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滚滚进京来
2015-12-24蓝颖春
本刊记者 蓝颖春
习近平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江水进京后,一期工程年均将为北京送水10.5亿立方米,供给15个区县,供水范围将达6000平方公里,覆盖平原区90%区域。江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
“借水”一梦五十年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中国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调些“南水”到北方,这个共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问题不是“调不调”,而是“如何调”,比如从哪里调水?调多少水?走什么路线?供应哪些地区……为了回答好这些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长期的规划论证,整整用了50年。
早在1952年,在黄河视察的毛泽东就提出了从南方向北方“借水”的伟大构想。随后,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规划,并决定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库。1974年和1977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相继竣工,为实现“南水北调”构想完成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严峻。水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近两亿人口生活与生存的紧迫问题。伴随着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社会的广泛呼声,工程建设也经历了长期广泛而深入的科学论证,先后有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余人次知名专家、110多人次院士参与其中。最终形成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成为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研究成果。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山东施工现场同时举行。先行动工兴建的东线和中线工程是两条长度均超过1400公里的输水干线。其中东线工程需要建造一个当今世界大型泵站数量最集中的梯级泵站群,包括13个梯级泵站,使一路北送的长江水突破上下游之间65米的高程落差。中线工程需要完成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使原有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坝顶高程由162米增加到176.6米,坝顶长度由2494米增加到3442米;同时还要在几十米深的河床之下开凿两条超过3公里长的隧洞,从而使输水渠道穿越黄河。
南水北调通水初期,中线工程将每年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分配给河南省近38亿立方米,河北省30多亿立方米;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分别为10亿和8.6亿立方米。调水为输水沿线各省市带来战略性的水资源补充,将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状况,使长期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得以置换出来,并将遏制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的趋势。大运河部分河段将恢复通航,使这一古老的黄金水道重现生机与活力。
小徐向他的同事吹嘘我,说我曾上过电视台的一个鉴宝节目。他的同事听后,就一口一个马老师地叫我。小徐和他的同事抽了一根烟,就走了。我把他们送出门,本想一直把他们送到楼下,让老陈难堪一下,又觉得没那个必要,就回屋了。和老陈那种人是较不得真的。他只是喜欢多管闲事,并无什么恶意。
“四横三纵”总格局受益超2亿人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确定了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其中,东线是从扬州附近抽取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调取丹江口水库蓄水,通过开挖渠道经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然后在郑州以西用隧洞穿过黄河。穿越黄河后,调引的江水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西线调水,是在长江上游筑坝,通过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补水。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江河联系起来,从而构成南水北调“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东、中、西三条线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径流量的4.6%,大约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东、中线一期工程间接受益人口超过2亿人。东、中线一期工程实施以后,直接给沿线的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大大提高了这些城市的供水保证率。
据统计,目前南水北调供水区每年超采地下水76亿立方米,已累计超采12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后,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北方地区每年能够减少超采地下水5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北京市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超采问题。这是南水北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突出的作用。此外,还促使沿线省份尤其中线水源区加快了水污染防治,新增了两条绿色生态景观,改善了沿线地区的人居环境。
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有16%向农业供水,涉及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同时增加排涝面积260多万亩。中线工程还可在南方丰水、北方干旱时,向北方地区的农业应急供水。
南水北调工程为了保障工程永续利用,将实行成本核算,合理确定水价,工程将实施两部制水价。通过水价的杠杆作用,势必增强受水区民众的节水意识,带动受水区高效节水行业的发展。南水北调来之不易,各地通过宣传,让受水区人民充分理解调水的艰辛,增强节约的自觉意识,更有利于促进国家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五个不同
我国调水工程历史悠久。如京杭大运河、郑国渠,都江堰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调水工程更多,有东深供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额济乌等工程。与其他调水工程相比,南水北调工程有五个不同:
首先,是跨流域调水。现有的国内外调水工程,真正跨流域调水的很少。南水北调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不仅是解决水资源补给的问题,而且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的水网总体布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其次,长度不同。东、中线加起来长度近3000公里,长距离调水工程受气候的变化影响很大,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要求非常高。最后,水量不同。南水北调三条线共调水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东、中线工程又处于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中线还有跨渠桥梁1800多座,跨越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加在一起几千处,这也是技术上的挑战。
第三,以往国内外调水工程绝大多是单一目标,有的以农业灌溉为目标,有的以生活用水为目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则是多目标的,不仅是水资源配置工程,更是一个造福人民的综合性生态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受水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的能力,向沿线100多个城市供水,同时把城市侵占的一部分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偿还给农业和生态。在某种意义上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水资源安全方面的生动体现。
第四,以往的调水项目主要是工程领域,修渠道,建堤坝,搞工程,南水北调则不仅涉及工程领域,还涉及社会层面的征地移民、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及文物保护等。东线为满足调水水质要求,就安排治污项目426项,投入140亿元,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且取得初步成效,为全国其他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
最后,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世界性工程,建设管理的复杂性、挑战性都是世界工程建设中不曾遇到的。南水北调由150多个设计单元工程、2700多个单位工程组成,且建筑物种类众多,技术要求高,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例如:丹江口大坝加高,既要加高又要加厚,怎样保证新老混凝土连接、联合受力,国内外尚无类似工程实践;中线穿黄工程,如何从黄河底下复杂地层中开凿数千米的隧洞,承载内外水压,克服以往盾构施工尚未遇到顽石、枯树等,并保证隧洞不漏水。另外,南水北调技术管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从初步设计方案优化,到施工管理规范要求制订,在技术方案上面临着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博弈,既要考虑到技术上的必要性,又必须考虑在实施当中的可行性,倾听各方意见,兼顾各方利益。工程实施阶段,很多工程实践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需要深入研究和制订,并应用到施工当中去。
面对困难与挑战,中国的工程设计建设者们用一次次创新实践将其攻克,最终创下了工程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等多项世界纪录。
资料链接: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水源70%从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地区,汇聚至丹江口水库,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