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绩下滑经营形势或更严峻—全球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年报解读

2015-12-24田野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埃克森美孚壳牌

□ 文/本刊记者 田野

业绩下滑经营形势或更严峻—全球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年报解读

□ 文/本刊记者 田野

近一段时间,壳牌、埃克森美孚、BP、道达尔和雪佛龙等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先后发布了2014年公司经营年报。解读各大跨国石油公司2014年的经营业绩报告会发现,在过去一年里,受油气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以及开发成本高昂的双重影响,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业绩下滑幅度增大,经营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

已占用资本回报率均值仅为9.87%,远低于5年来平均水平

追求高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一直是跨国公司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但从2014年的经营情况来看,似乎不那么乐观。

以已占用资本回报率(ROCE)这一经营指标为例,2014年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已占用资本回报率均值仅为9.87%,远低于2010年-2014年的5年平均水平。已占用资本回报率是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当企业这一指标在20%以上时,说明该公司具有较好的赢利能力。但从近5年的平均水平看,仅有埃克森美孚一家公司的5年平均值超过20%。

众所周知,石油行业一直以资产规模大、赢利能力强著称,但是如今的经营形势让其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这也在另一个层次说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形势的恶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程度之大。

2013年时,在与其他几家公司的博弈中,BP曾后来居上,实现赢利水平“大跃进”,一举超越壳牌和道达尔,甩掉了长期以来投资回报水平“老五”的帽子。但2014年BP的经营有些出现反复,其ROCE还不到5%。这一水平不仅使BP在年度博弈中再次败北,而且严重拉低了近5年来的投资回报水平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尚未处理完有关。由于BP经营形势较为严峻,去年一度传出壳牌要收购BP的传闻。不过,虽然BP目前的经营再次陷入困境,但其发展后劲仍然可期。

从五大公司的排名看,埃克森美孚依然稳坐投资回报水平的头把交椅,2014年ROCE达16.1%,雪佛龙和壳牌位居其后。埃克森美孚的经营战略与日常管理一直以稳健著称。尽管偶尔“任性”,但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2014年五大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排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每个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比上年均有所下降。即使是埃克森美孚这样的稳健型公司ROCE也下降了1个百分点。

由于业务规模(包括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和下游炼化)均不同程度出现萎缩,因此五大跨国石油公司的产品销售规模下降,再加上较低的油气价格影响,跨国公司的销售总收入出现下降,下降幅度基本相似。

销售收入最高的依次为壳牌、埃克森美孚、BP、道达尔和雪佛龙。壳牌和埃克森美孚销售收入在4000亿美元左右,BP在3500亿美元左右,道达尔和雪佛龙在2500亿美元以下。

上游板块利润贡献率远高于下游板块

埃克森美孚在五大公司中赢利水平最高。就2014年的经营情况看,上游业务对公司的利润贡献率要远高于下游领域。

2014年上游对埃克森美孚贡献的净利润为27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炼油业务利润为30.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化工业务利润为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若将炼油与化工业务统一视为下游,2014年埃克森美孚下游利润总额为73.6亿美元,略高于2013年的72.8亿美元。在油价不断走低的形势下,埃克森美孚的上游业务还能保持利润增长,与其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及加强整合非常规资源有关。

BP受到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持续影响,2014年业绩不佳,与上年相比表现出波动。按照重置成本法计算,2014年BP上游息税前利润为89亿美元,较2013年出现下降,下降接近50%;下游息税前利润为37亿美元,较2013年有所增长,增长28%。BP在其2014年第三季度报表发布之时曾表示,在低油价时期公司将依靠下游的现金流优势,抵消因油价过低带来的上游负面冲击,以保持公司整体经营稳定。

2014年,雪佛龙上游业务利润169亿美元,与2010年利润总额接近,较2013年下降了18.9%;下游业务利润总额为43.4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94%。

道达尔2014年上游业务利润总额为142.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1亿美元,下降10.1%;下游业务利润总额为2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亿美元,增长33.2%。壳牌2014年上游利润总额为158.4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32亿美元,增长25.4%;下游利润总额为34.1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12%。

原油自给率区间47%-112%,天然气产量占比持续上升

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均为一体化综合型石油公司,分析其结构可以从上下游、油气、本土海外产量分布3个方面展开。

上下游结构的界定可以用上游原油产量与下游炼油产量的比例来衡量,可将其称为“原油自给率”。2014年,五大跨国公司的原油自给率区间47%-112%,跨度比较大。从纵向层次看,2014年各公司这一指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其中原油自给率超过100%的有BP和雪佛龙两家公司。

2005年-2009年,BP原油自给率一度超过100%,在五大公司中是最高的。而这一时期油价恰在持续上涨,因此BP以上游业务为主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不少好处。当然,这是仅从纵向比较方面得出的结论。若从横向比较看,尽管有高油价和上游规模大这两大因素支撑,BP并没有在与其他公司的对决中赢得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的因素绝不仅仅是资源一种因素,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BP开始剥离上下游更多的资产,导致2013年后BP的原油自给率再次超过100%。雪佛龙的原油自给率也一直在100%以上,2010年后上游整体规模一直大于下游。

从业务规模看,埃克森美孚依然最大,2014年油气产量达501.4万桶/日,炼油加工量达447.6万桶/日。上游规模位居其后的分别是BP和壳牌,油气产量达到321.3万桶/日和291.3万桶/日。此外壳牌的炼油能力达290万桶/日,紧随埃克森美孚之后。

从油气产量的地区分布看,各公司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海外油气产量占总产量绝对优势比例的特点。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两家公司为美国公司,本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本土产量占总产量比例稍高。即使如此,海外油气产量在总产量中依然占据主要部分。2014年跨国石油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似乎没有受到太多地缘政治冲突和影响。对这些跨国公司而言,面临制裁与被制裁已成为家常便饭。

分析2014年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结构指标还可以发现,天然气在公司油气产量中的占比继续提升。如果用油气当量比例来衡量这一变化,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以壳牌为例,2010年公司油气比为1.03,说明公司原油产量与天然气产量基本一致,通俗地讲,可以称其为半对半。2010年之后,这一比例逐年下降,2013年原油产量相当于天然气产量的90%,到2014年这一比例降至86%。壳牌一直有发展天然气业务的传统,其FLNG技术(浮式液化天然气平台)就是发展天然气业务的有力武器,2014年壳牌并未丢弃这一传统,其他4家公司的天然气产量占比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业务规模稳中有降,科技投入继续增加

油气产量略有下降。从2014年的油气产量数据看,各大公司油气产量均保持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产量下降与2014年经济形势继续低迷和下半年油价剧烈下行有关。由于油价下行,部分上游项目被延缓或被取消投资计划。

原油产量方面,2014年五大公司均继续表现出减产态势。2014年产量虽在下降,但若与过去十多年的产量走势看,2014年各家公司的表现应该说是过去特点的延续。2000年以来各家公司的原油产量总体呈下行态势。

天然气产量与原油产量的表现不同。虽有局部时点波动,但总体看来油企普遍重视发展天然气业务,特别是2000年以来,五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产量总体增长。就2014年的表现看,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天然气产量有所下降,BP、道达尔和雪佛龙的产量保持稳定。埃克森美孚的天然气产量下滑估计与其在北美的页岩气生产效益低下有关。为了投资回报水平不至于大幅下降,放弃或延缓一些页岩气项目也是必要的。

炼油方面,各公司的表现比较一致,产量均呈下降态势。这或与2014年全年经济形势不景气、需求不旺有关。

面临经济形势低迷、油价下跌,跨国石油公司在削减投资、降薪裁员的同时,始终不放弃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与高效率设备的应用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成为2014年跨国公司改进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壳牌表示,公司今后将继续保持研发的必要投资,以技术创新应对低油价的负面影响。BP始终在推广和应用它的地震成像技术、生产优化技术、原油采收率技术、油气运输技术,并将其视为公司的核心和特色技术。埃克森美孚表示,为保障公司的储产量稳定,做好对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公司需要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

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石油公司决策者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后随着具有新常态特点的全球经济和局势的变化,石油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在科研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方面,在科技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机制管理方面会更加用心。这一点在其2013年和2014年的经营点滴中就已表现出来了。壳牌曾经宣称自己是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中科技投入最多的公司,不过从2014年的表现看,无论是投入绝对规模还是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投入占公司年度销售收入的比例),壳牌都输给了道达尔。2014年道达尔科技投入达到13.53亿美元,高出壳牌1.3亿美元,科技投入强度是壳牌的两倍。

道达尔在2014年发生了前任CEO因意外事故去世的变故,但道达尔既定的发展战略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和调整。由于道达尔没有本土资源优势,因此只能勇敢地走向海外,这要求道达尔在危机公关和科技创新方面更有紧迫感。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于道达尔增加科技投入的决定就不难理解。

基于回报率来安排项目的优先顺序,撤离在华部分业务

油价下跌已迫使跨国石油巨头大幅削减当前看来不可能带来良好回报的投资计划,而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往往成本较高,且从地质角度看有较高的开发风险,因此在被削减的项目中“首当其冲”。

在油价高企和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时,全球能源公司纷纷涌向中国,希望与中国油企合作。2013年3月,时任壳牌首席执行官的傅赛称,将中国天然气开发列入公司发展战略重点。傅赛任期内,壳牌承诺每年投资10亿美元在中国开发页岩气等资源,并发展成品油生产和销售业务。但过去两年,壳牌在中国的业务遭遇一些挑战,现在正削减对中国页岩气勘探项目的投资。据称,壳牌正寻求出售中国润滑油品牌及业务。由于成本高且产品价格下降,壳牌已放弃与中国石油在澳大利亚成立液化天然气(LNG)合资公司的计划。

壳牌不是唯一撤出中国部分业务的国际石油公司。过去一年,阿纳达科石油公司和诺贝尔能源公司已完成出售在华业务的交易。赫斯公司也称,准备退出一项与中国石油签署的页岩气勘探协议。而BP则表示,已撤出中国南海的3个勘探区块,并减记1亿美元的勘探成本。

壳牌在四川盆地的投资看来非常可靠。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称,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技术可采页岩气储量,且政府寻求摆脱对煤炭能源的依赖,已推动天然气需求不断增长。但壳牌在四川盆地的运营成本较高,一些项目的结果令人失望。1月,壳牌首席财务官西蒙·亨利表示,公司仍在四川盆地投资,但投资额较之前有所下降。公司正将勘探重心移至与中国海油合作的海上业务。

中国页岩气储备复杂的地质状况和相关资料的缺乏增加了页岩气开发的成本。其他一些地上因素也阻碍了开发,如页岩气储量丰富地区的人口密集度较高,且政府定价机制也抑制了利润增长。

壳牌表示,公司尚未改变在中国的整体勘探和生产战略。但其拒绝透露今年在华业务的具体投资。壳牌承认,未来3年将在全球削减开支150亿美元,包括取消在卡塔尔的一个大型石化项目,同时放慢了在墨西哥湾和其他地区的项目进度,希望专注于更高回报率的资产。

野村证券公司亚太区油气研究主管戈登·科瓦表示,“跨国石油巨头当时以为油价会一直保持100美元/桶的水平,而当前油价已跌至50美元/桶左右,其被迫基于回报率来安排项目的优先顺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中国的项目往往因成本较高导致回报率偏低。”

跨国石油巨头的撤资反映出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即能源需求增长动力正在减弱。分析师称,随着国内石油产量进入瓶颈期,中国进口原油的比例还将上升。赫斯公司中国战略顾问、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表示:“中国油企迫切需要在复杂项目上和国际石油巨头合作,以获得相关技术,同时分散和降低风险。”

猜你喜欢

埃克森美孚壳牌
美孚®黑霸王®傲超及长效系列新产品助力节能减排
壳牌的“气” 机
壳牌V—Power能效燃油登陆成都
美孚1号™金装系列全新上市 成功挑战18000km换油周期
壳牌的创新与合作帮助汽车动力总成系统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