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

2015-12-24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祖国出版社生命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743000)

怎样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

贾 婕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743000)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象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学生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学生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教育学生懂得:知恩·报恩。

自然父母祖国社会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挖掘描写自然素材的文章,培养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大自然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最高奖赏,谁能体味到“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俱生”,谁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大自然敞开那宽广胸怀,把日月星辰、山岳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空气海洋等等无私地恩赐给人类,看人类会不会热爱它,保护好它,是否会有效利用它。谁懂得如此作为,谁就有了健康,就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就能获得幸福。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喜欢旅游,曾有诗曰:“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下,知我是何人。”把自己描述成悠悠飘荡的浮云,有安详的心情,也像泉水那样洁白恬静,边游走边观赏,直到尽兴才下山,已经完全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大自然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赠给我们的礼物。它还以壮美的山川陶冶我们情操,开阔我们胸襟,哺育我们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鸟的天堂》《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描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热爱之情;《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红树林》讲的是作者再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像龙宫一样的红树林,随即就被迷住了,阐述了红树林防险抗洪的作用,赞美了红树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儿,就好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花草离开了泥土,鱼离开了水,能生存吗?能快活吗?我们从大自然获得生命,从大自然又得到滋养。由此激发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拜、无限向往、无限热爱和无限深思。

二、挖掘描写父母素材的文章,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赞扬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人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母亲的慈爱,也需要父亲的严的爱。《学会看病》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我才可以呱呱坠地,是母亲赋予我生命,是母亲让我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学会感恩。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所有的感恩我们都要铭记于心。

三、挖掘描写祖国素材的文章,培养学生感恩祖国的情怀

祖国是具体可感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打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看到了“振兴中华”的孙中山,看到了“爱国赤诚心”的张学良,看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万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天马》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说明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四、挖掘描写社会素材的文章,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的情怀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雨中》等课文感受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从《小珊迪》《中彩那天》等课文感受普通百姓的诚实守信,深入感受小珊迪饱满清晰的人物形象和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大陆年轻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的生命延续。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感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我们感恩社会给了我们舞台,我们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

总之,我们认为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1]孙岩.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田玉贞.让爱传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腾刚.感恩父母.河山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5]李俊杰.读懂人生.河山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6]腾刚.感恩兄弟姐妹.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7).

[6]腾刚.记着有人在爱你.九州出版社,2004.

(责编 张景贤)

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4]GHB014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祖国出版社生命
我等待……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石油工业出版社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