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下)

2015-12-24李保民李恒世国务院国资委北京100011大连教育培训中心大连116023

产权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企业

◎ 李保民 李恒世(国务院国资委,北京100011;大连教育培训中心,大连116023)

3 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抓手,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全球产业大调整的机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是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以做强做优为核心目标,国家出资企业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两国两重一新一特”是推进国家出资企业改革发展的前提。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本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努力做到权力、责任和义务相统一。

结构调整是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开放,实现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的结合点。中国产业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内生的技术来源,大部分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缺乏自有技术、自主品牌,已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尚未从以价取胜转到以质取胜、以品牌取胜的基础上来,仍主要以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产业升级主要靠引进技术实现,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日仅为5%。尤其是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等主要依靠引进,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造成巨大的财富流失,更使中国产业升级失去了主动权和主导权。近年来,外资企业独资控股的倾向明显,大力收购我国行业的龙头企业;外资企业凭借规模、资金和技术优势,再加上优惠政策,对中国一些行业已形成产业控制,这种态势对中国相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压力和紧迫感。因此,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技术改造。这是国家出资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整合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全力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实施赶超战略。现阶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重处理好各种关系,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中国传统产业体量大、贡献大,吸纳就业多,要从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能脱离现有工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必须要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要在不脱离现有工业基础的前提下,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二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催生和发展新兴产业。既要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

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关系,要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产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产品质量,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升级换代,提高效益,加紧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促使企业改革发展走上长久之道。

四是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装备和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五是企业最应注意的是技术风险。目前的新兴产业均处于产业的形成期,各种技术路线都在探索当中,许多领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的不确定性与不够成熟,因此,企业应尽量规避新兴产业成长中的巨大风险。

六是企业投资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技术路径适宜沿着相关多元化的方向延伸,而千万不能再盲目“跟风”投资上项目,走高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在风电、光伏产业领域投资过剩的现象再度发生。

以跨国企业为载体,优化国际国内市场资源配置,打造现代商业模式,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大对大型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与培育,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一是支持行业优势企业跨国、跨地区联合重组,对企业之间以及集团内部的资产或产权无偿划转事项豁免缴纳所得税。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对企业集团实施合并纳税政策,提高集团整体控制力和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在融资服务、专项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

二是提高整合全球资源能力。树立立足全球配置各类资源的理念,创新国际化经营方式方法,实现在资源最廉价处开采资源、在制造成本最低处加工生产、在融资成本最低处融资、在市场需求最大处出售产品、在研发能力最强处开展研发,在全球最适合的地方开展运营。

三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中央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通过跨国并购取得技术,实现企业在全球利用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四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会建设,创新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构架、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完善重大决策、投资、购并、财务、购销、金融衍生业务等高风险领域的内控制度,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和长效机制,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全球配置。引进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国际化经营相适应、符合所在国文化特点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六是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增加研发投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发展国内配套企业,推动我国从全球加工制造基地向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转变。

4 以董事会制度建设为核心,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必然带来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而这种竞争则体现为具有雄厚实力的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因此,作为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国有企业则成为跨国公司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对象。为获取有利的竞争地位,国有企业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竞争新环境。

建立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跨国公司大扩张最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力,一个是以科技为前提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国有企业通过董事会的试点,对上,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下,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国企业的改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的治理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积极探索党管人才与出资人选择管理者的新路子,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目前中国仍然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经济规模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已有100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其中84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大而不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视野,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能力不足;国际化经营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组织框架、营销模式、管理模式不适应,缺乏国际化人才;研发设计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

5 以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突破口,深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国际国内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实际上就是以企业收入分配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全面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就是要让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深层次的源泉和内在动力,也是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完善劳动合同关系,改善人事竞聘办法,强化岗位工资制,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转为关键,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来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基础。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要特别注意推进碳排放、技术专利、信息等新型要素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形成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统一的财税政策。建立并规范全国统一的产权市场。要以国内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宗旨,尽快抓紧建立全国性的人才交流市场,培育形成全国统一的多层次人才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将出口产品价值链向境外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扩大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技术和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出口,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变革发展,中国国有企业改制改革不仅仅是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开放领域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政策法规更加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规则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建立现代政府。

一是完善对外资的管理和规制,建立严格完整和公开透明的审批程序。完善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建立产业安全保护机制。积极稳妥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提高贸易救济措施立案及采取措施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理顺出口退税环节的政策,将出口退税落实到位。改革“走出去”审批体制,建立统一的海外投资审批管理体系,进一步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赋予企业更灵活的投资决策权。

二是完善金融和外汇监管制度,放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增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利用外汇储备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控制国外资源能源。建立境外资源能源开发专项风险基金,支持企业境外资源能源勘探和可行性研究,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风险保障。

三是完善对外开放的机制保障,提高驾驭对外开放的能力。进一步改善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外汇管理等贸易环境,加强对重点出口市场的跟踪监测,及时发布进出口数据和监测预警信息。不断丰富和发展外汇市场产品,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市场工具。特别要注意防范美欧等发达国家借用国际贸易规则、双边多边机制以及国内立法对中国国有企业发难,组织力量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形成统一的对外口径和策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标准互认、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国行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扩大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海外经营联动协调机制,加强对国际化经营的咨询、评估、法律援助等服务。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要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多哈回合谈判等平台为基础和依托,推动建立全球与区域合作的新机制,积极开展多边、双边政府间对话及行业交流活动,加强与贸易相关方的沟通理解,减少贸易摩擦。加快推动承认中国市场化经济地位的多边谈判,尽快推动中国市场化经济地位的确立。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国企改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世界经济寻求新动力的历史转折点上,要有全新的考虑和规划,增强对国企改革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努力做强做优,创造世界一流。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