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关进生活的笼子
2015-12-24刘东华
刘东华
第一次体验被关进笼子的感觉,是去深圳参观野生动物园。参观的车子是特制的,车厢是大大的笼子,几个人坐进去后,车子便从那些野生动物的生活区开过,其中有大型的食肉动物,如狮子、老虎、狗熊等,它们就在笼子外面,很悠闲地散步,休憩,偶尔抬头欣赏一下关在笼子里的人,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通过这一次,我对笼子的看法有了变化,笼子不仅是禁闭,还能给人安全感。
我曾经住在一栋四层高的老式居民楼里的三楼。开始时,整栋楼的阳台都是敞开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楼的住户用不锈钢管做成防盗网封住了阳台,美观又安全。但问题出来了,一楼有了防盗网,等于给小偷搭了梯子,二楼的住户也开始陆陆续续地把防盗网装了起来。而我在三楼,觉得小偷如果爬过两层楼上来,得有不凡的身手,他们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后来,四楼的住户也开始封阳台,装防盗网了。原因是楼上有一家丢了东西,没抓到小偷,据说小偷是从楼顶直接下到阳台行窃的。一栋楼,除了我家,上下的阳台都装了结实的防盗网,侧面看,整栋楼房像美女的身材,上下丰满,细腰,我处在“美女”的腰部,显得有些突兀。我决定也把阳台封起来。这样,整栋楼外观看起来就像一个很精美的金属笼子,邻居们隔着笼子打招呼,听楼外树枝上清晨的鸟鸣。
就这样,大家慢慢地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
无论城乡,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样的笼子。其实我们很享受这样的笼中生活,因为我们把属于自己的笼子外的生活,看成很多不安全因素的滋生地,就像参观一个野生动物园,感觉有猛兽在周围闲逛一样。我儿子在离家不到两公里远的小学读书,步行仅需15分钟,已经5年了,我每天的任务是开车接送他上下学,从自家的笼子里把他送到学校。关起校门,学校算是一个较大的笼子。放学之后,我再把他从大笼子里接出来,放学后玩耍的范围,也仅限于小区之内。小区,也是一个半封闭的笼子。于是,小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就没有捡钱包或扶老人过马路的机会了,写作文再抄袭这样的内容,显得很不真实。
除了有形的笼子,我们也悄悄在心里扎起了笼子。如果有陌生人敲我的家门,我会隔着笼子很警惕地和对方对话,他们可能是来推销保险的,收水费的,装宽带的,也可能只是免费让你试用一下他们新推出的洁厕灵。我们隔着笼子交易,是不能直接把信任的大门敞开的,先得弄明白,这有没有可能是门外人设计好的消费陷阱。
在路上,如果遇到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本来举手之劳的事情,却引起全民无休止的讨论,至今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真不敢轻易把手伸出内心的笼子,交给那个需要扶一把的人。
其实,我不知道生活里扎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密的笼子算不算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如果我们周围还有权力滋生的特权、腐败,还有压抑滋生的戾气、愤懑,还有野蛮对文明的破坏,还有丑恶、虚假对善良的欺骗,如果暂时还不能把这些可能的伤害,及时关在道德和法律的笼子里,那把自己关进笼子算不算一种民间智慧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