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茶鲜叶分级技术初步研究
2015-12-24杨娟李中林袁林颖刘素强邬秀宏盛忠雷
杨娟,李中林,袁林颖,刘素强,邬秀宏,盛忠雷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永川402160)
近年来,机械化采摘茶鲜叶因其能显著降低采摘成本和劳动强度,有效解决采工不足等问题,成为茶叶研究热点,也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5]。目前,一般采茶机对芽叶的选择性还不理想[6],且采摘时期的选择、茶树展叶状况等对机采鲜叶质量也有很大影响[7-10],在同一时间与手采相比,机采鲜叶的质量一般低于手采,主要存在着芽叶破碎、混杂和老梗老叶偏多三大缺点[11],研究如何采用鲜叶分级机制保证加工名优茶鲜叶的质量,将对茶叶生产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机采茶鲜叶分级技术的研究尚不多见,而日本学者在70年代末就开始着手研究茶鲜叶分级技术。根据茶鲜叶的物理特性,鲜叶分级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各级别鲜叶叶稍长短、叶面积大小来分级;二是利用各级别鲜叶的叶形、乘风面及重量的不同来分级。因此,本文采用分级机及风选机对茶鲜叶进行分级,并研究摊放、风速、二次分级等因素对其分级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机采茶鲜叶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使茶叶机采得以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点位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示范园,试验材料蜀永系茶树鲜叶。
1.2 仪器与设备
PHV100 双人采茶机 (浙江川崎茶业机械有限公司),6CXF-70型分级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6CFX-40型风选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HT-628型风速仪(广州市宏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分级机孔号及风选机口号的设置
根据分级机及风选机对鲜叶分级效果以及鲜叶出孔/口特点设定,分级机尾部设为1号孔,网孔1.8 cm ×1.8 cm 下出孔鲜叶为2号孔,网孔1.4 cm ×1.4 cm 下出孔鲜叶为3号孔,网孔1.0 cm ×1.0 cm下出孔鲜叶为4号孔;风选机靠近投叶口一端开始,依次按口排列为1~6号口。
1.3.2 分级机分级试验
机采鲜叶经摊放 0 h、2 h、4 h、6 h 后,分别于6CXF-70型茶叶分级机上分级,网孔配置为1.0 cm ×1.0 cm/1.4 cm ×1.4 cm/1.8 cm ×1.8 cm, 转速22 r/min。每个处理机采鲜叶至少10 kg。测定分级后每号孔鲜叶机械组成及分级效果。
1.3.3 风选机分级试验
未经摊放的机采鲜叶的分级选择风选机不同风速(风速条件为 2.5 m/s、5.0 m/s、7.2 m/s)进行,分级效果用分级率表示。选择分级率相对较高的风速研究经摊放处理(摊放时间为0 h、2 h、4 h、6 h)的机采茶鲜叶的分级效果,每个处理机采鲜叶至少10 kg。测定风选后每口茶鲜叶机械组成及分级效果。
1.3.4 二次分级试验
根据1.3.2,1.3.3 的实验结果,鲜叶在单一分级条件中风选机2号口与分级机1号孔分级效果较好。经该条件分选后,分别选择不同类别的分级机或风选机进行二次茶鲜叶分级,测定分级后每孔/口茶鲜叶机械组成及分级效果。
1.3.5 茶鲜叶机械组成调查
在各处理中,随机抓取100 g 茶鲜叶,按单芽及1 芽1叶、1 芽2叶及对夹2叶、1 芽3叶及对夹3叶、1 芽4叶及以上、破碎芽叶、老梗杂物分类,统计各类芽叶重量,重复3次,计算各类芽叶所占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级机分级效果比较
2.1.1 摊放时间对机采茶鲜叶分级效果的影响
机采茶鲜叶经摊放处理后采用分级机分级,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在分级机1号、2号孔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比例先升高后降低,在分级机3号、4号孔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除摊放2 h 较高外,普遍较低。总体来看,茶鲜叶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在分级机1号、2号孔中较高,其中摊放0~4 h 在分级机1号孔中含量最高,摊放6 h后却在分级机2号孔中含量最高。分级机对不同摊放时间的机采鲜叶分级效果最好的是在茶鲜叶摊放4 h后分级,其在分级机1号孔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最高,为67.5%,比原料提高了20%。
表1 不同摊放时间对机采茶鲜叶分级效果的影响(单位:%)Table 1 The classification effect on machine-plucking fresh tea leaves through different spreading time(Unit:%)
2.1.2 机采茶鲜叶摊放4 h后经分级机分级各孔鲜叶的机械组成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茶鲜叶经分级机分级后单芽及1 芽1叶主要分布在4号孔中,1 芽2叶、1芽3叶、1 芽4叶及其对夹叶主要集中在1号孔中,破碎芽叶主要集中在4号孔中,老梗杂物在每孔中都相差不大。其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经分级机分级后在1号孔中有所提高。
表2 机采茶鲜叶摊放4 h 分级机分级后各孔机械组成(单位:%)Table 2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each hole machine-plucking tea leaves which spreading for 4 h after classifier classification(Unit:%)
2.2 风选机分级效果比较
2.2.1 不同风速对机采茶鲜叶分级效果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风速越大,机采茶鲜叶经风选机分级后,芽叶被吹落后落点离投叶口越远。风速为2.5 m/s 时,茶鲜叶分别落入1~4号口中,其中2号口的1 芽2叶及对夹2叶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三口;风速为5.0 m/s 时,茶鲜叶分别落入1~5号口中,其中1号口的1 芽2叶及对夹2叶含量最高,2、3号口次之,但三口效果相差不明显;风速为7.2 m/s 时,茶鲜叶分别落入1~6号口中,其中2号、3号、4号口的1 芽2叶及对夹2叶的所占比例都高,效果相差不大。因此,从分离效果及分离的口号综合比较,选择风速在2.5 m/s时较适合机采茶鲜叶的分级。
表3 不同风速对机采茶鲜叶分级效果的影响(单位:%)Table 3 The classification effects on machine-plucking fresh tea leaves through different wind speed(Unit:%)
2.2.2 摊放时间对机采茶鲜叶1 芽2叶及对夹2叶百分率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经风选后,不同摊放时间的机采茶鲜叶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在风选机2号口中均有所提高。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风选机各口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在机采摊放2 h 时经风选后在风选机2号口中其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最高,达68.0%,比原料提高了23.1%。这种效果主要是由于茶鲜叶经摊放失水,芽叶萎焉体积缩小所致。
表4 不同摊放时间对机采茶鲜叶分级效果的影响(单位:%)Table 4 The classification effect on machine-plucking fresh tea leaves through different spreading time(Unit:%)
2.2.3 机采茶鲜叶摊放2 h 分级后风选机各口机械组成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单芽及1 芽1叶在风选机2号口中含量最高,但各号口中相差不大;1 芽2叶及对夹2叶在风选机2号口中所占比例最高,达68.0%,风选机3号口次之;1 芽3叶及对夹3叶在风选机1号口中所占比例最高;1 芽4叶及以上在风选机2号口中所占比例最高,各口相差不大;破碎芽叶在风选机4号口中含量最高,风选机3号口次之,1号口中含量也较高,可能是因为碎叶或短芽乘风面较少,无法借助风力抛散而直接受重力作用落入1号口中;同理,老梗杂物就在风选机1号口中含量最高。
表5 摊放2 h 分级后风选机各口机采茶鲜叶机械组成(单位:%)Table 5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each hole machine-plucking tea leaves which spreading for 2 h after winnowing(Unit:%)
2.3 二次分级效果
先经风选机对茶鲜叶进行分级后,选择1 芽2叶及对夹2叶比例较高出口的茶鲜叶,进入分级机分级,测定分级后每号的茶鲜叶机械组成及分级效果;同理,经分级机分级茶鲜叶,选择1 芽2叶及对夹2叶比例较高孔的茶鲜叶,进入风选机风选,测定风选后每口茶鲜叶的机械组成及分级效果。二次分级对茶鲜叶分级效果比较得出,风选机2号口原料经分级机再次分级后,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在分级机1号孔中百分比有所提高,但只提高了6.2%(见表6);分级机1号孔原料经风选机再次分级后,1 芽2叶及对夹2叶比例在风选机2号口中有明显提高,提高了27.2%(见表7)。从两种二次分级的效果来看,分级机分级1号孔原料再经风选机风选,其分级效果优于风选机2号口原料再经分级机分级的效果。
表6“风选机-分级机”二次分级效果比较(单位:%)Table 6 Comparison of twice classification effects from processes of winnowing to classification(Unit:%)
表7“分级机-风选机”二次分级效果比较(单位:%)Table 7 Comparison of twice classification effect from processes of classification to winnowing(Unit:%)
3 结论与讨论
3.1 分级机分级茶鲜叶效果比较
采用分级机对机采茶鲜叶进行分级,其原理是通过采用不同的筛孔大小,筛分不同大小或长短的机采鲜叶。当茶鲜叶经过较小的筛孔时,破碎芽叶及芽头等较小的鲜叶首先筛出,依次类推。根据试验得出,机采茶鲜叶在摊放4 h后经分级机分级效果最好,1 芽2叶及对夹2叶在分级机1号孔中所占比例最高,达67.5%,比原料提高了20%。可能是因为摊放4 h后芽叶柔软度增加,非1 芽2叶及对夹2叶在较小的孔筛出量增多,到1号孔时1 芽2叶及对夹2叶比例提高;而当摊放超过4 h后,由于芽叶进一步失水,叶质更柔,到2号孔时已大部分筛出,因此到6 h 时,在分级机2号孔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比例已达到53.2%,到1号孔时只有29.4%。
3.2 风选机分级茶鲜叶效果比较
采用风选机对机采茶鲜叶进行分级,其原理在于风选机通过风速的大小将不同轻重的鲜叶区分开来,较轻的芽叶抛落距离较远,较重的芽叶抛落距离较近;此分级方法对轻飘的单片具有较好的剔除作用,而对相同质量的不同级别的鲜叶分级效果还不够理想。在比较不同风速大小对分级效果的影响时得出,风速在2.5 m/s 时最适合机采鲜叶的风选分级。机采鲜叶摊放2 h后经风选机分级效果最好,风选机2号口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所占比例最高,达68.0%,比原料提高了23.1%。而继续摊放,机采茶鲜叶叶质变软,乘风面变少或变窄,就会影响鲜叶抛落距离,使其抛落距离变近,因而在4~6 h后,在1#口中1 芽2叶及对夹2叶的比例提高。
3.3 二次分级效果比较
经二次分级后比较得出,通过风选机2号口原料经分级机再次分级后,1 芽2叶及对夹2叶在分级机1号孔中的比例有所提高,提高了6.2%;分级机1号孔原料经风选机再次分级后,1芽2叶及对夹2叶在风选机2号口中的比例有明显提高,提高了27.2%。因此,从单次及二次分级效果结合来看,采用分级机分级取1号孔原料再经风选对机采茶鲜叶分级效果最好。
本试验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加工前机采鲜叶质量及匀度,并以绿茶加工之前的鲜叶状态来开展分级研究。从试验结果来看有一定的效果,能有效的将正常芽叶与断碎芽叶或粗大茎梗、杂物等的分离,但还不够理想,分级效果与名优茶鲜叶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分级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茶叶加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加工过程中继续使用分级技术或研究加工后进行分级,也是最终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的途径之一。
[1]毛祖法.机械化采茶的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茶叶,1992(4):31-33.
[2]徐泽,刘奕清,吴全.四川机采茶园效益分析[J].贵州茶叶,1990(1):19-20.
[3]池玉洲.推广机械采茶是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J].茶叶科学技术,2000(4):35-36.
[4]袁海波,鲁成银,毛祖法,等.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采摘效果初步研究[J].中国茶叶,2008(11):26-28.
[5]肖宏儒,秦广明,宋志禹.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茶叶,2011(7):8-11.
[6]石元值,吕闰强,阮建云,等.双人采茶机在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茶叶,2010,32(6):19-20.
[7]段学艺,胡华健,朱强,等.‘福鼎大白茶’1 芽2叶茶青机采适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4):145-147.
[8]骆耀平,唐萌,蔡维秩,等.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1):9-13.
[9]骆耀平,宋婷婷,文东华,等.茶树新梢节间与展叶角度生长变化及对名优茶机采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4):420-424.
[10]唐萌.茶园名优茶机械化采摘集成技术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17.
[11]刘晓霞,胡华健,王家伦,等.提高机采茶叶原料质量措施浅析[J].贵州茶叶,2010,38(3):19-21.