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15-12-24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生会情感语文

(河北省邢台县皇寺中学05400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刘立杰

(河北省邢台县皇寺中学054008)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为语文而教语文,忽视了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平台作用。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执行课标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教师必须按课要求,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利用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运用教材中的美文

文质兼美的文本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说教更有无与伦比的育人作用。如果教师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托,换个角度地推进,换种途径沟通,那么德育教育就是有血有肉,这样学生还是很乐意的接受的。

(一)抓住作品的写作动机或者写作背景

例如《最后一课》教材本身就是一首爱国进行曲,学生读课文时,如果想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一个学生你应该怎么做呢?起来直接反抗似乎不是明智之举,那么文中的很多细节就成了学生研讨的话题,比如教室里的字帖、比如窗外的鸽子、比如面对镇上其他听课的同胞,对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走进故事做故事中的一员,是不是学生会有很多感慨。如果把文中的“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中的法语改成汉语反复诵读,配合现在媒体上的综艺栏目中的“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学生肯定会对汉语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对学生热爱母语教育是不是就完成了呢?又如《羚羊木雕》一课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很接近,生活中有很多的学生有同感,觉得大人们没有顾忌孩子们的感受,很多问题是大人思想落伍造成的,甚至有一些学生觉得家长不给孩子面子,叫他们难为情了,甚至使他们丢了面子。在讲这节课是,我是设置了几个问题,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办?经过全班的讨论,学生也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妥,这样这节课我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思路,当有矛盾时候首先要换位思考,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如果我是别人感觉会好过吗?这样的教育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小了,班内、班级之间的纠纷减少很多,即使有了纠纷,学生也能很快地握手言和。

(二)字、词、句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教学几乎是每节都离不开的,这个环节也能对学生经行德育教育,因为我们的国学博大精深,只有懂得每个字每句话的含义,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思想内容,受到深刻思想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连词成句,甚至结合游戏,改一字变情感,这样学生会感受到语言的美好、语言的魅力,增进学习语文的动力。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就反复引导学生读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提问紫藤萝的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怎么描写的呢?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生很快就很从文本中找出优美的语句,并经行赏析,感悟美好词句,感悟美好景色,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或得到提升。

(三)分析好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文学作品时,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要求学生进行感知、分析,这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遇到困难时,学生会想到杜小康;在遇到不幸的人时,学生会想起那个若瑟夫;在遇到别人的建议时,学生会想起那个孙权和吕蒙……再如《斑羚飞渡》中的斑羚群体形象,他们为了种族利益,关键时刻的冷静、听从命令、不畏牺牲小我的利益举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班级里如果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吧?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品行改变了许多,即使偶然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很快会有类似“头羊”的领导人物站出来,即使没人站出来,舆论指向很快也就把问题“和风细雨”的处理了。

(三)抓住写作课

作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我手写我心”就很重要,每次作文课前的一周我就要求学生课下收集相关的作品,并对收集的作品进行批注,看看主题的积极性表现在哪?作文的富有表现里的句子有是什么?同时还要想想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类似的情感波动,自己是如何做的。记得有一次写《我爱我家》时,学生史亚松哭着说:妈妈冤枉了自己,自己就偷偷地地躲到旁边的玉米地,任凭妈妈呼喊声在田野中飘过,如果是时光能倒流,他不会离家出走,会好好跟家长沟通的。这样的交流是每次作文课都有的,我自己感觉“成长有时就是一瞬间”的事,学生的心智肯定是提高了。交上来的作文老师要及时给出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情感,这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作文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四)利用平时的其他语文活动

比如看电影、写观后感、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乐意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尤其是课改的推进,很多学生不再沉默,许多观点被学生提出来,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教师寓德于教的目的。再如语文综合活动中,有很多的主题也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放开手,让学生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归纳出结论,这些环节都有利于对学生经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潜移默化,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学生会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