶段,科技生产水平提高,经济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电脑、摄影机、录像机等开始进入到家家户户中,这些事物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欢乐的同时也使当代艺术发生了改变,机械复制图像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工艺。对于今天我国的当代艺术来讲,艺术开始辗转于新生代、装置艺术、政治波谱与玩世主义、行为艺术等各种前卫艺术思潮中。艺术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的单一,而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思想的开放造成了多元化艺术的出现,艺术家创作的空间也越来越宽泛。

3 当代艺术绘画性的发展探讨

中国当代艺术的绘画性跟随着艺术的发展在不停的变动,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艺术作品与大众文化联系较少、缺乏民族精神、人们对艺术的评价标准不准确等都是制约当代艺术绘画性发展的原因。艺术家们能够正视现实,批判现实,但艺术家在用这些作品影响着它人的同时自身也在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代艺术仍然很浮躁,不管是政府的艺术机构、美术馆的作品,还是民营的商业画廊的作品,都普遍缺乏有深度的、有凝聚力的作品,过于重视艺术的观念性,从而忽略了绘画性。

现如今中国当代艺术仍然在不断的探索。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写实,又不像西方古典主义那样注重关注三度空间,艺术家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今社会的“绘画性”是艺术家处于现实社会中,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慨,并通过作品表达自身思想;波普化的绘画性与直观性的写实方法不同,也与图式表达有所不同,它反对缺乏技术的图式,但又将写实主义的绘画性转变成为图式化的自我图像。

当代艺术作品的绘画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广泛的争论,但这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品对人的综合感受和思维能力都有所启发。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对当代艺术的绘画性都有不同的评价,并且人们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并不完善。艺术似乎并不具有好与不好的定义,有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的黑暗,也有艺术家用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不能因为艺术符合自己的审美就被认为是好的作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就不认同这个作品。艺术的好坏难以评价,但我们能够从艺术品中读懂艺术家向我们传达的内容。

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人们能够通过作品来感受美好、悲伤、痛苦和欢乐,一个优秀的作品能够感染很多的人,当代艺术的绘画性仍然需要不断的发展,艺术家要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与大众文化加强沟通和联系。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创作过程不仅需要艺术家的技巧,还需要他们的天分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当代绘画的观念性问题[J].文艺研究,2006(07).

[2]黄勇.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性”[J].美术研究,2010(01).

[3][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易英译.前卫艺术与通俗文化 -纽约的没落[M].石家庄市: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4][美]乔纳森·费恩伯格著,王春辰等译.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1.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上海市  200092

2.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201901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发展趋势
当代艺术看得懂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