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维度下的文学想象
2015-12-24林一落
林一落
2015年7月,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传回冥王星的“真颜”; 同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宣布发现“另一个地球”。这些科技新闻掀起了大众对科学探索的热情。2015年8月23日,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随着刘慈欣《三体》的获奖,《三体》电影版的开拍,中国科幻文学由小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因此,2015年被视为中国科幻元年。
脉络
科幻热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脉络史/
科幻创作主题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而整部科幻文学史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在工业革命时期,科幻小说首先在英国诞生、发展。科幻小说的第二次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正好是美国崛起的几十年。在中国,科幻题材作品也伴随着国家的科技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历来有两大经典主题:一为星际旅行,一为生命智能。前者以宇宙为舞台,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广度;后者以人为核心,探索生命自身生存的意义。科幻小说可以基于科学的核心设定出发,比如《基地三部曲》的“心理史学”、《我,机器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等,然后构筑一个完整的世界,并且探讨生命、文明、机器、道德、时间、宗教、意识等接近哲学思考的问题。
科幻小说让人拥有一种走出去的冲动,它能让人正视自己的弱小和潜能,认清自己的局限和伪装。从你开始读科幻小说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应该有一个改变,就像河伯看见了沧海,青蛙跳出了枯井。科幻小说的意义正在于此,没有任何小说可以代替。(知乎)
【速评】可以说,科幻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有的人因此选择了航天事业,如今就在飞船的发射现场工作;有的人毕生致力于普及现代科学知识,以消除几千年来残留的愚昧和故步自封。
追梦
人物传
/姚海军:从伊春林场到《科幻世界》/
也许只有早年亲近自然的人才会对想象力维持一生的热爱。《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的童年是在黑龙江伊春林场一个叫“7.5公里”的小村庄度过的。村子四面环山,常有野鹿闲逛到窗棂下舔舐窗纸。
有一次,姚海军从数学老师那里得到一本《奇异的机器狗》,由此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美妙的未来机器,神奇的自动设备……林场冬夜异常宁静,姚海军常与伙伴们踩着雪回家。在那些嬉笑打闹或默默无声的夜晚,姚海军时常仰望头顶皓月,让想象任意驰骋。
1988年,姚海军带着童年的梦想创办了《星云》杂志。1998年,怀着将科幻文学推广到全国的雄心和抱负,姚海军来到成都,从《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基层做起,一直做到杂志社副总编。2003年,为了让年轻人关心宇宙、关心人类、关心未来,姚海军主编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如今该丛书已是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硕士的主要参考书目。
【运用点拨】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幻的热情,不仅是姚海军追逐梦想的动力,而且是刘慈欣荣获雨果奖的原因。他们对科幻梦想的执着使中国科幻作品得到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造就了许许多多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适用话题】仰望星空/热爱自然/追梦
题外搜头条
/是他发现火星有水/
2015年9月28日,NASA宣布发现火星表面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一重大发现的关键人物竟是一位“90后”的美籍尼泊尔裔小伙——卢恩德拉·奥杰哈(Lujendra Ojha)。
卢恩德拉·奥杰哈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质科学的博士生。如果看到他七八年前的照片,人们肯定不会把他和科学家、研究学者等形象联系到一起,因为那时的他留了一头长发,手中抱着吉他,疯狂地玩“死亡金属”摇滚乐。中学时代的卢恩德拉·奥杰哈不仅忙于精进自己的吉他技能,他还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研究平行宇宙,发明时光机,探索宇宙。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吉他明星,那么就一定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这是卢恩德拉·奥杰哈曾经的理想。
【微评】作为年轻人,我们在脚踏实地大步朝前走的时候,不妨仰望星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同是未来主流。青年的格局要大一些,再大一些,不管是在地球,还是在宇宙。(杨丽)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
NASA公布“火星有水”的大新闻,被全世界影迷戏称为好莱坞科幻巨作《火星救援》的预告片。该影片讲述了第一批前往火星执行任务的宇航员遭遇风暴,队员马克·沃特尼与团队失联后独自漂流在这颗红色行星上的故事。为了生存下来,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建造蔬菜大棚,改造漫游车横穿火星的红色荒漠。最终他成功地向两亿两千五百万公里之外的地球发出求救信号,一场全人类参与的“火星救援”由此展开。
《火星救援》是继《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后又一部以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并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
【微评】“无论如何,告诉世人,告诉我的家人,我一直在努力回家。”为了求生,《火星救援》中的男主角用精确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当前环境的制约,做自己的救世主,而不是一味地祈祷、懊悔、自责和惊恐。
速用佳作展示
科幻文学的春天来了吗?
杨兴东
中国作家刘慈欣这些年的科幻文学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一部《三体》被网友誉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世界高度”。此次摘得雨果奖,更是打破了多年来中国作家在此领域获奖的空白。然而,尽管刘慈欣个人成绩突出,但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科幻文学仍处于一种比较低迷的阶段,科幻文学的受众仍然较少。
科幻文学重不重要?答案不言而喻。还记得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当年他的一部作品《从地球到月球》,其中所提供的登月方案后来被一一验证。《海底两万里》中描绘的潜水艇,更比潜水艇的发明提前了一百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文学具有开辟道路的作用。而热爱科幻文学的群体,在科学上的前瞻性也强于其他群体。20世纪在科技领域起着先锋作用的美国,其本土诞生的科幻文学以及科幻文化,便十分浓郁。无论是科幻文学大师阿西莫夫描绘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还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影视作品《星球大战》,科幻在美国社会,可以说是站在高处眺望遥远科技彼岸的纹路。这也使美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浓郁的科幻文化氛围,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后辈前赴后继,崇尚科学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而从此次中国作家首获雨果奖来看,我们在科幻文化上的建设仍任重道远。尽管文艺是多元的,但科幻的小众地位却是不利的。打开互联网小说网站,最受年轻一代喜爱的是玄幻小说;打开电视,荧幕罕见国产科幻。一个社会的群体仿佛与科幻文化绝缘,由此带来的直接恶果是社会对科学的热情不高,学院下一代坐得住冷板凳搞前沿研究的学者也渐渐稀少。
由此看来,围观刘慈欣获奖,更重要的是看到国产科幻文学的狭窄空间,从而呼吁国人关注并拓宽科幻文学的道路,让科幻文学获得更广泛的传播空间,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诞生更多的优秀作者,也让我们的文化土壤得到改善,注入崇尚科学的基因。
(选自光明网,有删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